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上半年的共享单车热潮后,中国又迎来了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甚至是共享奢侈品包包等新物种,而东南亚的共享单车之战似乎还在萌芽中。
目前,国内ofo小黄车以及摩拜单车(Mobike)都选择先落地新加坡试水东南亚市场,而本土打算分共享单车这块蛋糕的创业公司也并不多见,目前只有oBike,当然也有另辟蹊径做起共享电动滑板车服务的,不过也都是刚刚起步。
最早在东南亚做共享单车的oBike
oBike是新加坡本土共享单车平台,自今年1月便开始在当地试运行并于4月正式推出。它的核心创始团队来自新加坡本地,团队还包括投资银行、BCG咨询、Uber、Grab等背景。
据悉,oBike在硬件和操作方面与国内的摩拜单车相似,配备电子锁和GPS等追踪功能。有公开资料显示,存入初始押金为49新加坡元(约合35美元),使用价格为每30分钟1新加坡元(约合0.7美元)。不过据官网介绍,骑行价格则根据信用数高地而有不同,信用较低的用户价格会更高。有数据显示,oBike已在新加坡部署数万量单车。
oBike信用规则
不过,距oBike在新加坡正式上线已数月,公司并未披露具体运营情况。
随着中国共享单车ofo与Mobike加入,不久后oBike也开启了出海之路。首站选在马来西亚,而后又扩张至泰国、澳洲及台湾地区。其中,据公开资料显示oBike在马来西亚、泰国两地的平均月投放效率已分别达到10万辆/月和9万辆/月。另外,该公司方面还表示,今年将拓展美国和俄罗斯等市场。
相较于ofo和Mobike,土生土长的oBike做起本地化服务时或许要容易许多。
紧跟oBike步伐的ofo和Mobike
据crunchbase资料显示,中国共享单车ofo小黄车(以下简称ofo)成立于2014年4月,期间获3轮共计5.8亿美元投资,分别来自滴滴出行与中信资本在2016年领投的1.3亿美元、DST Global于2017年领投的4.5亿美元,以及蚂蚁金服在今年4月的一轮投资(资金未公开)。
ofo出海东南亚的首站选在新加坡,在今年2月登陆该国。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ofo小黄车在新加坡的累计注册用户已达10万,日订单量达2万。
据了解,ofo平台单车数量共计100万辆左右,注册用户数达2000万,进入了中国、美国、英国、新加坡四个国家的近40个城市,为用户出行累计提供服务3亿次左右。
而Mobike(摩拜单车)出海东南亚市场的首站也选在了新加坡。尽管在去年10月就宣称将进入新加坡,但还是被oBike和ofo抢先几个月,Mobike在今年3月宣布进入该市场。收费方面,Mobike每半小时收取0.35新币(约合0.25美元)。
据crunchbase数据了解到,Mobike(摩拜单车)成立于2015年12月,期间获6轮9.25亿美元投资,领投方包括熊猫资本、华平投资&高瓴资本、腾讯(两次)、富士康、淡马锡。有公开资料显示,Mobike目前已遍及中国33个城市,投放车辆超过100万台,平台已劣累计完成4亿人次骑行。
最近,Mobike还接连登陆英国和日本两大市场。
这些共享单车共同的竞争对手——Neuron Mobility
就是提供电动滑板车共享服务的Neuron Mobility(以下简称Neuron)。
据了解,Neuron的电动滑板车的押金为35.5美元,骑行15分钟的价格为0.35美元,最快速度约为每小时15公里。有资料显示,Neuron还提供常规的共享自行车服务。
另外,Neuron的车辆系统都安装了GPS和物联网传感器,同时这些传感器还能检测到振动,如果有人想要强行拖走一辆车,团队会收到通知;其次,可提供充电服务的停车位也配备了GPS,这可以帮助Neuron团队实时追踪每一个停车位,当一个停车点多数车位是空的时就可以及时派遣新的电动滑板车过去。
截至今年12月13日,Neuron计划在新加坡的六个区域推出50辆电动滑板车和20辆自行车。
尽管电动滑板车可能相对单车更新鲜,但它依旧存在一些单车不存在的弊端,比如需要找到特定的停车位、担心电量问题、暴晒或下雨等问题,并且在交规方面可能也未涉及电动滑板车,所以相对与单车或许会存在更多公共安全隐患。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