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云上盛惠!海量产品 · 轻松上云!云服务器首年1.8折起,买1年送3个月!超值优惠,性能稳定,让您的云端之旅更加畅享。快来腾讯云选购吧!
在“金唤过滤”员工的眼里,总经理肖应可给人总是一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样子。和员工之间没有着上下级的隔阂,像朋友一样。而在最近,她一改往常的那种开朗,整日忧心忡忡的。
在柴静的《穹顶之下》没出来之前,有多少人将雾霾当做习以为常的事?就像有多少被高库存“雾霾”所笼罩的企业,虽然已经在走向慢性死亡了,但仍然将库存积压当做再正常不过的事?
日前,柴静的雾霾调查《穹顶之下》引发了国人的共鸣,截至3月1日12时网络上公开的该视频播放数据,它的总播放量就已经达到了1.17亿,成为2015年首个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现象级视频。
穹顶之下还没有看完,就有了想写点什么的想法,写这些没有什么目的,以己之力也不想去倡导什么,就是想拨动下思维,能发出一些声音。
整段视频以通俗易懂的风格让大部分点击观看的网民从第一秒到103分钟结束,从头至尾看完,因为这段纪录片没有高大上复杂化的内容加工,以科普、共鸣的形式唤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我基于新媒体角度——不是泛媒体角度,更不是传统媒体角度,从这些方面尝试对此提出自己的一家之见,不求结论,但求讨论。
很多小伙伴看到我的文章后,纷纷在后台留言,问我如何做一个“刷屏级”事件,我想了想,回复大家,还是先想想,如何利用“刷屏级”事件做点儿事吧!
2015第一部被刷屏的新闻调查作品,柴静个人调查《穹顶之下》。日复一日,严重空气污染使人们深切感受到窒息的痛苦,互联网上的虚拟世界也雾霾重重。“量化自我”如今正是大数据创新的一种尝试,但如果政府敢强迫每个公民都套上一个,那就不叫“量化自我”而是“被量化自我”了。
《穹顶之下》还在继续发酵。关于这条视频的社会学、人类学、环境学、新闻学、娱乐八卦学的各种解析从四面八方袭来。对于互联网圈的小伙伴们,嗅哥把这条立足于数据的视频传播情况分析推荐给大家。
2月28日上午,人民网发布了《柴静调查:穹顶之下》的专题和专访柴静的文章。由此引爆了公众对该纪录片的关注和对雾霾的讨论。中午时分,《穹顶之下》上线腾讯视频、优酷网、乐视网等各大视频网站。在播出之后,引发了网民的关注。下午开始,朋友圈等社交网络被柴静的雾霾调查刷屏。为什么这则纪录片这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