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科技讯 北京时间10月16日消息,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络版今天撰文指出,近年来,中国的电子产品生产企业和工厂主日益重视创新,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争相为外国品牌代工,靠压榨工人和供应商节约成本,而是通过技术和产品创新走上新的发展道路。恰恰是这种创新意识,正在中国科技企业当中催生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
以下为文章全文:
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托尼·陈(Tony Chen)失去了大部分为美国市场制作飞机模型和直升机部件的订单。当他打算关闭位于中国南方城市东莞的工厂时,却意外收到了中国无人机制造商大疆科技的订单。
大疆科技的竞争对手也蜂拥而至。托尼·陈说,与三年前相比,现在他的公司收入增长了一倍,而且利润率也有很大提高。“如果仍然坚持做原来的业务不放手,现在我的麻烦可就大了,”他说。
创新让硬件厂商起死回生
在距离托尼·陈工厂20分钟车程的地方,是邵春友(音译,Shao Chunyou)的五金模具厂,那里同样是一派繁荣景象。然而,要不是加一联创(1More)主动找上门来,他可能已经关闭了这家有300人的工厂。加一联创是一家专门给中国智能手机厂商小米生产耳机的创业公司。随后不久,小米的竞争对手也上门寻求合作。
然而,让托尼·陈和邵春友的两家工厂起死回生的并不仅仅是新订单。中国新一代电子产品创业公司正在提供众多创新性生产系统,以满足硬件工厂新的制造要求。新一代电子产品厂商与传统工厂制造商希望能携手创建一种新的业务模式,这种业务模式以创新为基础,而不是再像以前那样靠廉价劳动力。
加一联创联合创始人兼CEO谢冠宏(Gary Xie)说,“这种趋势目前尚未得到普及,但应该会成为中国制造业的未来方向。”
这项任务的挑战性相当艰巨。中国制造活动在过去逾40个月不断降温。新的跨太平洋合作伙伴关系协议可能会给中国厂商在东南亚的竞争对手带来成本优势。
今年早些时候,中国中央政府出台了一项名为“中国制造2025”(Made in China 2025)的政策,提倡进行创新并承诺给予补贴,此举充分体现了政府希望对中国制造业进行升级的渴望。
旧有商业模式无法持久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认为,如果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在2025年前要保持5.5%-6.5%的年均增速,那么这种增长中必须有35%-50%的比重来自于生产力的提升──基本上要靠创新来实现了。
东莞就是一个典型例证。这座城市位于深圳以北30英里处,而深圳则是华为、腾讯以及众多电子产品创业公司的大本营。自从中国上世纪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在短短二十年的时间里从一个小城镇发展成为一个大城市,工厂林立,人口达到800万。不过,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因为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产能过剩,东莞许多工厂已经关门,或是迁到成本更低的国家。
东莞整体经济环境的萎靡不振,让力量对比的天平开始向深圳的创业公司倾斜。在此之前,深圳创业公司很难与工厂主达成协议。例如,机械臂生产商uArm在找到托尼·陈之前,就曾遭到了多家工厂的拒绝。业内人士称,工厂主现在更愿意接受规模更小的订单,有时甚至寻求与创业公司合作。
据谢冠宏介绍,为外国品牌代工生产电子产品,通过压榨工人和供应商节约成本,这种商业模式是不可能持久的。谢冠宏曾是苹果最大代工厂商鸿海精密的高管,在2013年创立了加一联创,因为他发现中国的耳机市场主要有两种产品:价格高昂的外国品牌和售价仅2美元的山寨货。于是,谢冠宏决定生产介于二者之间的产品。
加一联创向来以生产售价不到人民币100元(约合16美元)的高品质耳机著称。在短短两年时间里,该公司便已向中国新兴消费阶层售出了超过1700万个耳机,这其中既包括为小米代工的耳机,也包括加一联创自有品牌的耳机。
携手合作伙伴共创未来
谢冠宏还创建了一个基于微信消息系统的平台,加一联创的供应商和制造商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分享想法、反馈信息,反映顾客投诉的问题。谢冠宏,“在这个平台上,每个人都可以参与,每个人的想法都会得到重视。”他还说,由于成本和销售数据都是透明的,所有合作伙伴都可以携起手来,为实现更高的效率努力,而不是在价格上相互挤压。
这与原来为西方企业代工生产电子产品的旧有模式大相径庭。托尼·陈说,以前他从未见过为之生产元件的美国企业派来的任何代表,因为所有的订单都是高度标准化。而现在,他与一些创业公司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在设计、制造可行性等方面向他们反馈意见,这种做法反过来又提高了其工厂的制造水平。
究竟有多少硬件厂商成功转型,又有多少创业公司能在资本市场降温后生存下来,这些都是未知数。托尼·陈表示,他认识的大部分工厂主要么不愿冒险与创业公司合作,要么对市场变化反应迟缓。
对于谢冠宏来说,资本市场降温可能是一件好事。他指出,在过去两年,有许多年轻人选择自主创业,这其实是一种资源浪费。现在,有些年轻人可能会考虑到硬件厂商上班。
这恰恰是一个托尼·陈努力实现的目标。目前,他正在与两名知名高校的工程系学生合作——一名来自于牛津大学和一名字来自于清华大学,改善其工厂生产的马达的性能。
“我想要开发一种能领导整个行业、不会被轻易取代的产品,”他说。(编译/清辰)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