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媒 > 关键词  > 优艾智合最新资讯  > 正文

优艾智合机器人日本子公司成立,加速推进国际化布局

2025-02-27 17:05 · 稿源: 站长之家用户

  ---

**【钛媒体·全球聚焦】优艾智合机器人日本子公司正式落地东京,开启工业智能化“东亚战略”新支点**

**钛媒体6月20日消息** 中国工业移动机器人头部企业优艾智合(YOUIBOT)今日宣布,其日本全资子公司正式落户东京千代田区,并同步启动横滨技术服务中心。此举标志着优艾智合全球化布局再落关键一子,也是中国智能机器人企业初次以“技术+服务”双体系深度切入日本高端制造市场。

---

### **瞄准“精密制造高地”,破解日企智能化转型痛点** 

作为全球第三大工业机器人市场,日本制造业正面临劳动力短缺与产业升级的双重压力。据日本机器人工业会(JARA)数据,2023年日本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达612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90亿元),其中物流自动化设备需求年增速超15%。然而,传统日系厂商在柔性化、跨场景联动等领域的技术迭代滞后,为优艾智合等新兴力量创造了战略窗口期。 

优艾智合日本分公司总经理陈昊向钛媒体透露,公司已与三菱电机、发那科等日企达成初步技术对接,首阶段将聚焦半导体、汽车零部件两大核心场景,推出适配日本JIS标准的“激光导航AMR+云端调度系统”定制方案。“日本企业对精度的要求近乎苛刻,我们的AMR定位误差已控制在±1mm以内,并通过了ISO Class 5洁净环境认证。”

---

### **“本土化共生”战略:从技术适配到人才融合** 

区别于中国机器人企业过往的“硬件出海”模式,优艾智合选择了一条更重投入的路径: 

- **技术扎根**:在横滨设立联合实验室,与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共建算法优化项目; 

- **服务闭环**:组建24小时响应的日籍工程师团队,承诺故障2小时到场、8小时修复; 

- **生态共建**:加入日本机器人革命倡议协议会(RRI),参与制定AMR行业安全标准。 

日本市场需要的是长期主义者。”优艾智合CEO张朝辉在东京开业仪式上表示,“我们将把中国智能制造的场景化经验与日本精益生产理念深度融合,做‘日系解决方案’的共创者而非替代者。”

---

### **行业观察:中国机器人出海进入“深水区”** 

日本制造业研究所分析师田中健一指出,优艾智合的落地释放出两大信号: 

1. **技术自信**:在激光SLAM、多机调度等软件层面对标日欧企业,打破“中国制造仅靠性价比”的刻板印象; 

2. **模式升维**:从单一设备出口转向“产品+服务+标准输出”的系统化出海,更符合高端市场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优艾智合同步启动了“樱花计划”,未来三年将联合日本职业院校培养200名机器人运维工程师。此举被业界视为构建本土化人才护城河的关键布局。

---

### 【关于优艾智合】 

优艾智合成立于2017年,专注工业移动机器人及智慧物流系统研发,国内市场占有率连续三年位居行业前三,服务客户包括华为、中芯 国际、丰田中国等超500家龙头企业。此次日本子公司落地后,其全球化网络已覆盖欧洲、东南亚、北美等9个国家和地区。 

**钛媒体视角**:在工业机器人赛道“内卷”加剧的当下,优艾智合选择啃下日本这块“最难啃的骨头”,既是对自身技术底牌的验证,也为中国智造出海提供了新范式——以硬核技术打开市场,以生态融合赢得尊重。 

--- 

*(本文为钛媒体AI生成,部分信息由企业提供)* 

---

**【延伸数据】** 

- 日本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390台/万名工人,居全球首先(IFR 2023) 

- 优艾智合日本团队中,本土化员工占比超60%,核心技术人员均具备10年以上自动化领域经验

推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均为站长传媒平台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对本页面内容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相关信息仅供参考。站长之家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页面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可及时向站长之家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点击查看反馈联系地址)。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依规核实信息,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
  • 港仔机器人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生态 布局多个应用场景

    4月21日,港仔机器人公司与国华达闼战略合作签约暨公司成立媒体见面会在京举行。该公司将专注定制化机器人开发制造,瞄准教育、医疗健康、长者照护、物业管理等多元场景需求,打造一站式MaaS解决方案。同时成立研究院推动跨学科研究及商业化应用,并在香港建立人形机器人生产线。目前已在康养、智能医疗等领域取得进展,其养老机器人已获市场认可。公司计划到2035年生产2亿台家庭保姆机器人,服务4亿老人。与南通市政府合作的康养示范区项目将服务3000名用户,预计带来可观订单。据行业报告预测,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53亿元,2029年或突破750亿元。公司将持续发力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抢占行业先机。

