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媒 > 关键词  > 曾某某最新资讯  > 正文

认定借款人偿还本息理据充分 广东法院判决玖富借款人还本付息

2023-04-14 09:57 · 稿源: 站长之家用户

债权人与被告曾某某民间借贷纠纷一案,广东某地法院受理后,依法适用普通程序,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法院经审理查明,北京玖富普惠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了撮合民间借贷APP,该APP上线后有闲置资金的公众可上线该APP,签署信息咨询协议提供放贷金额。借款人可以通过该APP提交个人借款申请,签署具有借款申请书性质的借款协议,并签署CA个人证书及授权委托书、小微金融信息咨询及信用管理服务合同、富友-玖富专用账户协议,在APP指定的银行开立银行账户。该流程完成后,平台公司会统一将借贷申请相关信息转由公司内部负责信用审核的部门审核,确定相应的借款额度,由贷款人自愿达成交易。平台公司仅接受咨询并取得相应的报酬,放贷全程由与出借人合作的银行开立的银行账户资金支出,实际出借人与借款人在该平台直接签订借款合同进行款项对接。

该案中,被告曾某某通过玖富平台借款,并与出借人高某等人签署了《借款协议》。协议签订后,平台向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行网络借贷资金存管系统申请提现交易,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行将出借人支付账户内的款项转至借款人指定账户。该行出具的资金交易证明显示,借款人曾某某提现成功。被告曾某某收到借款后,依约还款 5 期,此后便停止了还本付息。法院认为,本案为民间借贷纠纷,《借款协议》系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合法有效,被告应按协议的约定全面履行还本付息义务。

同时,根据《借款协议》约定,原告作为权利受让人有权提起诉讼。被告未按时履行到期债务已构成违约,原告请求被告偿还仍欠借款本金理据充分,法院予以支持。关于借款利息,原告主张以仍欠本金为基数,自 2018 年 9 月 28 日起至 2020 年 8 月 19 日止按年利率24%计算利息;自 2020 年 8 月 20 日起至借款还清之日止按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3.7%的四倍即年利率14.8%计算利息,该利率标准未超出《最 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规定的利率上限,法院予以支持。

综上,依照《民法典》第五百四十五条、第五百七十七条、第六百七十五条、第六百七十六条,《最 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八条第 一款、第三十一条,《民事诉讼法》第 一百四十七条规定,法院最终判决如下:被告曾某某应于判决发生法律效力之日起七日内,向原告偿还仍欠借款本金及利息(以仍欠本金为基数,自 2018 年 9 月 28 日起至 2020 年 8 月 19 日止的利息,按年利率24%计算;自 2020 年 8 月 20 日起至借款还清之日止的利息,按年利率14.8%计算)。如果被告未按判决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还应当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条规定,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案件受理费原告已预交,由被告曾某某负担。

推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均为站长传媒平台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对本页面内容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相关信息仅供参考。站长之家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页面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可及时向站长之家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点击查看反馈联系地址)。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依规核实信息,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
  • 高院判玖富系信息中介定位非借款人 出借人应法催实际借款人

    文章分析了P2P网贷平台的法律地位问题。法院明确认定网贷平台仅作为信息中介机构,不承担实际借贷责任。以某平台出借人王某起诉平台要求还款一案为例,法院一、二审均驳回其诉求,再审申请也被驳回。法院认定平台与出借人之间属于中介合同关系,而非民间借贷关系,因此平台无需承担还款责任。文章建议出借人可通过债权置换等方式获得仲裁裁决债权,再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这是更高效的追偿方式。该案例明确了网贷平台的中介性质,为类似纠纷提供了司法判例参考。

  • 法院宣判玖富系合规中介提供借款信息服务 出借人回款应诉借款人

    文章讲述了一位客户小张通过P2P平台出借资金后遭遇还款困难的法律纠纷。2016-2020年间,小张通过"悟空理财"APP在玖富平台出借多笔款项,但截至2020年11月仍有欠款未还。法院裁定认为玖富公司仅作为中介服务机构,与小张之间属于中介合同关系,驳回了小张要求玖富公司承担还款责任的诉求。文章指出,P2P借贷中出借人需明确区分借贷关系中各方的权责:借款人负有还款义务,平台仅承担信息中介职责。建议出借人优先选择属地法催等合法催收方式,掌握还款主动权。同时强调要理清债权债务关系,避免盲目起诉导致既赔钱又耗费精力。

  • 甘肃高院裁定玖富与出借人非民间借贷关系,出借人应诉实际借款人

    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近日审结一起涉及网贷平台的借贷纠纷案件。法院认定网贷平台仅作为信息中介机构,与出借人之间不构成直接的借贷法律关系。判决指出,出借人要求平台承担还款责任的诉求缺乏事实及法律依据,故驳回其再审申请。该裁决明确了网贷平台作为信息中介的法律定位,强调借贷关系需以双方合意及实际交付借款为要件。法院认为,出借人应起诉实际借款人而非平台,并提供有效证据才能胜诉。此案为类似网贷纠纷提供了司法判例参考。

