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界 > 关键词  > 达人营销最新资讯  > 正文

现在投创作者,品牌怎样才不算亏?

2025-09-25 11:30 · 稿源: 深响公众号

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深响,作者:吕玥,授权站长之家转载发布。

达人营销早已成为品牌的必选项,但我发现,现在各方参与者似乎都不那么满意。

不少用户会在种草视频的评论中吐槽:“又是广告”、“全都是一模一样的套路”……

品牌也很纠结当种草效果递减,究竟还要不要继续投钱。就比如我了解到的一个美妆品牌持续在做达人种草和达播,但仔细算账后发现达播今年是亏的,流量和效率都在下滑,对明年要怎么做完全没有头绪。

而创作者其实也很难。粉丝量在涨,创作也更成熟,可收益却不如前几年。

达人营销已经走过了那种“大力出奇迹”的阶段,曾经一人带动千万销量的“神话”,也渐渐成了往事。难道是这种营销模式不好用了吗?

当然答案并非如此,数据不说谎。据 Influencer Marketing Hub 报告,全球达人营销市场规模预计在2025年将达到325.5亿美元,增幅高达35.63%,远超过传统广告渠道的平均增长率。

所以我本意也不是传递焦虑或唱衰消费,我反而在想,也许这正是意味着——达人营销下半场真的到了。大家不再是比谁更能砸钱,而是要比谁更能用正确的策略和工具,转换思路,重新做达人营销。

选对“场”,重构信任链

说到底,现在各方都不满意的状态,核心在于“信任感”缺失。

品牌觉得创作者价值成了“玄学”,不砸钱投流,数据就难看。那有价值的到底是内容,还是投流团队?你的独特影响力到底还剩下多少?用户觉得达人今天夸这个,明天吹那个,跟电视广告也没什么区别。QuestMoblie报告也提到了这点——频繁更换合作品牌,使得KOL的受众对品牌的感知逐渐模糊。

那么要怎么重建信任?首先这和选对“场”有关。

当下很多创作者都是多平台运营,相同内容在不同平台发布,效果却可能天差地别,这显然和平台生态有关。而且直观看每个平台的“气质”也不同,我大致分为了三类:一类是算法驱动型,优势在于能借助精准推荐快速触达海量用户,爆发力强;一类是兴趣社区型,擅长聚集垂直圈层用户,互动深度和用户黏性较好;还有一类是社交关系型,其核心价值在于构建了基于真实人际网络的信任环境,信息传递自带“信任背书”,因此在影响深度和转化效率上具备优势。

最近在与一些品牌交流时,我也注意到不少品牌的达人投放预算在向微信内容场域倾斜。他们提到了来此的核心原因——

一方面,这里和其他平台都不同,这里不纯粹靠算法和买量,而是依赖社交关系。比如视频号里,你看不到一个创作者的粉丝量到底是多少,但能看到你有多少朋友关注了他。你的点赞和转发会被所有朋友看到,所以也会更谨慎,获得转评赞的内容也更有分量。

图片

另一方面,目前的视频号内容生态保持了恰到好处的商业化节奏,这意味着优质内容没有淹没在过度商业化的信息洪流中,反而像一颗石子投入浅塘,极易激起可观的水花。

当然一定会有商家提出质疑:商业化如此谨慎,流量数据是否还具备竞争力?

这种担忧,其实是对营销本质的误解。早年就有消费品牌公开控诉,合作达人内容观看、点赞等数据看似可观,但实际转化几乎为零。这记警钟已经告诉大家:营销不能只看表面的曝光性数据。

根据腾讯广告互选平台的数据显示,2025年1-8月,平台变现创作者数量同比增长209%,收入规模同比增长205%。这些数据也正是在表明:有不少品牌与创作者正主动转向一个不以流量竞争为核心的新战场。在这里,竞争的关键在于能否打磨好“信任货币”这一新体系,它关乎于信任关系,而非简单数据堆砌。

