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界 > 关键词  > AI大模型最新资讯  > 正文

大模型创业“生死局”:融资困难、造血乏力、卖身离场

2024-12-08 10:59 · 稿源:

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Tech星球(微信ID:tech618),作者:任雪芸,授权站长之家转载发布。

ChatGPT诞生两年,创业淘汰赛加速

AI大模型的淘汰赛,在今年5月按下加速键。

今年5月,为了吸引用户,云厂商大模型掀起了一场推理算力价格战。字节跳动旗下的火山引擎、阿里云、百度智能云、腾讯云、科大讯飞先后加入降价行列,把大模型推理算力价格下降了90%。

大模型

大厂巨头们掀起的价格战,最先冲击到的是行业中的创业企业,它们原本就变现困难、利润微薄,随着行业毛利下降,自我造血的节奏也被打乱,快速商业化的难题被摆到了台面上。

一位行业从业者告诉Tech星球,大厂先天有更多的资源和更大的规模优势,能够以较低的边际成本提供服务,大厂当下给出的低价策略已经远低于创业企业的成本线,无法跟进。

此前搜狗创始人、百川智能创始人兼CEO王小川也给出判断称,随着今年5月国内大模型价格战降至免费,To B模型市场会繁荣的更快,但尾部公司会退出这个赛道。

被收购是不少AI大模型创业者们心中的理想结局。一位创业人士告诉Tech星球,AI行业的增长,并未带来相应市场需求的增加和盈利模式的创新,许多企业已经无法维持运营,“相比注销或停业,被收购起码意味着活下去了。”

今年10月底,AI垂直领域大模型公司波形智能被智能手机厂商OPPO收购。从2023年成立到被收购,波形智能拿到过两轮融资,投资方有蓝驰创投、西湖科创投等。被收购之后,波形智能在后续声明中表示,“产品和公司仍在正常运营,均不受影响。”

波形智能并非个例,放眼全球市场,美国的科技巨头同样在收购AI初创公司的核心人才和技术。今年8月,人工智能初创公司Character.AI按照25亿美元价格估值,被谷歌收购。6月,亚马逊宣布与Adept达成技术授权协议,并且其联合创始人及部分团队成员加入了这家电子商务巨头。早在3月,微软也以6.5亿美元买下了Inflection AI。

伴随着AI创业进入动荡期,一批中高技术、产品人才也在发生流动。今年下半年,波形智能创始团队打包进了OPPO负责交互产品,而序智科技创始人秦禹嘉、零一万物模型预训练负责人黄文灏先后加入字节跳动......

一位资深猎头告诉Tech星球,“目前一些大厂还会特地找创业公司对应业务的某个高管,直接重金挖人。”

这些动作都表明,经历了2022年末至今两年热潮后,大模型市场进入整合期。如同过往其他行业的创业走势一般,曾经围绕于创业公司资源最终还是回流到了大厂。

明星创业公司与投资人反目

让AI大模型创业,更加雪上加霜的是融资放缓。

根据桔子IT数据,今年以来(1月1日~12月5日),国内AI领域发生439起融资案例,总融资金额超564亿元,大概是去年的80%。粗估来看,今年以来AI领域月均融资金额不到50亿元。

一方面,机构缩减投资是普遍现象。据清科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国内对外投资活动的早期投资、VC、PE机构数量同比分別减少23.9%、19.2%、25.2%。

另一方面,则是不少投资人的耐心逐正在逐渐被消耗,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产生了裂痕。今年11月,大模型明星创业公司“月之暗面”与前投资人“反目”,走到仲裁的事件在业内引起广泛关注。

一位一级市场从业者表示,像月之暗面这种走到仲裁阶段的案例并不多。他表示,在风险投资集中度高的行业,投资人与创始团队存在争端并不罕见,常规采用的解决方式是通过协商重新推进各方利益的最大化。月之暗面的走向,可以被称为行业的特例。

但上述从业者同时认为,随着AI大模型创业市场环境的恶化、退出周期的延长,原本和谐的关系正逐渐走向紧张,这折射出的是投资机构与企业之间信任崩塌的趋势。

一位AI创业团队的成员则告诉Tech星球,今年的确感受到了来自投资人的压力,“我们和投资人、创始团队产生过几次意见不和,但最终还好达成了一致。”

