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媒 > 关键词  > 记账理财APP最新资讯  > 正文

记账理财APP进入风口 随手记上半年营收超去年5倍

2016-07-14 14:23 · 稿源: 站长之家用户

支付宝增加记账功能、腾讯推出多多记账、“网易有钱”切入记账理财市场,互联网金融的新“风口”是记账理财APP吗?

事实上,在记账工具进入到“流量红利期”并进化为个人金融重要的导流入口时,变现能力迅速得到体现。来自随手科技的数据显示,随手记系列产品的营收在今年上半年获得大幅增长,是去年全年收入的5倍,每月达数千万元,全年预计达4亿元。

易观智库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记账理财APP移动市场季度监测报告》显示,第一季度,随手科技旗下的随手记产品,活跃用户达1140.03万人,环比增长达63.07%。而随手记系列(随手记+卡牛信用卡管家)产品,一季度活跃度已超过后十位同类产品总和近2倍。在成为最大的个人财务流量入口后,随手科技自然有了向金融行业分发流量的资本。

“互联网金融本质上是互联网流量+传统金融业务的结合。主管部门加强监管会让产业链各自发展的边界更清晰。前六年,我们在记账这个细分工具市场的专注,现在看来获得了最大的红利”,随手科技创始人兼CEO谷风向记者表示。

互联网金融从利率为王转为流量为王

在比拼利率的P2P平台陷入泥潭之际,一股比拼流量的理财平台却正强势崛起。自去年以来,BAT纷纷开始推出自己的记账产品,支付宝加入了更多的记账功能,腾讯推出了多多记账,网易也跟进推出了网易有钱。

截至目前,涉足互联网金融的流量入口主要为以下几大类型,以蚂蚁金服、京东金融为代表的电商流量,以腾讯理财通为代表的社交流量,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资讯流量和以随手记系列为代表的个人理财流量。

在业界看来,与电商流量、社交流量、资讯流量等主要流量入口所体现的形态不同,个人财务流量有天然的金融属性。借助记账工具对理财人群的聚合,个人财务大数据能更完整的展示个人金融画像,包括消费场景,资金主要流向、资产结构,负债水平等。

事实上,随手记、挖财并不是最早进入记账理财市场的APP。“快捷记账”和“超级理财”早在2008年、2009年就已上线,挖财随之出现,而随手记也于2010年上线运营。之后有近200款记账软件陆续上线,但经过六年的发展,季度活跃用户超过10万的产品仅剩10款。

按谷风的说法,“做得越来越像随手记的(记账APP)活下来了,做得不像的都先后死掉了”。目前市场上的主要竞争者包括随手记与挖财、卡牛信用卡与51信用卡等,其余产品则“不在一个量级上”。

而随手记能成为行业最活跃记账理财APP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进化”。谷风称,在2002年以前用户没有什么个人资产时不需要记账,2010年前后人们开始有记账需求,而2014年后更多的人有理财及个人资产管理需求,记账理财产品随之“进化”为个人财富管理工具。

当移动端的记账理财应用与金融服务走向融合后,大众用户市场的财务管理需求正被进一步有效激发。数据显示,2015年随手记理财产品销售额超400亿元,今年有望达到2000亿元。

互联网金融进入平台化生存时代

曾几何时,天猫的无所不及,让大量垂直电商步履维艰。时至今日,更演变为“铁打的平台,流水的品牌”。相比于电商,互联网金融发展至今,“流量”再次升级为竞争的主要战场。

只有拥有绝大多数的用户和流量,才能拥有成交的基础。以随手记旗下的生意账本为例,目前使用该账本的小微生意群体已达2000万,按照在线贷款平均的转化率来计算,随手记生意账本潜在在线贷款市场规模将近1000亿元。以今年在线贷款市场万亿规模估算,随手记系列产品单一渠道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近10%。

事实上,随手记的账本算盘里还远不止于此,其先后上线了装修账本、旅游账本、结婚账本、汽车账本、宝宝账本、差旅账本、人情账本、餐饮账本等主要财务场景账本,每个账本对应一个财务场景,每个财务场景对应一个关联行业和连带的金融需求。在为用户提供独立的场景财务管理的同时,理财人群被进一步细分聚合,并具备更精准的金融属性。

“随手记系列产品好比医院,而金融产品就好比是药,在整个金融产业链里做最好的医院是这个生意本质。只要你是最好的医院,你卖的药品肯定是最多的。”谷风称,随手科技选择了不去做药品,而是专注于“医院”领域,扮演平台和连接器的角色,通过对用户财务进行分析,向用户推荐合适的资产配置产品,而不会去做金融产品。

在分析人士看来,目前中国个人财务市场的规模之争可谓基本结束,随手科技接近70%的市场占有率与美国intuit(财捷集团)当年的发展轨迹异常类似。有着相似的产品线,在成为财务流量入口后都广泛涉足于金融领域。

不同之处在于,随手记在财务场景管理的构建上比intuit(欧美市场最大的个人财务软件提供商,目前市值超过260亿美元)更深化。“这种流量转化模式已成为很多记账理财产品所奉行的发展路径。从公布的数据来看,随手科技几乎是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做了同品类挖财积累3年的理财产品销售业务和51信用卡深耕两年的在线贷款业务,这就是流量入口带来的高速增长的红利”。

推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均为站长传媒平台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对本页面内容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相关信息仅供参考。站长之家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页面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可及时向站长之家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点击查看反馈联系地址)。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依规核实信息,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
  • 刘强东宣布:京东外卖独立app上线 并推出京东点评

