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媒 > 关键词  > 座舱体验最新资讯  > 正文

智能座舱的“理想”样本背后,为什么需要一朵AI云?

2025-11-03 17:08 · 稿源: 站长之家用户

如果座舱体验是差异化的主战场,那么定义座舱体验的模型自然是品牌的“灵魂”。

最近在想,汽车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人造工业物种,它的发展贯穿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到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整个周期。一百年来,各种产业、产品兴衰,汽车一直是那个最靓的仔,无论谈对经济的被动贡献,还是讲消费者的主动热爱。

而且,不是每个产业都可以拥有一种文化的,汽车文化是一个相当主流的社会现象,它不仅仅关乎“交通工具”本身,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与身份表达的集合体

汽车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也不断更新换代。

从机械时代的马力竞赛,到电气化时代的续航角逐,竞争焦点不断转移。曾几何时,V8、V12这些数字就是实力的象征,而特斯拉用一块电池改写规则后,续航里程又成为新的衡量标准。

AI大潮一来,新的法则又在形成,智能体验成为新的战场。但这一次的革命更为彻底,毕竟一旦智能驾驶把人类从驾驶的舟车劳顿中逐渐解放,汽车也将史上第一次,从一个出行工具,变身为一个移动空间。

准确地说,一个拥有智能体验的移动空间,谁能更好地理解这个空间里的人,谁就能赢得未来。而在这场竞争中,一个有趣的现象正在浮现:那些深谙用户思维、习惯数据驱动的团队,似乎天然更懂得如何打造这个“懂人”的智能空间。

一、产品基因的“代际传承”

在云栖大会期间,我与理想汽车空间AI团队负责人江会星、阿里云智能集团公共云事业部AI汽车行业解决方案总经理霍健等进行了深入交流。两家公司的合作,正是这种产品基因在AI时代“代际传承”的缩影

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就是中国最早也是最顶尖的产品经理之一,而且又聚焦于汽车这个垂直场景,这种原生的产品能力也深深植入了理想汽车。霍健在访谈中说:“理想等车企在产品智能化方面表现突出,创始人都有数字化产品的经验。智能化的本质是模型和数据,这些都属于用户产品开发曾涉及的范畴。”

团队天然习惯于快速迭代和数据驱动。江会星向我分享了理想内部的节奏:“我们每周都有AI周会,每周都有数据闭环的会,每周都会从里面看用户反馈的问题,及时在下一版本迭代上去。”这听起来完全不像一家汽车公司,而更像是一家产品驱动的科技公司。

基于这种产品哲学,理想做出了一个关键的战略判断。江会星说:“智能驾驶未来是刚需,真正有差异的就是这个移动'空间'(座舱)。”

当汽车的定义从“工具”跃迁为“空间”,一个核心问题浮现出来:这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空间?

理想汽车给出的答案非常清晰:家。对车内用户来说,“家”意味着要在这个智能移动空间里获得一种“松弛感”。

一个房屋的舒适,需要一个艰苦的装修过程;一辆车的“松弛”,同样知易行难。霍健观察到理想的做法:“体验的背后,需要慢工出细活。每一个体验都需要精心打磨,逐步优化完成。”

这就带来一个有趣的矛盾:既要像用户产品那样快速迭代,又要像工艺品那样精心打磨。这看似是个悖论,但恰恰是产品驱动理念的核心。快迭代确保了系统持续进化,慢工则保证了每一次交互的温度。

我们可以用一个看似简单的场景来解剖这种体验的复杂度。车里一位乘客说“我感觉有点冷”。

对传统汽车来说,只能是某名乘客执行一个简单的全局(局部)调温动作。

但在理想的智能空间里,这句话启动了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江会星详细描述了理想自研的车端大模型MindGPT需要完成的工作:首先是环境感知和理解——谁在说话(谁觉得冷)?坐在哪个位置?车内温度、空气质量如何?然后,MindGPT需要结合“全信息记忆”中对该用户的了解,推理出真实意图:是希望调节风向、开启座椅加热,还是调温即可?