  • 甘肃高院判定:出借人与玖富非民间借贷关系,玖富是合规信息中介

    甘肃高院审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时认定,借款人仅与平台签订咨询服务协议,未形成实际借贷关系。法院强调民间借贷需同时满足双方合意和款项实际交付两个要件。本案中,借款人虽通过平台多次出借款项,但资金流向平台推荐的实际借款人,与平台公司之间不存在直接借贷关系。裁定书明确指出平台仅提供信息中介服务,不承担还款责任。专家建议,出借人应通过法律途径向实际借款人追讨欠款,可申请仲裁或向法院批量申请执行,这才是维护权益的有效途径。

  • 《中国审判》以高法判玖富为经典案例,P2P如系中介无需担责

    最高人民法院主管的《中国审判》2024年聚焦网贷法律关系,发布专题《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模式法律关系的认定》。该刊通过"王某诉北京某信息技术公司民间借贷纠纷案"这一典型案例,明确网贷平台作为信息中介的法律定位。三级法院审理认定:出借人资金直接流向借款人,平台未设立资金池或变相融资,双方未签订借贷合同,属于中介合同关系而非民间借贷关系。该案例确立了网贷平台"撮合中介"的法律属性认定标准,对全国类案审理具有指导意义,避免同案不同判现象。文章指出,出借人维权应认清实际借贷关系,通过起诉实际借款人的方式追讨欠款。

  • 《中国审判》以最高法判玖富为经典案例,P2P如系中介无需担责

    《中国审判》2024年刊发专题文章,明确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模式的法律关系认定标准。文章以"王某诉北京某公司民间借贷纠纷案"为例,通过三级法院审理,最终认定网贷平台仅提供信息中介服务,不承担借贷还款责任。法院强调:1)资金流向需明确,借贷双方需直接达成合意;2)平台若未设立资金池或变相融资,则属中介合同关系;3)借款人应直接起诉实际用款人追讨欠款。该案例对规范网贷行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避免"同案不同判"现象,为全国法院审理类似案件提供统一裁判标准。

  • 甘肃高院意见:玖富系合规中介不担责,驳回出借人的再审申请

    甘肃省高级法院近日审理了一起涉及网贷平台玖富普惠的民间借贷纠纷案。借款人周某因不服一审判决,委托其子张某向省高院申请再审,主张与玖富普惠不存在民间借贷关系。法院经审理认定:1.双方仅签订《出借咨询及管理服务协议》,属于中介服务关系;2.借款人资金实际流向个人存管账户,与平台无直接借贷关系;3.电子签名真实有效,借款人应知晓协议内容。最终裁定驳回再审申请,明确出借人应向实际借款人追偿。该判决厘清了网贷平台中介性质,对同类案件具有示范意义,提醒出借人应直接向实际借款人主张权利。(140字)

  • 甘肃高院裁定:玖富系信息中介提供信息服务 驳回出借人赔偿诉求

    甘肃省高院审理一起网络借贷纠纷案,认定出借人与玖富普惠平台仅为信息中介关系,不构成民间借贷法律关系。法院查明,出借人通过平台签订服务协议,明确约定平台仅提供信息撮合服务,非借贷关系中的债权人、债务人或担保人。出借人将资金划付至借款人账户,与借款人建立借贷关系。法院最终裁定驳回出借人要求玖富承担还款责任的再审申请,强调P2P网贷中借款人只能是实际收到借款的自然人,平台不承担担保责任。该案明确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的法律定位,对规范网贷行业具有示范意义。

  • 员工上班冲奶粉烫伤被认定工伤:公司上诉被驳回

    2017年12月26日,上海某公司员工刘某上班时冲泡奶粉,因玻璃杯突然爆裂导致左下肢烫伤。2018年刘某申请工伤认定获浦东人社局批准,但公司不服,认为其违反公司规定在上班时间吃早餐,且玻璃杯质量问题导致烫伤与工作无关。法院审理认为,冲泡奶粉属正常生理需求,未超出工作范畴,应视为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内受伤情形,维持工伤认定决定,驳回公司上诉。

  • 米哈游诉“蚕豆网”泄密案迎终审判决:获赔33万

    某网站披露了与热门游戏《原神》相关的未公开信息,导致游戏开发商的创作权益受损,并对玩家群体产生负面影响。法院裁定“米游”运营方行为构成侵权,需公开澄清消除影响,并向游戏开发商赔偿33万元。此案例成为全国首个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判定传播游戏内容构成侵权的司法判例,为游戏行业知识产权保护树立了新的法律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