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界 > 关键词  > AI赛道最新资讯  > 正文

AI投资,走到哪了?

2025-09-22 09:02 · 稿源: 定焦one公众号

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定焦One,作者:高贵萍,授权站长之家转载发布。

AI赛道,从不缺少追梦人。

多年来,创业者的名单持续刷新。从“AI四小龙”时代的汤晓鸥、印奇、朱珑、周曦,到大模型爆发后的王慧文、李开复、王小川、杨植麟、闫俊杰、唐杰,再到眼下炙手可热的90后王兴兴、彭志辉、肖弘、郭文景.....众多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纷纷涌入这场AI的浪潮。

推动这股浪潮加速前进的,还有另一股力量——资本。红杉、高瓴、英诺天使、毅达、蓝驰等投资机构,活跃在AI一线,陪跑创业者。

这背后,是一个数万亿规模的庞大产业链,试图重构整个经济生态。如果将AI产业链拆解,可以大致分为三层:

基础层:算力、算法、数据;

技术层:大模型、平台工具、通用技术;

应用层:机器人、移动/穿戴设备、无人机及各行业落地场景。

这三层既环环相扣,又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机遇与投资逻辑

据烯牛数据统计,今年8月,AI领域共发生投融资事件163起,披露融资总额76.8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数量增加66起,但融资金额下降43%。其中,智能机器人赛道投融资数量居首,共33起,紧随其后的是AI医疗、芯片与算力。

表面看,投资人出手更频繁,但实际“掏钱”更趋于谨慎。在AI产业链上,有人卖铲子、有人挖金子。那么,谁淘到了真金?谁又只是在陪跑?

我们与多位投资人交流后发现:技术层已成为大厂的游戏,投资机构机会寥寥;基础层需要深厚的产业积累与耐心,如今多由国资和人民币基金主导;应用层则被普遍看好,其核心在于对商业本质的洞察。

对于投资人来说,仅仅“保持在场”已远远不够:要么跑得足够快,把握窗口;要么扎得足够深,搭建生态。停留在中间地带,反而风险最大

机器人数钱 投资

技术层:大厂的游戏,创投的夹缝

大众印象中的第一波AI热潮,要从2016年AlphaGo战胜李世石讲起。这一事件将AI的热度从产业界推向全民。投资机构对一切搭上“AI”的项目怀有极大热情,之后AI四小龙商汤、旷视、依图、云从逐渐广为人知。

第二波AI创投潮源于大模型的爆发。而大模型也是技术层最具代表性的赛道。

2022年11月底,ChatGPT横空出世,上线两月用户破亿。2023年3月,GPT-4推出,速度之快令人惊叹,这也直接引燃了国内大模型的创业热情。

不到一年间,国内市场迅速进入“百模大战”。

大厂派的百度“文心一言”、腾讯“混元”、阿里“通义千问”等大模型相继发布。

创业派自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下场创立光年之外后,还涌现出百川智能、零一万物、月之暗面、Minimax、阶跃星辰、智谱AI,被称为“AI六小虎”。这些项目一度成为互联网大厂和投资机构追逐的焦点。

但也有投资人在早期便预判,大模型更像是一场“大厂的游戏”。

原因之一在于投资额巨大且风险较高零一万物天使轮估值高达10亿美元;月之暗面天使轮融资20亿元,8个月后的A+轮融资超10亿美元。如此规模的投资,除了红杉中国等超头部基金,通常只有腾讯、阿里、美团这样的互联网巨头能够承担。

另一原因是,这一投资窗口期非常短暂。部分项目在短短几个月内估值翻倍,机构常常还没来得及完成决策,就已经面临“投不起”的局面。

以MiniMax为例,2022年7月Pre-A轮估值5亿美元,2023年6月A轮估值12亿美元,时隔数月后的B轮估值涨至25亿美元。

第三个原因更加现实,大模型的回报周期长,变现路径模糊基金需要考虑退出问题,相比之下,大厂拥有海量数据、雄厚资本和庞大的用户基础,投资大模型对它们来说是生死攸关的必选项——它们都害怕成为“AI时代的诺基亚”,抢占大模型先机,就是握紧通往未来的门票。

基于这三点,有的早期机构选择谨慎观望。

英诺天使合伙人王晟曾直言,“从OpenAI发布ChatGPT开始,我们就判断,这场战争最终赢的就是大厂。创业者的机会要么是卖给大厂,要么偏向某些垂直领域,这两个都决定了投资价值不会特别大。”

如今,国内的通用大模型市场逐渐收敛为“基模五强”:字节跳动、阿里巴巴、阶跃星辰、智谱AI和DeepSeek。

DeepSeek依托幻方量化的资本优势,走开源与工程优化路线;字节、阿里坚持自研;智谱与阶跃星辰除了获得国资支持之外,前者拿到腾讯、小米、美团、阿里的钱,后者的投资人中也有腾讯身影。