从被动的指令响应,到主动的意图理解,这是AI带来的核心价值。而这个看似简单的“温度”场景,实际上需要速度、深度、温度的三重协同才能实现。

二、速度、深度、温度

在智能座舱时代,“速度”的定义正在被改写。无论背后的计算多么复杂,前端的交互必须快到让用户感觉自然流畅。

在端侧AI领域,低延迟自然是一个绕不开的核心指标。今年云栖大会上,阿里云发布的通义Qwen3-Omni全模态模型,展示了行业在这方面的最新进展。霍健提到,这个模型的端到端音频对话延迟已经压缩到211ms——这意味着从你开口到AI开始响应,整个过程快到大脑都察觉不到停顿。

这个速度背后,是通义团队针对主流座舱芯片做的深度适配:通过精度优化让计算更轻量、通过数据压缩减少传输负担、通过智能预判加快响应速度。这一套技术组合下来,让大模型在车内这个算力有限的环境里,也能跑出接近云端的性能。

这个数字低于人类的感知阈值(通常认为是300ms)。当延迟足够低,用户感觉不到等待,对话就变成了自然的交流。无论是理想的MindGPT,还是行业的其他领先模型,都在向这个目标逼近。前端体验的“松弛感”,恰恰源于底层技术分秒必争的“紧张感”。

但速度只是表象,真正决定体验差异的,是座舱模型的“深度”:它到底有多懂你。

要让AI的这种“深度理解”真正落地,需要另一个关键能力:记忆。这就引出了端云协同的架构选择。

如果说端侧是交互的第一线,聚焦于实时感知和快速响应,那么云端则承担深度推理和长期记忆的重任。

霍健在接受我们访谈时,具体介绍了云端在“有点冷”案例中的角色:“云端会首先进行记忆召回,找到'乘客'过去对温度的偏好,提供给车端结合车外温度、车内温度、温度偏好做执行。”他解释了分工逻辑:端侧负责实时感知(快),云端负责深度推理和长期记忆(准)。

据悉,理想为此构建了认知科学中的三层记忆:程序记忆(习惯自动化)、情景记忆(特定事件记录)、语义记忆(本质理解)。

当然,要构建这样一个复杂的记忆系统,也对云端基础设施提出了极为苛刻的要求。它需要存储海量的异构数据,并能在毫秒级完成复杂的检索和推理。

据悉,理想同学的全信息记忆体系,是基于阿里云的Tair、Lindorm和图数据库(GDB)构建的。这套组合拳提供了完整的记忆机制:Tair负责实时上下文特征和快速向量检索;Lindorm承担海量日志和特征的统一存储;GDB则负责构建知识图谱,让AI能理解复杂关系,实现更类人的语义推理。数据显示,这套系统实现了高达99.5%的召回准确率,同时平均查询延迟仅为2ms。

因此,如果说“端”侧决定了交互的“速度”,那么“云”端则决定了智能的“深度”,特别是“记忆”能力,让理想同学像“家庭成员”一样懂你。

回到最初那个“我感觉有点冷”的场景:MindGPT理解了用户意图,在2ms内调取了用户的温度偏好历史,系统综合判断后精准执行了最符合用户习惯的操作。速度保证了交互的自然,深度保证了理解的准确,而两者的结合,才真正带来了那种“家”的温度。

这套端云协同的打法,不仅定义了理想的产品体验,也揭示了AI时代车企与云厂商之间一种成熟、高效的协作范式。

三、“灵魂”与“基座”

如果座舱体验是差异化的主战场,那么定义座舱体验的模型自然是品牌的“灵魂”。

2023年3月,ChatGPT发布没过多久,理想就快速立项了自研大模型MindGPT,并用9个月时间“把训练大模型所有该趟的坑都趟了一遍”。

不过,完成从0到1是一个里程碑,速度又是另外一个指标。

业内常说“AI一天,人间一年”,大模型的迭代周期越来越短,阿里通义大模型便是这一速度的极致体现。据统计,其近两年已发布开源模型数量超过300。所以,垂直场景的模型如何跟上这个速度,借势基模之力 ?