更真实的“信任货币”体系什么样

所谓“信任货币”体系该如何理解?它并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一套可感知、可运营的信任构建机制。

首先是找到“对的人”,而不是一味追求“人多”。

过去,品牌投放常常陷入“数据泡沫”的陷阱,看似播放量很高,但用户一划就忘,内容再热闹,品牌什么也没留下,信任更无从谈起。

相比于数据,其实真正值得关注的一个逻辑是——内容以真实关系驱动。内容平台的分发机制设计对传播效果的影响不容忽视。我们观察到不同平台有截然不同的内容分发逻辑——有的完全依赖算法,有的则结合社交关系。比如在微信中,内容推荐就像是好友亲自推荐一家好店,你会更容易种草——因为你信他,也因为你们兴趣相投。这时候,品牌所选中的不止是一个创作者,更是他背后那批“信任他”的精准人群。

而且我们不妨细想一下:在刷视频号时,心态更像是回到一个安静的“客厅”。这种内容消费场景的带来的本质差异,亦让品牌信息更容易在用户深度注意力中实现渗透沉淀。

其次,是关注“口碑裂变”,让品牌穿透固有圈层。

以往很多品牌选达人是谁火找谁,结果像抽盲盒;后来讲“精准”,只看垂类匹配,却又被圈层限制——此前我和一个酒类品牌交流,他把对应垂类里较好的创作者都投了个遍,很快就到了上限,后来想去其他垂类,又看不懂其他圈层的粉丝属性。

然而,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有着独特的规律。你一定也见过,某个你从来不会关注到的内容,因为朋友的一次转发,突然就在你的朋友圈里“刷屏”了。这种基于熟人信任的“刷屏”,凭借内容本身的穿透力,往往能把品牌带进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新圈子。

这也为品牌提供了一个重要启示:重大节点事件若能巧妙借力社交传播,往往能突破原有圈层限制,实现更广泛的触达。比如小米十五周年原本是互联网、科技行业才会关注的大事件,但品牌策略性地联动了六大圈层创作者,从商业解读、现场直击到趣味脱口秀,多角度切入,最终合作曝光超1000万,视频号相关曝光达7800万,真正实现了跨圈层的正向传播。

图片

同时我也观察到一个趋势,还有不少聪明的品牌已不满足于单点突破,而是善于利用生态资源打“IP+达人的组合拳”——多元化IP的影响力可快速打开局面,创作者们各具特色的解读、二创让品牌随着IP热度在真实的社交圈层里流动起来,生命周期也得以大幅延长。

今年520期间,兰蔻在多个产品线中采用了“IP+达人”的营销策略,针对品牌目标人群输出针对性渗透策略。例如小黑瓶礼盒以送礼男性群体为目标,借助腾讯广告如翼的数据分析能力,以NBA这一体育IP实现高效人群覆盖;而面向大学校园女性群体的粉水礼盒则与《折腰》《陷入我们的热恋》等剧集形成联动。

在IP合作的基础上,兰蔻通过如翼平台进一步锁定目标人群特征,筛选匹配度高的达人资源,输出定制化二创内容,将IP的热度转化为更具信任感的品牌安利,实现目标人群的高效覆盖和深度心智渗透。

图片

另外,这套体系还有一个重点在于不“消耗用户注意力”,而是“赢得用户心意”。

现在很多创作者越来越像是参与了一场“数据军备竞赛”:追求秒级刺激、夸张剧本和快准狠的吸睛套路;结果内容成了一次性的快消品,用户早就审美疲劳,甚至这种浮躁感还会反噬品牌。

但观察微信的内容生态,会发现大家对于有真情实感、更贴近生活的内容都很喜欢,也愿意和创作者分享自己的真实感悟。通过这些内容,品牌并不需要嘈杂广场上的洗脑呐喊,而是能找到更贴近朋友身份的创作者,娓娓道来自己的故事。此外,还有很多关于人文艺术、前沿科技的深度内容也很受用户关注,这类内容具备长尾价值,还能有效沉淀为品牌资产,帮助品牌跨越周期、持续叙事。