有意思的是,在大模型投资份额争夺战中,大厂联手成为投资史上少见的场景腾讯押注Minimax、智谱、百川智能、阶跃星辰、月之暗面;美团在收购光年之外后,又投资了智谱和月之暗面;阿里投资了月之暗面、Minimax、智谱、百川智能和零一万物。

现在,技术层为数不多的留给机构的投资机会,是垂直模型。

相比通用大模型,垂直行业模型的商业化路径较为清晰。

清智资本创始合伙人张煜表示,“只要真能降本提效、帮客户解决问题,行业模型是能赚到钱的。”据他透露,清智在行业模型赛道投的五六个项目都已产生收入,个别实现了盈利。

当通用大模型的故事逐渐让位于垂直模型,属于创投机构的机会才真正显现。

基础层:卖水人赚翻了

如果说大模型的终局是大厂的游戏,那么,把视线拉回更底层的基础层,情况又如何?

AI基础层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算力:AI芯片/硬件厂商、云计算平台;

数据:数据服务与处理,数据提供商;

模型工具链:AI开发框架,MLOps平台,向量数据库;

安全与合规:AI安全、伦理与合规。

这些听上去“重资产”的赛道,普遍特点是需求确定、技术壁垒高、回报周期长。投资机构选择的是最经典的“卖水逻辑”。

在19世纪美国的“淘金热”中,真正挖到金子的人寥寥无几,但卖铲子、卖水的人赚得盆满钵满。AI产业链也很相似:项目能否跑通未知,但基础层的“卖水人”几乎稳赚不赔。

以两家代表性的公司为例。

2025财年,为众多AI厂商提供算力的英伟达全年营收1305亿美元,净利润728亿美元,毛利率高达75%。在最近公布的2026财年Q2报告中,单季收入467亿美元,净利润264亿美元。

被称为“国产AI芯片第一股”的寒武纪也实现业绩爆发,2025年上半年营收28.81亿元,归母净利润10.38亿元,毛利率55.93%。股价在8月底曾短暂超越贵州茅台,成为A股“股王”。

当然,这些头部企业估值高企、资本门槛极高但投资人仍可以通过布局上下游更细分的环节,如高速互联、光电芯片、先进封装等,分享到产业增长的红利。

在投资层面,不同类型机构打法各异:

阿里、腾讯这类产业资本,看重的是被投企业能不能和自身业务形成协同。比如阿里陆续投资了寒武纪、地平线、深鉴科技等企业,因为阿里在电商、支付、云计算等业务中涉及大量的AI应用场景,对算力和算法的需求极大。投资基础层不仅能满足自身业务需要,也相当于是对阿里云业务核心优势的巩固和延伸。

人民币基金为AI基础层的主流投资机构,它们深耕产业,会基于深入研究进行早期和后期的结合式布局。

例如,同创伟业一方面重点布局具备确定性、符合IPO要求、业绩增长稳定,且符合政策导向的成熟项目;另一方面投早、投小,关注AI新技术、新架构和新人才。

由江苏高科技投资集团内部混合所有制改革组建而成的毅达资本,在支持关键技术自主可控的同时,寻找AI产业链上关键环节的“必需品”。比如毅达近期投资企业南智芯材,是一家专注大尺寸铌(钽)酸锂材料的企业。毅达看中的是它在AI光电芯片、AR显示和高速通信等领域核心材料的战略价值。

毅达资本合伙人周喆介绍,在算力层,毅达重点布局端侧/推理侧AI芯片、服务器CPU(特别是基于Arm和RISC-V架构)以及光互联、散热材料等企业。“沿着市场端需求反推底层技术,提升投资确定性。”

这种沿产业链布局的做法,不仅能为被投企业导入产业资源、挤压估值泡沫,更能在交叉验证中捕捉产业拐点,有望获得更高投资回报。

整体而言,目前投资人普遍认同基础层投资的两条确定性主线:

一是“国产替代与自主可控”,覆盖光电芯片、高速互联、先进封装等领域。

二是基础设施完善后,应用层将创造更大价值空间,又会拉动底层算力需求。更贴近终端应用市场、产品可快速迭代并专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企业有望快速崛起。

聪明的钱,卖水、修路、搭桥。基础层的“卖水逻辑”,为它们提供了更稳健的回报。

应用层:最热闹的竞技场

从具身智能到低空经济

如果说技术层投资成为大厂的游戏,基础层是国资和产业资本的长期布局,那么应用层则是投资人当下真正大施拳脚的方向。不同场景与AI的结合,正在催生一批新机会。

最火爆的细分领域是具身智能。

8月,梅卡曼德、松延动力、聆动通用、智平方等多家机器人、具身智能公司接连完成新一轮融资。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也传出上市动向,将资本热情推向高点。