江会星强调,车端模型目前的核心在于掌握“后训练(Post-training)”,特别是“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的能力。他解释,“强化学习中的奖励函数(Reward Function)必须紧密贴合你当前真实的业务场景,比如CUA自主操作小程序交停车费场景中输入的车牌号是否正确,再比如MindGPT回复的内容是否满足结构化要求等。”这意味着,你必须根据自己的品牌理念和用户反馈,来告诉模型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只有掌握了这个“调教”模型的能力,AI才能真正进化为符合品牌调性的智能体(Agent)。

他用了一个更生动的比喻来解释理想的策略:“可以这样理解:我们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大模型训练流水线(pipeline),拿后训练来说,一旦基座模型有了新迭代,都能够快速接入这套流水线——从数据准备、指令微调、设计奖励机制进行强化学习,再到模型效果评估,整套流程高度自动化且模块化”。这意味着,新版本的模型都能以周为单位内完成升级、验证与部署,无缝集成到“理想同学”智能体中,实现端到端的快速迭代上线。这种敏捷的闭环能力,不仅大幅缩短了从模型研发到产品落地的周期,也让智能座舱的用户体验能够持续、高频地进化。

如果说强化学习的“奖励函数”让理想能够定义什么是“好”,那么后训练能力就是理想把这个“好”快速落地的武器。

因此,当理想掌握了“烘焙配方”,基座模型能力提升,会带动整体性能提升;后训练能力增强,同样会让基座模型发挥更大价值。这是一种能力的放大叠加,而非简单的补充替代。

这套“灵魂”与“基座”的协作逻辑,也在定义一种紧密的产业合作关系。

理想具备原生的产品能力,知道用户需要何种驾乘体验;阿里云提供AI原生的基础设施,知道客户需要怎样的技术支撑。阿里云曾经让企业把应用“天然生长”在云上,现在则让智能成为产品与生俱来的能力。理想同学的“懂你”,本质上就是一种AI原生的产品体验:AI不是后置的功能模块,而是产品体验的基础设施。

智能座舱有了“灵魂”,产品能力遇上AI原生基础设施,我们其实在见证一种移动智能体的进化。理想与阿里云的合作,或许是为这个“新物种”的黄金时代,写下了最关键的序章。作者:高飞)

推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均为站长传媒平台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对本页面内容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相关信息仅供参考。站长之家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页面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可及时向站长之家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点击查看反馈联系地址)。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依规核实信息,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
  • 2025第十五届贵阳汽车文化,10月23-26日盛大启幕

    2025年第十五届贵阳汽车文化节将于10月23-26日在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举办。本届车展推出10余项特色活动,包括国补省补双重购车补贴政策(新能源车最高补贴2万元、燃油车最高1.5万元)、尚格30周年经典老车特展、改装车嘉年华、咖啡主题市集、RC模型车漂移秀、汽车主播挑战赛等。现场还将设置亲子积木乐园、萌宠互动区及打卡抽奖活动,打造集购车、文化体验与娱乐互动于一体的年度汽车盛宴。

  • 汽车之家商城正式发布,重塑全链路购车体验

    2025年11月3日,汽车之家商城在北京正式上线,推出全新一站式电商平台。首批15家主流汽车品牌入驻,通过创新O2O模式打通"看、选、买、用、换"全链路服务。平台以内容驱动消费,提供官方车源保障,解决传统购车信息不透明、价格不明确等痛点。作为集团"新零售"战略核心项目,汽车之家商城致力于树立新一代汽车电商服务标杆,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为消费者带来更便捷、透明、高效的购车新体验。

  • 万达生活方式酒店品牌新店速递,解码文化赋能旅居新体验

    万达酒店及度假村旗下生活方式品牌——万达颐华酒店、万达美华酒店、万达悦华酒店近期在全国多地接连开业,以独特设计语言、深度融合属地文化及精准区位布局,持续强化其在高端生活方式酒店市场的影响力。南京新街口万达美华酒店以“解码金陵”理念融合六朝文脉与工业复古元素,襄阳东站万达美华酒店依托高铁枢纽打造复合空间,上海陆家嘴万达悦华酒店则呈现“商务+度假”双轮驱动特色。品牌坚持“一店一设计,一城多文化”发展路径,通过系统化文化运营强化与年轻消费者的情感连接,以“文化+区位+产品”三重优势持续布局全国重点城市。