一位私募股权投资的行业人士则告诉Tech星球,核心原因在于,募资和退出都越来越难了,之前投资的项目无法正常退出的比例正在拉高,投资机构承接了比以往更大的风险。具体看向当前的投资环境,他表示一些优质项目因价格过高难以推动投资进程,便宜项目又会让内部产生犹豫,投与不投都是一个困境。

AI四小龙时期的AI投资人们,充满耐心等待产品的成熟、落地,大部分公司都能拿到源源不断的资金,而这一轮AI大模型创业投资潮结束的似乎更快,创业者们已经很难找到过去那些一掷千金的风险投资机构。

一位参与过大模型企业融资的投资人向Tech星球透露,比起过去投资看好技术、前景、团队就入手的逻辑,不少机构的内部决策周期越来越长,还会反复计算、评估新钱投出去的回报率,“根据今年的趋势,我们明年大概率会进一步缩减投资的项目金额。”

越来越难的游戏

AI大模型行业热闹两年多后,很多人发现大模型“烧钱”似乎是个无底洞,无论是企业还是投资人,他们都难以在有限时间内收到投资回报。

得益于 ChatGPT 的爆火,OpenAI的年收入已攀升约40亿美元,但 AI 模型开发就像一个无底洞,有着全球1.8亿个人用户和100万企业订阅用户的OpenAI同样在亏损的泥潭中挣扎。据斯坦福大学李飞飞团队发布的《2024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透露,OpenAI预计今年亏损约50亿美元。

从商业化的角度衡量,基础大模型的希望已经被打碎,它的确不是一门能带来利润的好生意。可巨大的资金需求和对融资的极度依赖,让AI大模型企业对商业化的渴求越来越迫切。

今年下半年,从巨头到初创公司,一同将目光转向了AI应用领域,其中,AI搜索、AI陪伴、AI视频、AI生产力工具等赛道的竞争尤为激烈。

一位大模型行业从业者认为,所谓的AI应用就是降低使用门槛,能够实现商业化背后的逻辑其实是用户。猎豹移动董事长兼CEO、猎户星空董事长傅盛也曾公开表示,“大模型套壳是可以的,只要有用户就能赚钱。”

无论是B端用户还是C端用户,AI大模型企业都在探索更佳的落地方式。比如国内大模型“六小虎”,智谱AI和百川智能主要面向To B市场,专注于企业级应用;零一万物则是将大模型技术应用在AI写作、编程、医疗等多个领域,场景相对多元化;月之暗面则主要做To C市场,聚焦在娱乐和社交领域。

尽管AI应用市场规模很大,但上述一个创业者表示,当下在应用层创业也无法与大厂做出明确的差异化竞争,巨头们的触角正在延伸到每一个业务场景之中,加剧创业的难度。

就像今年字节跳动副总裁朱骏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曾提到“豆包”名字的含义,他表示豆包就是“都包了”,意为工作生活学习的需求都包了,寓意正是通用助手的产品愿景。据QuestMobile的数据,从2023年8月上线,到2024年5月,豆包的月活用户规模超2600万,到了9月,月活已经接近4200万。

如果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标准进行衡量,豆包等背靠巨头的大模型产品尚且还不能算是时代的超级应用,但对于创业公司而言,在未来寻找机会的每一战中,可能都要与巨头展开一场交锋。

举报

  • 相关推荐
  • 大模型公司们“犹抱琵琶式”的融资和幸存者游戏

    大模型公司们对自己融资消息的披露,越来越“犹抱琵琶半遮面”了。近期的两起融资新闻来自智谱和阶跃。”这正在成为大模型行业的共同挑战,我们很可能会继续看到更多的“犹抱琵琶式”融资出现。

  • 大模型不再有信仰

    AI大模型的“AGI信仰”可能正处在崩溃边缘,与曾经的“区块链信仰”殊途同归。只是当初那一大批“区块链信仰者”,虽然绝大多数是韭菜,但也有一小批“塔尖”人士赚的盆满钵满;如今的AI大模型初创公司,抛开“AGI信仰”,恐怕连能活多久都不知道。2025年各大模型公司应该会更加务实是那句话,只有活得下去才有实现目标的可能,“信仰”不再重要。