在王晟看来,如今机器人的核心价值已从硬件转向“AI智能”。负责认知决策的“大脑”借力大模型的突破突飞猛进,而负责运动控制、实时响应的“小脑”却因技术路线尚未统一,发展明显滞后。“现有的小脑技术路径,很可能在未来两三年内被完全颠覆。”

基于这一判断,英诺投资了自变量机器人(自研机器人本体与模型协同发展)、千诀科技(“软”见长,强调“大脑”的通用性与适配性,支持多种硬件平台),还在核心零部件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布局,以构建协同生态。

他预测,到2026年下半年,市场评价标准将从“讲故事、发Demo”转向商业化落地。无法验证应用场景的公司,将被淘汰。

光速光合合伙人蔡伟则认为:具身智能的终局将是“百花齐放”。“因为它要和使用场景甚至长尾场景结合。”

举例来看,养老陪护机器人需要轻柔的触感和情感交互能力,而仓库搬运机器人更需要强大的负重和导航能力。这种根本性的需求差异,对机器人的形态、技能、智能水平、可靠性要求和成本都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要求。

低空经济是另一备受资本关注的赛道。

2025年上半年,低空经济赛道共发生融资事件52起,同比增长48.6%,涉及金额17.4亿元。其中无人机板块独占17起,融资金额近9亿元。合肥创新投、招银国际、中科创星、招商局创投等机构活跃出手。

尽管多数项目仍处早期阶段,还没有开始商业化,但在低空经济被纳入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政策利好,以及地方试点的推动下,市场预期被大幅拉高。资本押注的正是“先卡位、再兑现”的故事。

与此同时,AR行业也正悄然回温。

近年来AR领域几经起伏,“年年是元年”的调侃从未停歇。但现在,多个信号表明它正走向成熟。

周喆的态度转变颇具代表性。他从曾经的AR怀疑者,如今已成为小米AI眼镜的日常使用者。“骨传导耳机功能解决了我的刚需,拍照和AI互动功能也很有意思,非常期待后续带光波导AR的AI眼镜推出”,这一体验的背后是整个行业的实质性进展。

一方面,计算机视觉、语音助手与AI Agent的融合大幅提升了人机交互体验;另一方面,更具说服力的信号来自供应链。据周喆观察,多家海外大厂已开始在中国积极布局产能,这通常被视为辨别行业虚实的关键指标。

“下游品牌可以讲述故事、炒作概念,但光子晶体等上游核心元器件的资本开支和产能布局无法造假。”周喆说。

结语

AI投资已步入深水区。热潮未退,但资本正回归理性,从追逐模型参数与宏大叙事,转向关注真实场景和稳定营收。

基础层“卖水人”凭借高壁垒和稳定需求,持续享受行业红利;技术层的竞争格局初步稳定,盈利能力成为当下挑战;应用层则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多元生态,机器人、无人机等赛道不断诞生新机会。

未来,能够穿越周期的,不会是估值虚高的故事大王,而是那些真正理解产业痛点、具备工程化能力与商业化耐心的参与者。

AI的终局,不是垄断,而是共生。技术、资本相互支撑,共同推动产业生态向前。

举报

  • 相关推荐
  • 风口上的AI玩具:创业蓝海还是资本赌局?

    大厂高管创业优选、市场发展前景上佳、资本看好、没有技术壁垒、产品易落地……带着一连串的“光环”,AI玩具已经成为一项备受瞩目的创业热点。 从火山引擎(字节跳动旗下)与乐鑫科技合作推出AI玩具的开发套件“喵伴”,到百度智能云与实丰文化合作推出“AI魔法星”等,AI玩具作为创业与资本追逐的新风口,据IT桔子数据,该赛道已经吸引了96家投资机构的参与,包

  • 建发致新引领医疗器械流通创新,构建全产业链服务生态

    上海建发致新医疗科技集团作为全国领先的医疗器械流通商,通过完善供应链体系与创新服务模式,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其服务网络覆盖全国31个省市,直接服务超3300家医疗机构,提供上万种产品及配套服务。公司依托高效仓储物流与精细化库存管理,简化采购流程,提升运营效率。同时,与百余家国内外知名厂商建立稳定合作,构建覆盖广泛、响应迅速的分销网络,助力优质产品快速渗透市场。此外,公司推出SPD智慧管理服务,实现耗材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推动供应链智能化升级。未来,建发致新将持续深化创新,以全产业链服务能力为医疗器械行业注入活力。

