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前,俄罗斯一款名叫prisma的APP风靡全球。当时有这么一句经典的评论:世界上有一半的人在用《PokemonGo》抓精灵,另一半人在用这个软件修图。“就连俄罗斯副总统梅德韦杰夫也成了它的用户,在Ins上po出了用prisma滤镜制作出来的风景照。创始人莫伊谢延科夫在Facebbok上写下了这句话:“看起来,整个俄罗斯都被我们征服了。”
不同于以往的图片处理APP,利用简单的滤镜来改变图像的光线、颜色,Prisma综合了人工神经网络技术(neural networks)和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学习、模仿各种绘画技法,将知名绘画大师和主要流派的艺术特征剥离出来,应用到用户加载的图片上,以人工智能算法实现普通图片向大师级艺术作品的华丽转变。
基于深度学习技术,Toolwiz团队在其开发的修图应用Toolwiz Photos中,成功推出prisma滤镜的离线版,让用户在无网络的情况下,也能在手机上瞬间完成绘画处理,速度大约在1到2秒。原始的风格化是全局的纹理学习,它通过指定一张照片及一张需要学习的风格的图像,通过若干次的迭代运算(即使在GPU上,也需要秒级以上),最后输出所需要的风格化图像。比较新的风格化采用网络生成的方式,通过离线训练卷积网络的方法,实际使用时只需进行一次前向传播即可得出风格化的图像。
最勤奋的画家达芬奇,画一幅普通作品也需要花费一周左右;而到了人工智能时代,这个时间是2秒钟!Prisma滤镜体现了当今人工智能时代,人们想要用计算机代替画家的野心。只需输入梵高的《星空》,卷积神经网络便能自动提取这幅画作的风格特征,并量化成具体公式。也就是说,印象派、野兽派、浮世绘、波普、解构主义,这些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才能习得的作品风格,到了AI时代,都被证实是可以进行量化训练的。
计算机程序虽然不懂艺术与审美,也不了解这些画作背后的故事和情感,但它却能够归纳出图像中隐藏的高档特征。Prisma滤镜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在保留原图内容的前提下,引入艺术风格,对图片进行二次创作。在人工智能领域,深度学习技术已经引发了革命性浪潮,将众多任务推向了实用的水平。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中的所谓“深度(Deep)”即意为层数。在人类的视觉系统中,从眼睛看到一件实体,到在脑中形成图像的概念,中间经历了无数层神经元的传递。底层的神经元获取到的信息是具体的,越到高层越抽象。神经网络的每一层都会对图片特征进行提取,而“艺术风格”则是各层提取结果的叠加。正是神经网络和人工智能的独特组合,将普通照片变成了风格独特的艺术作品。
首先次使用Toolwiz Photos的prisma滤镜时,你也许会被它的效果和速度所震惊。但其实,人工智能如今还是初露锋芒,真正的惊喜还在后面。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