  • 特斯拉Cybercab不配备方向盘和踏板 预计2026年二季度下线

    特斯拉CEO马斯克透露,Cybercab无人驾驶出租车将于2026年第二季度量产。该车型颠覆传统设计,无方向盘和踏板,完全依赖FSD全自动驾驶技术,采用纯视觉方案。整车成本预计低于3万美元,配备超大后备箱和鸥翼门,内饰极简仅设中控屏。车辆支持感应充电,专为无人出租场景优化,将推动汽车行业变革。

  • 拆解英皇商业生态:从珠宝、地产到文化产业,杨受成的跨界方法论

    英皇集团在杨受成、杨政龙父子带领下,以钟表珠宝起家,逐步构建横跨娱乐、金融、地产的跨界生态。其核心在于业务互嵌与价值共生:娱乐产业注入品牌活力,地产提供稳定现金流,金融实现风险对冲。这种"反脆弱"结构使集团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平稳过渡。两代人传承中,杨政龙更注入数字化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厚的文化认同与社会责任成为生态体系的精神支柱,印证真正跨界需长期主义——业务互相滋养、风险分散平衡、文化凝聚人心,方为可持续发展之道。

  • 李连杰联袂小罐茶 与多国武术爱好者共话茶武文化

    第十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在峨眉山举办期间,同步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武术+茶道”文化交流活动。国际武术联合会大使李连杰与全球武术名家齐聚,探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现代茶饮品牌小罐茶携全新“焖泡系列”亮相,生动展现了中国文化中“武”之刚健与“茶”之柔美的完美契合。活动通过直播呈现,成为赛事亮点,展示了传统武术与茶文化中动静相宜、刚柔并济的东方智慧。

  • 从滕王阁到全球视野:前行者以“文化科技”重构外设产业价值体系

    2025年10月18日,前行者于滕王阁举办发布会,宣布以“文化科技”为核心战略。品牌将古典美学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EX01键盘从《滕王阁序》提取色彩灵感,6063合金机身演绎古建结构,24K金键帽象征文明传承;洛天依联名款实现虚拟歌姬与实体产品的次元融合。通过“文化破壁-产业重构-生态共建”三维创新,推动外设行业从功能竞争转向情感价值竞争,展现中国品牌以文化自信开拓全球市场的全新路径。

  • BOE(京东方)“百堂故宫传统文化公益课”暨2025照亮成长路收官 推动“科技+教育+文化”可持续发展

    10月31日,京东方“百堂故宫传统文化公益课”暨2025“照亮成长路”收官仪式在故宫博物院举行。该项目自2023年启动,依托京东方智慧教育方案与数字技术,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已走进云南、陕西、山西、四川、青海等地近40所学校,惠及超两万名学生。活动融合科技与教育,助力偏远地区学生近距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推动“科技+教育+文化”可持续发展。故宫博物院与京东方表示将持续深化合作,以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传承。

  • 著名文化学者于丹确认出席全球创始人IP+AI万人高峰论坛

    知名文化学者于丹教授将出席2025年11月22-25日在厦门举办的全球创始人IP+AI万人高峰论坛。作为国学传播者,她以通俗解读经典著作推动传统文化普及,作品销量超千万册。本次论坛以"IP+AI"为主题,于丹将分享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融合的见解,为创业者、企业家提供人文视角的思考启发,促进科技与人文的深度对话。

  • 得一微荣获2025中国汽车新供应链百强,国产存力芯片支撑汽车智能升级

    2025年10月30日,第七届“金辑奖”在上海举行。得一微电子凭借车规级存储芯片的自主创新和规模化量产,入选“中国汽车新供应链百强”,彰显国产高可靠存储芯片在支撑汽车智能化进程中的核心价值。本届奖项聚焦ADAS、智能座舱、汽车软件与人工智能等十大细分领域,旨在推动中国汽车产业技术升级。得一微围绕存储控制、存算互联等核心技术构建智能处理范式,其车规级存储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主流车企并实现规模化量产,将持续以安全可靠的国产存储解决方案助力汽车智能化发展。

今日大家都在搜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