首页 > 业界 > 关键词  > 亚马逊最新资讯  > 正文

口径一换 亚马逊云科技中国公有云市场排名秒升至第二

2021-08-05 11:07 · 稿源: TechWeb.com.cn

【TechWeb】8月5日消息,公有云领域的竞争一直很激烈,各大知名机构披露的厂商市场份额排名向来也是彰显企业实力的有力凭证。

全球公有云市场上,云计算定义者亚马逊云科技的市场占比一直是遥遥领先。近几年,全球公有云市场形成了3A格局(亚马逊云科技AWS、微软Azure和阿里云),市场向头部聚集。

在中国市场上,公有云市场份额排名形成了阿里云一家独大,腾讯云、华为云等争抢二、三、四位名次的格局,亚马逊云科技(AWS)排名第五。

比如下面IDC最新发布的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公有云市场数据,TOP5依次是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中国电信天翼云、亚马逊云科技。

近期,艾瑞咨询发布了《2021年中国基础云服务行业数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有意思的是,该报告首次增加了“出海业务”这样一个统计维度,这也让中国公有云市场的排名发生了一些有趣变化。

其中,变化最大的当属亚马逊云科技中国公有云市场占比秒变第二,超过了腾讯云、华为云,仅低于阿里云。

报告显示,在2020年中国IaaS公有云全球交付市场 (含出海业务) 和中国IaaS+PaaS公有云全球交付市场 (含出海业务) 两项市场数据中,亚马逊云科技市场份额分别为26.0%和23.3%,均排名第二位。

当然,在不包含“出海业务”的数据下,艾瑞咨询的上述报告也显示,仅考虑国内市场,亚马逊云科技在2020年中国IaaS公有云市场和中国IaaS+PaaS公有云市场仅排名第五,市场份额分别为5.1%和6.0%。

根据艾瑞咨询报告的定义,

国内市场的测算口径:厂商在中国内地市场(即不含港澳台地区)的营业收入,合同签订地点为中国内地,合同签署方为中国内地企业法人/政府/事业单位,交付地点可位于中国内地区域。

出海市场的测算口径:厂商在中国内地市场以外(含港澳台地区)的营业收入,合同签订地点为中国内地或海外,合同签署方为中国内地企业法人/政府/事业单位,交付地点可位于中国内地以外区域。

也就是说,在(含出海业务)的统计口径中,使用某家厂商云服务的“这家企业”只要是“中国内地企业/单位”的,不论这家企业的业务是在全球那个地方,都会被统计进来。

随着国内企业越来越多“走出去”,在全球建立业务,这种(含出海业务)的统计方式,也许更能客观呈现出企业对云服务的实际需求。

事实上,亚马逊云科技在中国市场的主要业务之一就是帮助中国客户出海。

在7月刚刚举办的“2021亚马逊云科技中国峰会”上海站上,亚马逊云科技发布“全球优势 植根本地”中国战略,其中就提到亚马逊云科技中国业务“三驾马车”,即助力中国客户深耕本地市场、助力海外客户根植中国市场、助力中国客户成功出海。

根据亚马逊云科技披露的数据,截至目前,其在全球25个区域,拥有81个可用区,服务245个国家和地区,并计划在澳大利亚、印度、印度尼西亚等7个区域建立21个可用区。而为了增强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2021上半年,其在中国区域新增功能和服务数量同比增长50%。

举报

  • 相关推荐
  • 无万卡,不VLA:元戎启行与阿里云的“想法”和“解法”

    1980年代汉斯·莫拉维克提出人工智能悖论:计算机在逻辑推理等高级智能活动中易超越人类,但实现儿童般的感知与常识认知却极困难。智能驾驶的核心挑战在于让AI理解物理世界并进行因果推理。视觉-语言-行动模型通过融合多模态数据,使系统具备推理驾驶能力,推动行业迈向L5完全自动驾驶。面对VLA模型的数据处理、训练效率和成本挑战,阿里云等超级AI云提供全栈解决方案,从算力基础设施到开源生态,加速技术迭代与商业化落地。

  • 工程师变身AI“指挥者”,吉利与阿里云的软件开发变革实验

    1975年,IBM工程师Fred Brooks在《人月神话》中指出软件工程的核心难题:系统与团队规模增长会导致复杂度指数级上升,且“没有银弹”能单一提升生产力。如今汽车行业正经历软件史上最大挑战,吉利汽车软件人员占比从不足10%跃升至40%,智能汽车代码量超亿行。面对异构系统协同、安全标准严苛等难题,吉利与阿里云通义灵码深度合作,通过AI生成代码(占比超30%)、代码审查测试等,提升开发效率20%,并探索用AI破解遗留系统维护、知识传递等痛点。工程师角色正从“执行者”转向“AI指挥官”,未来或实现从需求到交付的全流程自动化协同。