  • 我们正在大模型产品面前“裸奔”么

    全球有数亿人在向AI产品倾诉他们的想法、困惑、创意,甚至秘密。但鲜有人意识到,这些对话正在以“帮助训练下一代AI模型的”的名义,突破着过往移动互联网产品的数据使用界限。看起来现在是时候有更多更直接和更严肃的讨论了。

  • 大模型,在内卷中寻找出口

    2024年,大模型进展不断。从年初的Sora到最新的o3,更新更好的模型不断被推出,“内卷”到底有没有发生?我们要先确定“内卷”的定义,指某一类产业模式,发展到一种确定形式后,陷入“高水平均衡陷阱”,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这种局面一直无法被打破,那就会走向停滞和危机。大模型要取得商业成功,前提是用户和开发者的业务能否成功,这是为什么完善的商业基

  • AI大模型的2024:有人融资50亿,有人苦等变现丨年度盘点

    2024年,一些关于AI的预言陆续被验证:智算大潮将英伟达送入3万亿美元市值俱乐部;中国开源势力崛起,通义大模型DeepSeek硬杠Llama;国内AI视频生成模型能力飙升,与Sora掰手腕;手机和PC大厂掀起硬件狂欢;……欣欣向荣背后,大模型价格战混战贯穿整年,百万token数从百元直降至几厘;豆包、kimi、文心一言投流大手笔,商业模式却难以闭环;大模型训练每年要烧掉2亿美元以上,独角�

  • 周鸿祎:AGI发展遇瓶颈 智能体和专业大模型将扛大旗

    近两年AI发展迅速,但目前种种迹象表明,一些AI巨头寄予厚望的AGI之路似乎已经遭遇瓶颈,寻找其他发展路径正成为业界共识。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在《财经》年度对话2024上发表演讲称,目前AGI的发展面正临挑战智能体和专业大模型的应用将推动大模型技术的落地。一个标志是能提高10倍的体验,即提高10倍的效率或降低10倍的成本,减少10倍的人力”。

  • 大模型落地战,挺进大消费

    便利店市场在中国以及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成为消费领域的重要增长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联合毕马威发布的《2024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显示,中国便利店2023年全年销售额达到4248亿元,同比增速达10.8%。拉近企业与上下游及终端消费者距离,构建产业生态,精准洞察消费需求,驱动行业数字化转型。

  • AI新风向:思必驰“分布式大模型智能体系统”赋能产未来

    在不久前落幕的2024全球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博览会上,众多国内外行业专家齐聚一堂,聚焦大模型、AIGC、工业AI、具身智能等人工智能前沿热点领域,共同探讨人工智能产业化创新应用和科技产品的研发落地与未来发展。在大会主论坛上,思必驰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俞凯发表了题为“迈向分布式大模型智能体系统”的主旨演讲,详细介绍了思必驰的“1N”分布式大模型智能体系统架构,以及如何借助这一架构实现更高的可靠性与产业落地。思必驰将继续坚持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并重,积极探索新的技术方向,推动AI技术在更多领域实现落地应用,为更多行业提供高质量、高可靠的智能产品和服务,共同推动全球智能化进程的发展。

  • 大模型六小虎,要撞上版权墙了

    “几乎没有一家大模型公司的AI视频生成训练,会找视频网站授权。”2025年伊始,在视频生成领域立志“追平Sora”的大模型公司,撞上了版权墙。可以肯定的是,2025年想要继续留在牌桌上的大模型创企们,在模型训练过程中为版权付费只是第一步,降本不是长久之计,想法子赚钱增效,才是关键。

  • AI大模型时代,人才的需求已经变了

    什么是AI发展的第一驱动力?最近,全球科技大厂都在用行动告诉我们:人才。谷歌NotebookLM的核心团队共同宣布离职创业,他们新公司的网站已经进入了「建设中」的状态。但要真正解决AI人才短缺的问题需要更多企业、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