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盛夏,当全球多地展开灭蚊行动时,美国夏威夷群岛上演了一场特殊的“空投战”——无人机群穿梭于森林上空,投下数十个生物降解袋,每袋装载千只经特殊培育的雄性蚊子。这场看似反常的行动,实则是科学家为挽救濒危鸟类种群而设计的生态保卫战。
据美国媒体披露,此次投放的蚊子均通过“不相容昆虫技术”(Incompatible Insect Technique, IIT)培育,携带沃尔巴克氏菌的雄蚊与野生雌蚊交配后,会导致雌蚊所产卵无法孵化。这种“以蚊制蚊”的策略旨在逐步削减野生蚊子种群,切断禽疟疾的传播链——这种由蚊子携带的寄生虫引发的疾病,正成为夏威夷特有鸟类蜜旋木雀的“头号杀手”。
作为夏威夷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蜜旋木雀家族曾拥有超50个种类,如今仅存17种,且绝大多数被列入濒危名录。这些色彩斑斓的小鸟不仅是植物传粉与种子传播的“生态工程师”,更承载着夏威夷原住民的文化记忆。然而,随着外来物种入侵与疾病扩散,其生存空间被持续挤压。科学家发现,蚊子传播的禽疟原虫对蜜旋木雀的致死率极高,而鸟类自身尚未进化出对该疾病的抵抗力。
项目负责人介绍,此次投放的雄蚊经过严格筛选,确保不叮咬人类或动物,且仅携带特定菌株的沃尔巴克氏菌。通过持续释放这类雄蚊,可实现“基因驱动式”的种群控制:当携带不同菌株的野生蚊子与释放雄蚊交配时,后代胚胎因细胞分裂异常而死亡。模型预测显示,连续释放数代后,目标区域蚊子种群将减少90%以上。
夏威夷大学生态学家指出,传统化学灭蚊可能破坏食物链,而IIT技术具有环境友好性:生物降解袋在48小时内分解,释放的雄蚊仅存活一周,且不会产生抗药性。该项目已在小范围试点中取得成效,蜜旋木雀栖息地的蚊子密度下降76%,鸟类种群数量出现稳定迹象。
尽管成本高昂(单次投放耗资约50万美元),但夏威夷州政府认为这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投资。环保组织同时呼吁公众参与孳生地清理,通过“源头控制+生物防治”双管齐下,为蜜旋木雀争取生存时间。这场“蚊子空投战”不仅关乎鸟类存亡,更成为人类运用科技平衡生态的典型案例。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