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 > 关键词  > 太空探索最新资讯  > 正文

从漂浮的内脏到血液,如何在太空中做手术?

2020-07-19 08:45 · 稿源:站长之家

今年早些时候,有报道称一名宇航员在太空中颈部形成了一个可能危及生命的血凝块。好在医生通过药物治疗成功地避免了手术。但是考虑到太空机构和私人航天公司已经计划在未来几十年将人类送上火星,下次遇到这种情况可能就没那么幸运了。

外科急症实际上是人类太空旅行的主要挑战之一。但是在过去的几年里,太空医学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想法,比如手术机器人、3D打印机等等。

火星离地球最近时,距离也达到了 5460 万公里( 3390 万英里)。相比之下,国际空间站(ISS)的轨道距离地球仅 400 公里。对于国际空间站上的手术紧急情况,其步骤是在实时通信的帮助下稳定病人病情并将他们送回地球。但这种方式在火星任务中就行不通了,因为宇航员要返回地球需要数月或数年时间,而且可能存在超过 20 分钟的通信延迟。

除了距离问题,前往火星过程中面临的极端环境包括微重力、高辐射水平和封闭式增压舱或太空服等等,对宇航员的身体来说很困难,需要时间来适应。

我们已经知道,太空旅行会改变宇航员的细胞、血压调节和心脏功能。它还会影响身体的液体分布,削弱骨骼和肌肉。太空旅行者也可能更容易感染。因此,就手术适应度而言,受伤或身体不适的宇航员已经处于生理上的劣势。

那么宇航员真正需要手术的可能性有多大呢?研究人员估计,就七人小组来说,在一次火星任务中,平均每2. 4 年会有一次手术急诊。主要原因有损伤、阑尾炎、胆囊炎或癌症。宇航员在被选中时要经过广泛的筛选,但健康人也可能出现外科急诊,而且在极端的太空环境中可能会恶化。

漂浮的内脏和血液

在微重力环境下进行外科手术是可能实现的,并且已经进行相关实验,不过还没有在人体上进行。例如,在微重力条件下,宇航员成功修复了老鼠的尾巴,并对动物进行了腹腔镜检查——一种用于检查和修复腹部内部器官的微创外科手术。

这些手术带来了新的创新和改进,比如磁化手术工具,使它们能够固定在手术台上,同时也固定住“外科医生”。

但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开腹手术中,肠子会四处漂浮,模糊了手术视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太空旅行者应该选择微创手术技术,最理想的是在病人的内部腔内通过一个小切口使用相机和仪器进行手术。

最近,在一次抛物线“零重力”飞行中,外科医生对假腹部进行了一次肠镜检查,成功地止住了创伤性出血。但他们警告说,在宇航员身上执行这样的手术,心理压力是非常大的。

体液在太空和火星上也会有不同的表现。由于表面张力,我们血管中的血液可能会粘在仪器上。漂浮的水滴也可能形成限制外科医生视野的气流,这种情况并不理想。。封闭舱室的循环空气也可能有感染风险。手术气泡和止血手术工具可能是解决办法。

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并测试了各种微重力环境下的手术“外罩”。例如,NASA评估了一个封闭系统,该系统包括一个带臂孔的外科手术用透顶篷,目的是防止污染。

然而,当绕火星飞行或在火星上着陆时,我们在理想情况下需要一个假想的“创伤舱”,配备防辐射、外科手术机器人、先进的生命支持系统和约束装置。这将是一个专带有过滤空气供应和计算机的专用模块,以帮助诊断和治疗。

机器人和3D打印技术

根据到目前为止在太空进行的手术表明,大量的辅助设备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宇航员前往火星中可能不能携带的“奢侈品”,因为火箭上不能带太多设备。因此,有人建议可以携带3D打印机,并使用来自火星本身的材料来开发手术工具。

没有手术经验的工作人员已经在3D打印的工具上成功测试,过简单地切割和缝合材料(不是真正的身体)来完成类似于手术的任务。使用3D打印工具,如毛巾夹、手术刀手柄和牙钳,在时间完成度上没有显著差异。

使用机器人手术是另一种在地球上经常使用的选择,目前也已经在行星旅行中进行测试。然而,太空通讯的落后将使远程控制成为一个问题。理想情况下,外科手术机器人需要是可以完全自主进行的。

对于火星任务中可能发生的手术紧急情况,人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准备工作,但仍有许多未知因素,尤其是在诊断和麻醉方面。从根本上说,预防胜于手术。因此,选择健康的宇航员和开发必要的工程解决方案来保护他们将是至关重要的。

注:本文编译自TNW,原文标题《From floating guts to ‘sticky’ blood — here’s how to do surgery in space

每天一篇超实用创业案例,扫码关注【站长视界】↓↓↓

举报

  • 相关推荐
  • 聚焦“视觉+机器人”!思看科技与艾利特机器人达成战略合作

    9月22日,思看科技与埃利特机器人在苏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聚焦“视觉+机器人”领域,在资源共享、市场拓展、生态共建等方面深化合作,共同推动机器人视觉感知与决策控制、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思看科技在三维视觉数字化领域技术领先,埃利特机器人拥有协作机器人全栈自研能力,双方优势互补,致力于在高端制造场景中实现“手眼合一”,赋能行业智能化转型。此次合作标志着两家企业在机器人与视觉融合领域迈出关键一步,未来将共同推动三维视觉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协同创新。