  • 加速推进教育数字 希沃AI赋能教育场景真应用

    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提出加强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布局,重点建设教育专用大模型。希沃教学大模型2.0版本通过知识图谱与向量数据库结合,提升内容准确性,并实现本地化运行。构建"1+N+N"技术体系(1个模型架构+N个教学场景+N个智能终端),覆盖备课、授课、教研全流程。目前已在19个示范区、2000多所学校落地,生成超15万份课堂智能反馈报告。产品包括AI备课系统、智能平板等硬件,并入选广东省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指南。未来将持续拓展"AI+教育"生态边界。(140字)

  • 酒店机器人3年亏了8个亿:机器人实际配送效率低下

    酒店机器人近年成为行业标配产品,但市场表现不尽如人意。某酒店管理人员坦言,实际运营中发现机器人配送效率低下,无法真正节约人工成本,最终选择弃用。与此同时,市场竞争格局正发生变化,九号机器人、擎朗智能等新兴企业通过多场景适配和人机协同等差异化策略,逐步蚕食市场份额。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市场前五名企业份额差距已不足8个百分点。

  • 全球发布!哈工大打造机器人领域顶级国际期刊

    据哈尔滨工业大学”官微发文,哈尔滨工业大学与Wiley出版集团联合推出的国际学术期刊《智能机器人》首期创刊号于2025年3月正式面向全球发布。该期刊汇聚了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49位国际编委,其中包括26位国内外院士,由瑞士工程院院士BradleyNelson教授担任主编,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工大副校长刘宏教授任编委会主任,李隆球教授任执行主编。期刊将通过WileyOnlineLibrary平台开放获取,推动全球机器人学术共同体建设与产学研转化。

  • 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冠军诞生:天工机器人已经冲线完赛

    快科技4月19日消息,今天上午,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开跑,21支机器人队伍与12000名人类选手同场竞技,共同挑战21.0975公里的赛道。据央视新闻官微介绍,目前天工机器人以36分54秒率先冲线完赛,夺得冠军。据悉,天工是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的纯电驱拟人奔跑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能以6公里/小时的速度稳定奔跑,是该中心自主研发的通用人形机

  • 刘慈欣谈机器人跑半马:具身机器人将给社会带来颠覆性影响

    快科技4月20日消息,日前,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北京亦庄举行,经过21公里的比拼后,天工Ultra以2小时40分钟的成绩率先完赛,夺得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冠军。据央视财经报道,在人形机器人半马开跑前夕,科幻小说《三体》《流浪地球》的作者刘慈欣接受专访。刘慈欣表示,赛事更多的是一种展示,机器人跑步表现它很平衡的跑步移动功能,就像春晚上跳秧歌�

  •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本周举行:参赛机器人首次路测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将于4月13日在北京亦庄举行。近期参赛的人形机器人在跑道上进行首次路测,其中包括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天工机器人、北京昌平的松延人形机器人等。控制方式方面,机器人可以是手动遥控,也可以是完全自主的控制方式。

  • 人形机器人:最初的设想,最后的归宿

    文章回顾了机器人概念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从早期科幻作品中的机器形象到现代多功能人形机器人,展示了机器人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其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前景。同时,文中提到机器人正逐渐融入日常生活,未来将与人类形成更自然的互动,展现出更高的智能水平和社会价值。

  • 宇树机器人1分钟售机器狗超百万 成为全球首个AI机器人主播

    3月31日深夜,“交个朋友控股”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其淘宝直播间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嘉宾——宇树人形机器人G1。当晚,G1作为全球首个AI机器人主播,正式登上电商直播的舞台,并在一分钟内创造了超过100万元的销售额,这一成绩几乎与经验丰富的头部主播在大促期间的销售效率持平,彰显了G1强大的带货实力。直播中,G1采用了拟人化的表达方式,不仅向观众介绍了宇树科�

  • 为什么非要让机器人跑马拉松?

    2025年4月19日清晨,北京亦庄的赛道上,20台人形机器人以“跌跌撞撞”的姿态,完成了人类马拉松史上最特殊的起跑。这场名为“人机共跑”的半程马拉松,最终以冠军机器人“天工Ultra”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落幕——这个时间,仅相当于人类业余跑者的中游水平。这场看似莽撞的赛事吸纳了全网上亿的关注度,也让科技行业、投资圈乃至公众陷入了一场关于未来的激烈讨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