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界 > 关键词  > 正文

外滩大会现场AI与专家互动,人类准备好进入深度智能世界了吗?

2023-09-07 16:14 · 稿源:站长之家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为深度智能世界揭开序章。人类真的准备好了吗?

9月7日,在2023Inclusion·外滩大会主论坛现场,深圳湾实验室分子生理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副所长王立铭、科幻作家陈楸帆、百度量子计算研究所所长段润尧、蚂蚁技术研究院院长陈文光、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朱军等科学家、科幻作家、学者、业界专家等跨界嘉宾共同对正逐渐到来的深度智能世界展开畅想。

电影《流浪地球2》中,作为拥有超强算力和“自我意识”的550W量子计算机给所有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科幻回归现实,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也让人们惊觉,数字生命以及它背后的深度智能世界,会不会在不远的未来真正实现?

陈文光认为,判断数字生命是不是真的实现,有两个标准,第一是它的大脑要真正达到图灵测试。虽然ChatGPT大语言模型目前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实际上还是有很多的问题,无法真正通过图灵测试。第二就是对外展现上,要有真实感、实时可渲染、高精度可交互的展现模型,这个目前技术上也还有不小的差距。

技术之外,拟人化也不一定是人工智能唯一的发展方向。从科技工作者角度,朱军认为,我们更希望人工智能变成一个比较友好的人类的辅助,能够在一些危险的环境、人类不擅长的任务等方面,去协助人完成一些有挑战性的,对智能要求比较高的任务,“但它并不一定需要在形体上、行为上、大脑上去仿造人、与人类对齐。”

未来之所以值得期待,正是因为他的不可预知。尽管技术发展过程中仍有许多诸如资源分配、数字鸿沟、能源消耗、科技伦理等等问题待解,专家们仍然无一例外表达了乐观。长期从事量子计算研究的段润尧认为,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结合,能够非常高效快速的解决我们现在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需要做的是识别真正关键的应用场景,让量子计算物有所值。“

对强人工智能技术的忧虑值得重视,但陈文光认为,首先还是应该先看到技术的正面作用,“技术是最大的善良。我们从最初活那么短,到现在活那么长,从工作时间那么辛苦,到现在可以有更多的休息时间,都是技术进步带来的。我们讲技术带来的风险,更多是技术不成熟带来的风险。”

有意思的是,现场还专门设计了人工智能向人类专家提问的环节。当人与技术共生,如何重新理解人的价值?面对人工智能提出的“如果我能写出四大名著那样的伟大作品,你们允许我参加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吗?我可以出书赚版税吗?”科幻作家陈楸帆分享了一个小故事。

2019年他与AI共同创作的一篇小说,获得了“AI评委”评选出来的文学奖项第一名,第二名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老师,也就是说,一个AI觉得另一个AI参与创作的小说领先了人类诺奖得主,“我并不排斥跟AI共生,而且在我们用AI创作过程中,它会倒逼我们去成为一个更好、更聪明的人类创作者,写出更伟大的作品。这是我们跟AI相处的态度。”

9月7日开幕的2023INCLUSION·外滩大会由外滩大会组委会主办,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黄浦区人民政府支持,会期从9月7日-9日为期三天。外滩大会组委会由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报业集团、外滩投资集团、蚂蚁集团等多家单位共同牵头。

据悉,大会设有1场主论坛、36场见解论坛、8000平方米科技展览、3000平方米绿色集市。会议共吸引了近20位中外院士、诺贝尔奖和图灵奖得主,全球超500位有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企业和专家学者前来参加。

举报

  • 相关推荐
  • AI教父”承认担忧:AI可能接管人类

    著名AI研究者GeoffreyHinton,被誉为"AI教父",在一次采访中承认了他对人工智能可能接管世界的担忧。他的言论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关于AI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尽管前景看起来令人沮丧,但随着这个未知领域的不断发展,潜在的威胁,尤其是与人类滥用有关的威胁,继续值得考虑。

  • AI 成为“逆子”:人类该抽丫俩逼兜,还是给它一个拥抱?