  • 小鹅通助力90后创业者:打造国际培训品牌的长期成长策略

    小鹅通《老鲍对话标杆客户》栏目聚焦蓝菁鱼创始人正正老师的创业故事。她从法律行业跨界进入国际培训领域,以“无娃创业者”差异化定位,6年打造近90个社群,专注C端用户深度链接。通过精准筛选用户、构建活跃社群、标准化产品体系等策略,实现可持续增长。小鹅通提供全链路SaaS工具支持其私域运营,助力理念落地与业务拓展,共同践行长期主义价值。

  • 央视三度对话君乐宝,解码中国乳业的全产业链革命

    央视财经频道《对话·创新中国行》栏目播出君乐宝乳业专题,展现其全产业链创新模式。通过“种植-养殖-加工”零距离一体化布局,君乐宝实现从源头牧草种植到智能生产的全链条升级。节目重点呈现企业如何以技术创新提升品质,打造鲜奶密闭输送系统等专利技术,并通过多元产品满足消费需求。君乐宝模式成为乳业高质量发展标杆,助力国产奶粉市占率逆袭至70%,彰显民族品牌在全球产业链话语权提升。

  • 小鹅通赋能女性IP创业者:差异化情绪流打造可持续商业价值

    在IP孵化赛道竞争加剧、同质化严重的背景下,优拉传媒创始人宋钢铁通过“情绪流”差异化打法,在女性IP领域开辟新赛道。她曾主导大厂战略合作,单年创下6000万GMV,转型为垂类IP孵化者。借助小鹅通平台的全链路赋能,宋钢铁以情绪流方法论精准解决高知女性用户痛点,开发基础训练营和核心课程体系,实现商业闭环。小鹅通通过标准化产品赋能和私域运营支持,助力其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模式复用性。未来,优拉传媒将持续深耕高知女性垂类赛道,拓展情绪流体系在时尚美学等领域的应用,并与小鹅通深化合作,赋能创业者应对流量焦虑,践行长期主义。

  • 美业迎来首个“AI智能体矩阵”,静博士以AI重塑美业运营

    在科技浪潮推动下,AI智能体已成为全球各行业变革的核心引擎。静博士集团率先在美业领域构建“AI智能体矩阵”,通过专家、运营、店长三类智能体协同,实现从需求洞察到服务交付的全流程智能化。专家智能体赋能美容师提供精准健康方案,运营智能体精准识别客户需求,店长智能体高效统筹门店资源。目前已在300多家门店部署智能机器人,推动美业从经验驱动向科技驱动转型。未来,体系化AI能力将成为行业竞争关键,静博士通过前瞻布局,引领美业数字化升级,实现效率与业绩双提升。

  • 爱诗科技,一家AI视频创业公司的生存哲学

    “你还是回去吧,大模型在中国没有机会。” 2023年刚创业,爱诗科技创始人兼CEO王长虎收到了天使投资人朱啸虎的“劝退”。 但两年时间过去,两个节点颠覆了投资人对AI视频生成赛道的固有印象。先是

  • 行业抢滩的AI漫剧,又有哪些新变化

    9月24日刚结束的北京文化论坛上,AI漫剧作为新样态被概括有以下三大特征:更低的生产成本,更年轻的用户群体,更高的付费效率。 受抖音、B站、快手、红果等多平台的加码垂青,漫剧可以说是当前内容市场最新、最受关注的一大风向内容。脱胎于动态漫,曾于垂直漫画平台及长视频平台「夹缝求生」近十年的动漫短剧并非新品类,但对于目前众内容平台而言却是新的增量�

  • 模型即服务,应用即未来:阿里云助力中小企业AI应用规模化落地

    阿里云针对中小企业AI落地“不会用、用不起、用不好”痛点,提出全链路解决方案。数据显示,77%全球中小企业已定期使用AI工具,中国市场需求增长强劲。阿里云通过通义大模型技术迭代、AIStack一体化底座及4R服务框架,降低使用门槛与成本。典型案例如万小智AI员工实现“分钟级交付”,博登智能提升数据处理效率7倍。方案覆盖制造、医疗等12大行业,助力企业从“有算力”到“能落地”,推动AI应用成为行业常态。

  • AI赋能新贸易:探迹科技于2025服贸会破解产业链出海对接难题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服贸会)将于9月10日至14日在北京首钢园举行。本届服贸会以“数智领航,服贸焕新”为主题,汇聚70余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近2000家企业线下参与,其中近500家为世界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重点展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如何助力企业破解供需匹配难题,推动千行百业高效增长。探迹科技等参展商将展示AI驱动的智能销售平台,覆盖全球商业数据,提供全流程智能销售服务,解决信息不对称等痛点,提升企业出海与拓客效率。

今日大家都在搜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