    京东集团创始人刘强东在11月17日宣布,京东外卖独立App正式上线,将为用户提供更便捷的外卖服务。同时,推出“京东点评”功能,承诺永不商业化。自今年2月上线以来,京东外卖订单量快速增长,6月1日突破2500万单,入驻超150万家品质餐饮店。用户需在京东App首页“秒送”栏目下单,而“京东点评”位于秒送板块,分为美食、酒店、购物和玩乐四大板块,以图文形式分享本地生活内容。

  • Qwen用开源逆袭GPT的故事,千问APP要再干一遍

    Qwen模型逆袭GPT的策略,阿里准备再用一次。 2018年,OpenAI发布了自己的第一个模型GPT1,占据了技术先机,随后变得越来越封闭。在大洋彼岸,阿里几乎同一时间着手大模型研究,到2023年推出“通义千问”时,则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径:直接开源模型,允许开发者免费使用、改进和集成。 这个策略让Qwen逐步积累起规模,做到了如今全球开发者基于它发布了17万个衍生模型�

  • 千问APP悄悄上线,阿里的AI超级入口也终于来了。

    阿里“千问”APP昨日在应用商店悄然上线,界面从通义APP的双色渐变变为简洁单色设计,功能大幅增强,支持Qwen全系列最新模型。此次品牌整合将阿里分散的AI触点统一为“千问”品牌,实现模型与产品名称对齐,让普通用户首次能在官方APP使用最强Qwen3-Max模型。APP默认开启联网搜索,集成图像编辑、视频通话等场景功能,通过智能意图识别实现一站式服务。这标志着阿里开始认真打技术+品牌两张牌,推动AI技术以更清晰方式触达用户。

  • 阿里千问APP宣布开启公测 号称打造最佳个人AI助手

    阿里巴巴11月17日启动“千问”项目,全面进军AI to C市场,标志着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新战略布局。APP公测版已上线各大应用商店,网页和PC版同步推出,国际版即将上线。基于Qwen模型在海外的影响力,“千问”将与ChatGPT等国际产品竞争,展现中国AI实力。Qwen系列模型全球下载量突破6亿次,性能超越Llama等,成为全球最强开源大模型。“千问”致力于打造“会聊天能办事”的个人AI助手,已具备生成报告、制作PPT等能力,未来计划接入地图、外卖、办公等生活场景,成为用户得力助手。

  • Creators’ App迎来重大更新

    索尼与分秒帧联合推出云端影像创作平台ICE-Cloud,集成索尼先进影像技术与高效云端协作能力,为创作者提供从拍摄到后期全流程赋能。平台支持移动端、PC端及网页应用,实现素材自动上传、云端管理、在线审片和项目协同,打破时空限制,提升创作效率。通过Creators’ App连接相机与云端,实现即拍即传、异地实时协作,致力于打造新一代创意工作流。

  • 千问App上线实时翻译功能:覆盖全球超98%人口常用语种

    阿里千问App推出实时翻译功能,支持119种语言,覆盖全球98%以上人口的常用语言,成为国内首个具备此能力的AI助手。功能涵盖文字、图片、同声传译及面对面互译四大场景,其中同声传译不限时长与次数,完全免费。基于Qwen-MT模型,在多项翻译测试中表现优于GPT-4.1-mini等同类模型,与顶级大模型相当。目前已在部分中亚地区酒店初步应用,助力国际化落地。

  • 阿里通义App重大品牌升级!正式更名为“千问”

    11月14日,阿里巴巴旗下“通义”App正式更名为“千问”,版本号从3.60.0跃升至5.0.0,已登陆苹果及各大安卓应用商店。该应用基于阿里最强Qwen大模型打造,具备对话问答、智能写作、多模态相机等核心功能,被定位为“阿里最强大模型官方AI助手”。阿里巴巴视其为“AI时代的未来之战”,已抽调上百名工程师加速推进,并同步研发国际版,计划借助Qwen模型的海外影响力与ChatGPT直接争夺全球用户。

  • AI日报:阿里千问APP公测;Veo 3.1上线多图参考;超级小爱AI大模型“随心修图”上线

    本期AI日报聚焦多项技术突破:阿里千问APP公测,基于Qwen3模型对标ChatGPT;谷歌Veo 3.1支持三图融合生成8秒视频;小米推出"随心修图"功能与7B多模态模型Miloco;谷歌Flow集成Nano Banana模型实现智能抠图;多模态AI工具DeepEyesV2可执行代码与网络搜索;NotebookLM升级支持图像导入检索;JetBrains推出DPAI Arena测试编码AI性能。全球AI竞争持续升温,产品迭代加速。

  • 你听歌用哪个App!腾讯音乐发财报:净利润大增超27% 付费用户越来越多

    腾讯音乐发布了今年第三季度的财报,营收和净利润又大增。 按照官方公布的数据,2025年第三季度,腾讯音乐总收入为84.6亿元,同比增长20.6%,调整后净利润为24.8亿元,同比增长27.7%。 其中,在线音乐业务持续驱动腾讯音乐增长,第三季度,在线音乐服务收入同比增长27.2%至69.7亿元,单个付费用户月均收入从2024年同期的10.8元增长至11.9元。 取得如此成绩,腾讯音乐表示,�

  • Sora App的AI视频社交,给了百度们新希望

    Sora2发布两周后,百度的蒸汽机AI视频模型,和谷歌Veo3.1撞了档期。 两家公司选择同期发布并非有多默契,而是Sora2带来的压迫感促使它们不得不加快脚步。 奥尔特曼将形容Sora2为“创意领域的ChatGPT3.5时刻”,不仅在物理逻辑、画面连贯性、真实感和音画同步等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还把Sora从一个“文本到视频”的工具进化成一个“创意到生态”的平台。 这无疑是扔在AI视�

今日大家都在搜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