    内容小提要科学家把AI称为“人类之子”。这个比喻意味深长,因为它背后有一串追问:这些问题,在几年前看来根本是杞人忧天的笑话;但在AI大模型出世之后,突然成了不得不面对的紧迫问题。朋友问:但是,到底是谁在学习?你还是机器?图灵说:我想,我们都是。

  • 英伟达爆火智能体研究:AI逼真还原人类情感!会饿会孤独,会跑步会发火

    AI智能体,竟然能反映人类的真实情感有人际关系中微妙的距离感?最近,来自英伟达、华盛顿大学、港大的研究人员发布了类人智能体HumanoidAgents。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这种智能体能够反映人类的基本需求。他曾获得华盛顿大学硕士学位,学习的是自然语言处理,研究对话系统和计算社会科学。

  • KubeCon China 2023 | 以开源促进智能世界底座共建,给世界提供更好选择

    9月26日,由Linux基金会、云原生计算基金会主办的KubeConCloudNativeCon0penSourceSummitChina2023于上海跨国采购会展中心隆重开幕。9月27日,作为全球云原生领先企业,同时也是全球开源生态建设的先锋,华为首席开源联络官、CNCF基金会董事任旭东代表华为在大会发表了“开源,跃升数字生产力”的主题演讲,他认为伴随着IT产业的发展历程,软件开发模式,从自由软件、开源软件,走到了群智模式的开源生态,这个新范式。“源生无限,同行致远”,华为非常愿意与开源社区、开发者、行业伙伴和客户一起,结合AI时代的具体问题及挑战,通过开源创新,积极探索和实践,同大家一起共建公平、公开、健康、共赢的智能世界新生态。

  • AI学会了闻味儿,人类就可以少工作70年

    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GoogleNose。这个谷歌在2013年愚人节上线的搞怪项目声称有一个包含1500万种味道的气味资料库,用户只需要在谷歌搜索框输入关键词,点击“闻一闻”,就能直接在电脑旁闻到该物体的味道,比如新车的味道,篝火的味道,以及埃及古墓的味道(?无法体现分子气味的浓淡,只能预测它闻起来是什么样;只对单个分子气味进行了预测,现实生活中更多却是混合气味;即便是所有的能力都达到了,对气味的复制和还原也将是很大的挑战等等。

  • 人工智能之父Geoffrey Hinton 警告科技发展难预知 AI 可能会取代人类

    被称为“人工智能之父”的杰弗里·辛顿最近在接受《60分钟》采访时警告,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存在巨大隐忧,科技有可能在某个时间点超越并最终取代人类。人工智能可能在5年内就能比人类进行更好的推理。唯有合理引导科技发展,人工智能才能成为造福人类的工具非对人类的威胁。

  • 谷歌更新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 SEO 手册:专注内容质量 而非区分人类AI

    谷歌一直倡导「人类编写的内容,为人类服务」的理念。但在最近的更新中,这家搜索巨头悄然改变了自己的规则,承认了人工智能的崛起。谷歌似乎专注于内容质量不是将人类贡献与机器创造区分开来。

  • 新研究称,利用AI创作者比人类更环保 碳排放更少

    最近一项研究表明,人工智能系统在文学和艺术创作方面的表现比人类创作者更环保。这项研究认为,像ChatGPT、BLOOM、DALL-E2和Midjourney等基于人工智能的系统可以以比人类工作人员手动创作或使用计算机协助创作时小3到4个数量级的二氧化碳排放来创建文学和艺术作品。随着人工智能系统变得更加复杂并使用更先进的技术,这些比较是否仍然成立。

  • DeepMind创始人:生成式AI只是过渡,AI未来将获得自由,交互式AI将改变人类

    在最近MIT科技评论的专访中,DeepMind联创,InlfectionAI创始人表示,他们已经将AI毒性去除,生成式AI只是过渡,未来AI将获得像人一样的自由。DeepMind的联合创始人,InflectionAI的创始人,MustafaSuleyman接受了MIT科技评论对他进行了一次线上专访,在专访中,他抛出观点:现阶段的生成式AI只是一个技术阶段,接下来会进入交互式AI的时代:AI将会成为能够根据每个用户的不同任务需求去�

  • 扎克伯格夫妇要消灭人类疾病,靠人工智能行吗?

    2016年,脸书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与其妻子普莉希拉陈宣布了一个宏大目标:在2100年前消灭人类疾病。他们详细介绍了实施计划,希望靠人工智能来完成这项事业。凤凰网科技《AI前哨》对此将持续关注。

今日大家都在搜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