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男子因朋友圈无人点赞患上抑郁症”这一微博话题冲上热搜榜,瞬间引发了网友们的广泛热议。
据媒体详细报道,小张便是这一话题中的主人公。他每天下班后,总会不由自主地反复回想白天发生的点点滴滴,对他人的眼神和回复异常敏感。例如,当他给别人发消息却迟迟没有得到回复时,内心便会涌起一阵焦虑;若是发在朋友圈的动态很少有人评论或者点赞,他就会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反复琢磨是不是别人对自己有意见。
在这种长期的社交焦虑影响下,小张最终被诊断为抑郁症。医生针对这一情况给出建议,指出高敏感人群要学会正确看待问题,坦然接受自身敏感的特质,减少自我否定的想法,将更多的精力专注于自身的事业发展。值得庆幸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张的病情已逐渐好转。
事实上,“敏感”并非罕见特质,它指的是对外部刺激反应极为敏锐的性格或秉性。高敏感人群并非什么特殊群体,而是广泛存在于我们周围,他们可能是我们的配偶、家人,也可能是同事或朋友。
从生理角度来看,人类的身体天生配备了一套面对危险环境的应激反应系统,即自律神经系统。它负责调控心脏跳动、呼吸以及消化功能等,主要由中枢神经进行调节,并且大部分情况下是自动启动的。自律神经系统又细分为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当人们处于紧张状态或者受到惊吓时,交感神经系统会启动应激反应系统,此时心脏跳动加速,全身血液流动加快,呼吸变得急促,还会出汗,肌肉也处于紧张状态,同时身体与大脑里一种名为肾上腺素的激素会迅速增加。
然而,如果我们的身体长期处于应激反应状态,或者在一些并不重要的事情上也频繁启动应激反应,那么将会给身体带来沉重的负担。许多精神疾病,如抑郁症、惊恐障碍、失眠等,大多都源于此。此次小张的案例也再次提醒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处理高敏感特质,避免因过度敏感而影响身心健康。
(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