  • 马斯克:特斯拉正推进“擎天柱”人形机器人规模化生产

    马斯克近日表示,特斯拉正全力推进擎天柱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化生产,并认为该产品最终将成为公司最重要产品。该项目重要性显著提升,成为核心关注点。去年10月,该机器人曾在活动中承担递酒、表演及互动等任务。不过,项目部分环节难度超出预期,其中手部研发是最受关注的难题之一,特斯拉希望其手部具备足够灵活性,甚至能完成穿针引线等精细动作。

  • 首驱科技重磅发布智能座舱系统,两轮车驶入“智能出行机器人”时代

    9月25日,首驱科技发布无界·妙享1.0技术,推出Skymotor中央智慧大脑、超级雷达、SkyKey1.0 AI无感解锁及零阈OS全域操作系统。通过汽车级电子架构与AI融合,实现两轮车全面智能化升级,打破传统分散式ECU局限,支持整车OTA升级。超级雷达提供全场景安全守护,AI技术提升驾驶辅助体验。零阈OS构建智能出行生态,开放接口支持硬件快速适配。此次发布标志着首驱科技“智能出行机器人”战略的深化,推动行业向智慧出行新时代转型。

  • 京东JDD现场直击:机器人组团踢足球还会叠衣服哄你开心

    9月25日,以“Enjoy AI”为主题的JDDiscovery 2025京东全球科技探索大会在北京开幕。大会通过人形机器人舞蹈、互动体验、足球表演等生动展示,呈现了AI技术的多样化应用场景。优必选、宇树科技等企业带来多款创新机器人,展现了我国在运动控制、仿生外观等领域的突破。京东还展示了其机器人生态布局,涵盖家庭陪护、教育、娱乐等产品。现场观众近距离感受AI技术的魅力,对未来人机和谐共处充满期待。

  • 上海一男子自家院子喝茶看俩机器人洗车:虽然洗不干净 但体验感拉满

    近日,上海一名男子在自家院子喝茶时,拍摄两台机器人洗车的视频引发热议。机器人有条不紊地完成打泡沫、持枪冲洗等动作,男子悠闲旁观,称体验“拉满了”。他因被机器人运动会视频“种草”,一口气购入两台,经反复调试才实现功能。男子表示,机器人带来的乐趣远胜洗车效果本身,唯一遗憾是洗得不够干净。网友热议称,这解决了“家里没有残障人士的问题”,并精准指出买机器人不为洗干净,而是图好玩和情绪价值。

  • 金蝶参编工信部机器人行业场景图谱(2025 版)

    工信部印发《场景化、图谱化推进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参考指引(2025版)》,聚焦14个行业数字化转型场景图谱。金蝶依托机器人行业数字化实践经验,深度参编机器人行业场景图谱,为行业转型提供参考。该指引以“一图四清单”体系为核心,明确转型路径与四大攻关重点(数据要素、知识模型、工具软件、人才技能)。金蝶通过企业AI平台提供“SaaS+智能体+数据”服务,分步助力制造业企业提升数字化能力,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 2025工博会观察:当机器人行业追逐具身热点,慧闻iBen为何坚持场景优先?

    在第2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慧灵科技iBen以务实技术路径脱颖而出。不同于追逐热门概念,其聚焦工业搬运、智能盘点等具体场景,践行“场景驱动”差异化发展。iBen强调机器人应无缝集成至现有产线,解决客户痛点,如X300智能搬运机器人实现30分钟快速部署、60cm窄道通行,无需改造环境。其智能盘点机器人S01应用RFID技术,漏读率低于1%,并支持多品牌机器人混合调度。慧灵坚持产品化思维,以九年技术积累深耕行业需求,推动机器人从技术可行向商业可行跨越。

  • 普渡机器人发布 CC1 系列自清洁工作站,商用清洁进入全栈智能时代

    9月23日,深圳普渡科技发布全球首款全流程自主清洁工作站CC1系列,适配PUDU CC1及CC1Pro清洁机器人。该工作站采用超声波+高温技术,实现吸水扒全面洁净,内置100W超声波模块与65℃高温水热模块,可快速溶解糖类、脂类污渍,避免二次污染。同时配备隐藏式清洁刷,自动清洁滚刷,去除95%以上可见脏污,延长设备寿命。工作站支持三种形态切换,适应不同场景需求,维护效率提升35倍以上,实现“解放双手”与深度清洁效果,推动商用清洁行业迈向全栈智能时代。

  • 既能读懂情绪,还能多模态交互!INDEMIND用空间智能重新定义陪伴机器人

    TCL与INDEMIND合作推出的陪伴机器人“Ai Me”通过空间智能技术实现突破,从传统2D感知升级为3D语义感知,赋予机器人动态语义建图、实时环境适应及多模态交互能力。该平台借助立体视觉与多传感器融合,让机器人精准构建三维地图,识别家居属性,实现主动避障与个性化服务。同时,结合低算力混合模型与情感交互功能,机器人可感知用户情绪、提供安全防护,并支持宠物看护等场景拓展,从“工具”升级为有温度的“家庭伙伴”,真正满足复杂家庭需求。

  • 华为云CloudRobo构筑云上机器人工厂,助力机器人开发应用成本全面降低

    华为在2025全联接大会上发布CloudRobo具身智能平台,通过云端赋能打破机器人硬件限制,实现轻量化、智能化和场景泛化。该平台整合数据生产、训练及运行管理,支持多领域落地应用,并联合行业伙伴共建R2C协议,推动具身智能产业规模化发展。

今日大家都在搜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