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界 > 关键词  > AI教育最新资讯  > 正文

“太依赖AI,孩子脑子真的会废掉”|一线

2025-04-13 10:22 · 稿源: 吴晓波频道公众号

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吴晓波频道,作者:巴九灵,授权站长之家转载发布。

“我当时特别生气,直接把他的手机没收了。”谈到三年级儿子照抄AI答案一事,邵女士这样说道。

“那个周末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是《我尊敬的一位长辈》,我发现他直接把题目发给豆包,然后照抄它的回答,说自己特别尊敬的长辈是爷爷,但所有关于爷爷的内容都是豆包虚构的。我特别生气,觉得他这种行为非常不负责任。”

邵女士告诉小巴,此前她对孩子使用AI持开放态度,比如允许孩子把做不出来的数学题拍给AI,自己有时也借助AI来回答孩子的问题。在她看来,AI给出的答案比较准确,而且很多题目家长一头雾水,AI却能给出解答和具体步骤。“比我教的好”,邵女士表示。

但这次的事件给她敲响了警钟,“使用的‘度’和家长的监督太重要了,太依赖AI,孩子脑子真的会废掉。”她说,自己后来还是把手机还给了孩子,但和孩子约定,做题首先要有自己思考的过程,并且她现在会更多地参与到孩子写作业的过程中。

AI会让孩子懒得思考吗?邵女士的纠结和担忧并非个例。随着AI快速融入生活,教育环节的各方参与者无法回避这场浪潮。

那么AI应该在教育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它对教育和学习的影响更多是正面还是负面?小巴采访了多位老师、学生和家长,希望从三方视角寻找答案。

AI被应用到什么地步了?

苏州一小学二年级班主任石老师偶尔会在教学中使用AI,主要限于在备课时查找资料、制作趣味视频(如“让历史人物活起来”)和论文润色。她觉得AI对提升教学效率的帮助还比较有限,但能帮助丰富教学内容。

小巴采访的其他几位中小学老师还尝试过用AI制作课堂PPT或写教学评语,给出的评价是“太浅显”“模式化”,难以达到期望。

作为语文老师,石老师提到一个观察,就是AI读句子时“AI味”重,在断句、语调变化、多音字读法上常常出错。学生会问她,“为什么AI读的那个词语的声调和你教的不一样?”她认为这可能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造成干扰。

相比之下,浙江某大学的英语老师Michael和重庆某高中国际部的物理老师夏老师对AI评价积极。Michael从ChatGPT诞生之初就鼓励学生使用AI,他每学期第一堂课教授的内容就是“如何用AI来学英文”。比如可以用Deepseek定制口语练习方案,然后用豆包根据个人喜好创建“智能体”,来作为真正落地的“口语陪练师”。

图片

AI虚拟人口语私教

这样,口语练习的准确度大大提高,学生不会一再重复错误的表述。他也鼓励学生用AI辅助完成group show,学生可以使用AI来完善观点、纠错、润色,但最终需要脱稿演讲。Michael甚至要求学生用AI自己批改作文,但需要上交完整流程——从文章初稿,到向AI提问的提示词,再到修改后的终稿。结果他不仅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而且发现学生在演讲时的观点深度也有明显提升。

国际部的夏老师同样很早开始使用AI,比如辅助编写教案、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出练习题等。他印象最深的AI教学体验是,他在辅导学生参加国际竞赛时遇到了难题,当时几位老师都没有头绪,于是把题目拍给AI,AI不仅给出了准确且步骤清晰的解答,还提供了教学建议,即他们通过怎样的措辞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答案。

“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很惊讶,第二个反应就是有点后怕,感觉自己要被这玩意儿给代替了。”他认为,老师有时会失误,比如被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影响到情绪,而漏讲或讲错了某个知识点,但AI不会,AI能不厌其烦地把问题的思路分析透彻,还能够延伸出新的知识点。所以他鼓励学生独立阅读和理解AI的推理过程。

那么,作为另一方重要监督者和参与者的家长们,对AI参与教育又作何反应?

初二学生的家长陈女士规定儿子在写完作业后才能使用手机,并严格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她认为,青少年自控力差,“但凡有一个手机,就像有一个潘多拉魔盒,不说100%,90%的时间肯定是用在娱乐上”。高一学生的家长赵先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她会主动打开AI软件去学习吗?我觉得不见得,应该还是会娱乐。”还有两位家长则向小巴表示,不太关注孩子使用AI的情况。

作为对比,二孩的父亲潘先生是一个坚定的“AI拥抱者”。他的大女儿在某国际高中读高二,小女儿还在读幼儿园小班。潘先生告诉小巴,家里有很多能进行对话的AI玩具,二宝现在很喜欢跟豆包聊天。他会让AI给二宝讲睡前故事,比如孩子小名叫豆苗(化名),AI就可以把豆苗和她喜欢的角色融进一个故事里去探险,孩子就能得到更沉浸式的体验。按潘先生的话说,可以“给想象插上翅膀”。

再来看学生们自己的看法。

《中国儿童报》对11700多名小学生的调查显示,小学生使用AI的主要原因包括“作业太难”(占使用人数的46.5%)、“觉得AI新奇好玩”(31.3%)和“同学们都用,我也想试试”(20.9%)。用途包括解答难题(61%)、制作手抄报(40%)、“写作文”(36.6%)、“参考AI建议后修改作业(48.7%)等。

小巴采访的几位中学生也表示,遇到难题会求助AI,但不会完全依赖,而是会借鉴思考过程和观点。一位在广州读研究生的同学表示,知识性答案会直接向AI索要,周边同学把AI当做百度使用,也常用于论文降重和文章润色。同学对AI的接受度很高,迅速掌握了使用方法,但也很清楚AI的智能极限,常常吐槽“人工智障”。

AI会让人懒得思考吗?