  • 用星拓实现旺季亚马逊广告预算不浪费的五个实战技巧

    本文针对亚马逊Q4旺季广告投放痛点,提出利用星拓智能模块优化预算的五项技巧:通过数据诊断定位高花费低转化广告;分时预算控制高峰消耗;动态分配预算提升利用率;人群定向锁定高转化流量;规则化止损机制防止超支。最终实现预算不浪费、ROI更稳定,让广告成为增长驱动力。

  • 千问,阿里的未竟之梦

    在一个大阿里和一个吴妈的统一指挥下,千问诞生了。 11月17日,阿里正式宣布推出“千问”项目,面向公众上线其App公测版。该项目前身为智能信息事业群旗下的“通义App”,改名后的千问号称“阿里最强大模型官方助手”,定位为“会聊天、能办事”的个人AI助手。 官方称,千问后期计划与阿里生态内的各类生活场景深度结合。其目标是与ChatGPT展开全面竞争,标志着阿里

  • 千问登场,阿里瞄准C端关键一战

    2023年9月,在正式接任CEO的第三天,吴泳铭发布的首份阿里全员信,宣布了阿里新的战略重点方向:用户为先、AI驱动。当时行业内更多把它视为一家企业在AI时代的惯性表述。 然而,就在过去一年中,围绕AI在C端用户场景的“可能性”,全球AI行业的叙事逻辑已经发生了明显转向。 OpenAI在完成大模型能力的“基座化”后,开始把更多资源押在C端生态。过去两年,随着GPT-5等产�

  • AI日报:Lovart AI上线“元素拆分”功能;Xcode 26.1.1发布;阿里云通义模型首次大规模赋能双11

    本期AI日报涵盖八大热点:Lovart AI推出"元素拆分"功能,实现海报智能分层编辑;苹果Xcode 26.1.1优化AI编码性能;阿里云通义模型双11单日翻译调用量突破14亿次;Gemini 3在历史手稿破译中展现专家级能力;德国法院裁定OpenAI使用歌词训练构成侵权;开源语音模型Maya1实现富有表现力的实时文本转语音;Meta首席AI科学家LeCun计划离职创办世界模型公司;AI专家罗福莉加入小米,将致力于构建物理世界智能。

  • 阿里下场抢AI超级流量入口了

    在过去三年的全球AI军备赛中,阿里巴巴的主要精力放在面向B端的AI基建上,在To C的AI原生应用中,并没有投入过多精力。高盛也提出了“中国人工智能产业,AI基建看阿里,AI应用看腾讯”的观点。 然而,阿里巴巴不会轻易放过争夺下一代超级流量入口的机会,在2025年临近收官之际,向行业又投下一颗重磅炸弹。 在阿里启动“千问”项目的消息传出四天后,11月17日,阿里�

  • 阿里巴巴回应千问崩了:状态良好 欢迎来问

    11月17日,阿里巴巴AI应用“千问”公测首日因用户涌入量过大,导致服务拥堵和中断,引发“千问崩了”话题登上热搜。官方迅速以轻松幽默语气回应“我好着呢”,并透露应用尚处初级版本,但已展现快速生成报告和PPT等“办事”能力。未来计划接入地图、外卖、办公等生活场景,拓展服务范围,提升用户体验。

  • 千问APP悄悄上线,阿里的AI超级入口也终于来了。

    阿里“千问”APP昨日在应用商店悄然上线,界面从通义APP的双色渐变变为简洁单色设计,功能大幅增强,支持Qwen全系列最新模型。此次品牌整合将阿里分散的AI触点统一为“千问”品牌,实现模型与产品名称对齐,让普通用户首次能在官方APP使用最强Qwen3-Max模型。APP默认开启联网搜索,集成图像编辑、视频通话等场景功能,通过智能意图识别实现一站式服务。这标志着阿里开始认真打技术+品牌两张牌,推动AI技术以更清晰方式触达用户。

  • 阿里千问APP宣布开启公测 号称打造最佳个人AI助手

    阿里巴巴11月17日启动“千问”项目,全面进军AI to C市场,标志着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新战略布局。APP公测版已上线各大应用商店,网页和PC版同步推出,国际版即将上线。基于Qwen模型在海外的影响力,“千问”将与ChatGPT等国际产品竞争,展现中国AI实力。Qwen系列模型全球下载量突破6亿次,性能超越Llama等,成为全球最强开源大模型。“千问”致力于打造“会聊天能办事”的个人AI助手,已具备生成报告、制作PPT等能力,未来计划接入地图、外卖、办公等生活场景,成为用户得力助手。

今日大家都在搜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