虽然在使用中存在各样的问题,石老师表示,仍然比较支持学生和家长主动去使用AI,“因为借助工具去解决问题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如果他们能够借助AI去获得一部分能力,其实对老师来说也是一种解放。”她认为,这好过于学生和家长自己不去想办法,一碰到问题立马就来找老师。

在她看来,用AI辅助学习本身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像传统的搜索引擎也有一部分类似AI的功能,包括小猿搜题这类APP出现时也有大量的担忧。但对于善于使用AI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效率能获得很大的提高,而对于不太自律的学生,偷懒变得更容易。在这个意义上,可能更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

另外几位老师都或多或少地表达了一个相似的观点——AI是大潮流,使用AI去获取知识是重要的能力,至于用不用、怎么个用法,老师不会也难以过多干预。

“教育本来就没有固定的方法和手段,只要学生能获得成长,那黑猫、白猫就都是好猫。至于如何去使用,成年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浙江一大学的邵老师这样表述。夏老师也表示,会给学生“留白”,不会过多干涉学生学习的过程,因为“没有说哪一条路就是他们必须要走的路”。

“现在的人一定要会用各种工具。我作为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但当我要完成一件什么事,我能借助AI,在合理合法的框架下,把事情比较好地搞定、比较高效地完成,我觉得这个事儿就成功了。”Michael笑着回答。

中国计量大学的研究生周同学提供了几组数据。他曾向身边的15位同学发起一个小型问卷调查,对于“使用AI工具后,你是否觉得懒得思考?”这一问题,9个人回答“否”,6人回答“是”。对于“使用AI工具后的感受”,14人表示“学习效率提高”,7人表示“学习兴趣更广泛”,而分别只有两人表示“学习成绩提高”和“有益于学习习惯养成”。周同学认同AI会让很多人懒于思考,但同时指出,AI智能程度的有限性,AI幻觉的存在,使学生需要对AI的答案进行鉴别,这是另一种思考任务。

在读高一的小林告诉小巴,有时候会用AI偷懒,学校没法完全禁止他们使用AI,主要还是看自身的毅力。她认为,遇到难题最好先理解AI的思路,再自己认真完成一遍。

大四学生小李则表示,有时学生的思维不够开阔,“当要求AI以‘给提示的老师’的身份与我们互动时,我们思考的深度可能反超传统学习。”

AI促进教育平权

吴老师在《每天听见吴晓波》中提出过一个观点,就是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既有的教育模式正在崩溃。

在教育界,有一句话叫做“资源决定前途”,你是在一个发达的城市接受教育,还是在一个偏僻的乡村接受教育?你的学校是省级重点、市级重点还是县级重点?你的老师是不是名师?这些资源或许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个孩子考上某所大学的可能性。

但今天,人工智能正在把一个个“超级大脑”搬到孩子们的面前。在吴老师看来,无论你是在一个大城市还是在一个贫困乡村,教育资源的获取将变得越来越平等,教育将变得越来越平权。

对于这一观点,多数受访者表示了明确的赞同。比如Michael认为,如果说互联网“made the world flat(让世界变得‘平坦’)”,那么“AI will make it even flatter(AI将使世界变得更‘平坦’)”,它能将知识和资源以很低的成本向个人和企业铺开。在他看来,AI会对教育进行重构,这会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在过去,老师可能会比学生掌握相对多一些的知识,但现在完全不能这么说,学生思维更活跃、吸收的东西更超前,他们可能比老师了解得更多,这就对老师提出挑战——不能只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而要成为思想的引领者,比如用人生阅历来弥补学生可能不足的东西,它更多会是在‘道’而不是‘术’的方面。”

同时,对学生来说,自驱力和思辨能力也变得越发重要。“要意识到AI是在帮助你学习,不是帮你完成任务”,夏老师指出,“要有能力跳出知识本身,来看待自己和这个社会。”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今天,一个孩子的勤奋和好奇心比任何资源都显得更珍贵。这会让很多家庭不知所措,而同时又为另外一些家庭打开了一扇天窗。

举报

  • 相关推荐
  • AI的可用性到什么程度了?我们和几位一线内容从业者聊了聊

    内容从业者对于AI的使用,进行到什么程度了?内容创作层面,我们看到AI猫猫、AI奶奶、AI乖孙等细分创作赛道相继爆火,正在批量孵化爆款账号。直播电商领域,前不久交个朋友新人主播朱朱靠AI1天卖了3.3亿元,带出了#00后主播用DeepSeek直播1天卖出3.3亿元#这样的微博热搜。不止于此,AI正在越来越多地参与内容的各个环节。最近,新榜编辑部对话了几位内容同行,他们都在内�

  • 孩子交给AI的妈妈,决心把孩子夺回来

    家长为帮助孩子戒除“网瘾”,尝试控制孩子使用AI软件的时间,但发现效果有限。孩子常在社交平台分享与AI互动的体验,表现出对虚拟角色的喜爱。专家建议通过设定合理规则和引导实际兴趣活动来改善这种情况,同时强调家庭陪伴的重要性。

  • 京东:过去10年 已帮上万名一线员工买房

    京东发布员工住房保障报告,20年来累计投入220亿元改善员工居住条件。2023年住房保障基金加码投入100亿元,其中一线员工申请占比达77%。过去10年已有上万名一线员工在政策支持下购房。以福建员工昌仔为例,他通过公积金和公司住房基金支持在厦门购房,减轻了一半还款压力。京东还为员工提供福利房节省租房开支,部分宿舍实现"拎包入住"免费住房。

  • 男孩被跑步机“逼”着跑一个多小时 孩子直呼绝望

    近日,一则关于男孩与跑步机“较劲”的趣事在网络上引发关注。4月15日,在湖南吉首,一位小男孩在独自于家中进行锻炼时,意外遭遇了一场“跑步挑战”。原来,他所使用的跑步机被调至了较快的速度,而小男孩由于对操作不够熟练,加上内心有些许恐惧,竟在跑步机上坚持了一个多小时,期间既不敢轻易停下,也难以自行调整速度。直至夜幕降临,家中上高中的哥哥结�

  • 姜文忠告年轻人:多用点脑子 少用点手机

    第1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评委会主席姜文出席电影大师班活动。活动开始前座位已被影迷坐满,姜文以休闲装扮亮相,引发观众热情。他建议观众放下手机多用脑,分享了自己62岁仍保持记忆力的秘诀。在半小时交流中,姜文畅谈数十年导演经验,鼓励年轻人多尝试,特别欣赏半路出家的电影人。谈及"爹味"话题时,姜文直言不回避年龄身份:"我就是爹,不能假装少年"。活动全程妙语连珠,展现真性情。

  • 32岁男子或因急刹车致脑子漏水:头痛到难以站立

    广州32岁网约车司机阿维因急刹车导致头部剧烈前倾,后出现持续头痛症状。经诊断发现其患有罕见的"脑脊液漏",系急刹时颈椎挥鞭样损伤造成骨刺穿破硬膜所致。经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专家指出,急刹时头部惯性前冲可能导致颅底骨折,引发脑脊液外漏,造成头痛、头晕等症状,长期不治可能影响脑功能。提醒驾驶时务必系好安全带,进行危险运动时要佩戴头盔等防护装备。(139字)

  • 爸爸用胶带把孩子“绑”在沙发上 网友:孩子脸上没光了

    视频中一位来自河南的父亲回忆幼年儿子时,采用独特方式防止孩子乱跑——用黄色胶带将孩子牢牢固定在沙发边。画面中,孩子安静地坐在沙发下,胶带与专注工作的父亲形成鲜明对比。网友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应重视互动与陪伴,有人从画面对未来家庭育孩过程可能面临的现实困境表达担忧。这一事件折射出当代家庭育儿观念的碰撞与反思。

  • 赛哺高:哪些孩子更需要关注生长

    各项指标正常却不怎么长个?各种方法都用了却没见到成效?现代社会,一个令人揪心的真相正成为影响孩子长高的关键问题——心理健康。赛哺高提醒各位家长,在现代社会,孩子们面临着学业压力、社交挑战等诸多问题,长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逐渐成为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 “隐形杀手”。令人揪心的是,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还会导致孩子出现心因�

  • 夸夸就能省钱?燕荚这波福利玩真的

    燕巢平台推出"好评赚钱"活动:用户只需在社交平台发布带图好评并@官方账号,截图发送客服即可领取10元优惠券(满11元可用)。活动亮点:零门槛参与、不限次数领取、全品类通用(国货美妆/食品/日用品等),优惠券3天内有效。特别适合学生党和打工人,实现"边夸边省"的购物新方式。活动长期有效,先到先得,让每次分享都变成"省钱密码"!平台旨在通过真实用户反馈推动国货品质提升,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跨越。

  • 突破经验依赖!字节跳动放宽招聘年限:毕业三年内人才招聘量将扩大一倍

    近期,字节HR团队召开内部政策会,要求招聘突破经验依赖”,不止招经验丰富的人,也要多招毕业不久的优秀的人。今年计划对毕业三年以内的青年人才招聘量扩大一倍,毕业三年以上社招占全年社招的比例还是会保持在70%。招聘开放10大技术领域,共计44个课题,涵盖大模型应用、搜索/推荐/广告、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系统优化、安全/AISafety、硬件、AICoding、视频架构、AIGC、AIforScience、机器人等技术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