当然客观来讲,以社交为核心的微信生态,其内容初期的曝光不会像重算法推荐的平台那样立竿见影,同时也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内容必须提供真实价值,而不仅是博取眼球。这或许会让追求短期爆发的品牌感到犹豫。但在我看来,这种“慢热”模式恰恰是一种筛选,它沉淀下来的不是流量,而是更为宝贵的、高信任度的用户关系。

消除不确定,

在成熟场域里做生意

目标人群的高效捕捉、内容的真实质感以及传播中的信任传递,更多是解决了前链路的信任问题。品牌之所以仍对达人营销存有犹豫,很大一部分焦虑其实还在于后链路的不确定性。

品牌投放达人,通常都会采用“金字塔”式组合——头部、腰部加海量KOC,最终GMV到底和哪条视频相关?和谁关系最大?贡献如何衡量?如果只是囫囵吞枣式归因,投入产出就是糊涂账,品牌相当于始终陷入在一个效果黑箱里,长期投资心里没底,短期流量也很难沉淀为用户资产。

这一问题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其实就是通过生态各方资源的联动,去打造“最短信任链”,沉淀品牌资产。

就像我们讲到视频号时,需要站在整个微信生态的基础上去理解——视频号内容可以用多种形式加热,链接多样化的转化组件;视频号与小程序、企业微信、微信小店、域外电商等等打通,多元化“种草-拔草”路径为品牌提供多种营销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真正实现“内容直达私域”仍是微信的明显优势——至今仍有大量品牌在将流量引导至微信来完成沉淀。内容种草带来的用户不再是转瞬即逝的流量,而是真正沉淀为品牌可长期运营的资产,后续可反复触达、服务、提升复购。

当然,种草效果衡量的问题也正被工具化解。腾讯广告如翼可以帮助品牌看清钱花在了哪里:哪些内容带来了人群资产的提升和有效互动、关注——这让创作者投放从依赖经验的“艺术”,变成了可衡量、可优化、可复制的“科学”。它让每一笔投入都有据可查,也让品牌的信任投资更加高效。

图片

时至今日,达人营销的核心正在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价值回归。在各方争夺有限注意力的红海中,基于真实社交关系构建的信任生态,反而更凸显出其不可替代的差异化价值。

未来的竞争不再是声量的比拼,而是信任的角逐。无论品牌选择何种平台,重构信任、追求长期价值已成为必然选择。在这场关于注意力与信任的终极竞争中,谁能更深刻地理解并善用社交关系的力量,谁就更有望在达人营销的下半场赢得先机。

依托于微信传播场域的腾讯广告互选或许曾是很多品牌在达人种草布局中那个“还未重视的地方”,但很明显它所带来的信任土壤、社交势能和生意闭环,已充分证明其价值。可以想见这样一片值得提前播种的“新大陆”,后续势必会成为品牌全域营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举报

  • 相关推荐
  • 美妆个护终于复苏,种草营销如何让转化来得更猛?

    小红书最近很忙。 3月,成立“打击虚假营销战队”; 5月,与淘宝天猫、京东合作“红猫计划”和“红京计划”,打通从种草到购买的全链路; 6月,推出“友好市集”,扶持优质商家; 7月,slogan 从“生活指南”变为“生活兴趣社区”; 8月,“市集”成一级入口,小红书内部组建“大商业板块”,让商业化和交易深度协同的意图更加明显; 9月,本地生活会员服务 “小红卡”

  • “直播+橱窗”,小红书创作者在种草之上长出新模式

    ​近期,「克劳锐」观察到,小红书不仅将Slogan从“你的生活指南” 变成“你的生活兴趣社区”,“市集”也强势入驻App首页底部导航栏一级入口…… 如今,在当下的内容消费市场,小红书早已超越 “种草社区” 的单一定位,成为深度融入大众生活的消费决策核心入口。 截至目前,小红书平台月活跃用户已突破3.5亿,这一数据背后,是“种草”理念对用户心智的深度渗透�

  • AI闯入文娱:创作者的“荒蛮故事”

    在世界电影史中,每一股颠覆性的力量都被冠以“浪潮”之名,描摹着时代审美与表达范式的剧烈变迁。如今,AI技术正冲击着这个产业的每一个角落,速度之快、程度之深,超乎想象。 最直观的体现,是文娱企业业绩的结构性变化,尤其体现在广告业务和内容制作上。 B站财报显示,二季度广告业务同比增长20%,已有30%的广告封面由AIGC工具生成;爱奇艺CEO龚宇在最新的财报�

  • 分享作者00后居多,这届抖音创作者大会释放了哪些信号?

    ​青年创作者正在抖音加速崛起。 抖音作者“何香蓓Betty”19岁时就在美国旅行打工四个月,现在更是化身“爱冒险的朵拉”,带着超千万抖音用户领略全世界的美景。三位00后大学生创立的“清年阁”凭借邀请清北学霸、奥赛冠军讲题的方式,抖音单日涨粉超百万,组建了一座属于中国青年的 “霍格沃兹”…… 这样的青年创作者还有很多。 近日,“2025抖音创作者大会”在

  • B站想用「视频播客」吸引更多优质创作者

    近两个月,「视频播客」作为一种新的内容形态火了起来。不止一个平台入局,不止一个创作者参与。鲁豫与易立竞的对谈,罗永浩与李想、何小鹏的对谈,不仅在B站获得百万播放,切片内容还在全网传播。最近,甚至有人建议罗永浩邀请贾国龙录一期《罗永浩的十字路口》。 但「视频播客」与音频播客的区别是什么、与其他视频内容有何不同、市场空间和商业化前景如何�

  • AI排名监控工具实战必备:掌握GEO优化效果,提升品牌AI搜索排名

    随着AI大模型和智能搜索的快速发展,用户搜索习惯正从传统搜索引擎转向直接向AI平台提问。品牌能否被AI“推荐”已成为新的竞争力。AIBase推出的GEO排名查询工具,专为监测品牌在AI对话中的曝光率、推荐次数及呈现方式而设计。它支持多平台同步检测,提供可视化数据分析和历史记录对比,帮助团队优化AI搜索排名。该工具不仅统计曝光量,还能还原AI对话细节,为品牌形象提升提供数据支持,是布局AI流量的重要利器。

  • 破传统工具痛点!YY 开播作为专业直播工具,助力创作者高效开播

    随着全民直播从潮流热点转向内容创作常态,创作者对专业化直播工具需求迫切。传统工具存在功能碎片化、操作复杂、美颜失真等问题。YY开播作为专业直播工具,通过功能整合、多平台适配与智能美颜技术,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降低创作门槛,让创作者更专注于内容本身,推动直播行业从数量积累向质量提升转型。

  • 想象力智能中高考到底有没有效果?

    2025年高考报名人数突破1335万,中考人数飙升至1540万,升学竞争激烈。在分数决定升学的压力下,“智能教育技巧提分”成为家长和考生眼中的“救命稻草”,催生了鱼龙混杂的中高考提分市场。想象力智能中高考凭借系统化提分逻辑、适配性教学设计与实战化效果验证,在众多品牌中脱颖而出,堪称提分领域的“真正王者”。其品牌实力可溯可查,师资信息全透明,课程质量更显可靠,提分数据真实可查,产品效果显著。建议家长和学生在选择提分品牌时关注近三年提分数据、师资团队真实背景及课程体系个性化,避免“一刀切”。

  • 董事长直播跳团舞,是营销创新还是增长焦虑?

    ​60岁董事长、前首富、直播间跳舞,这几个看似毫不相干的标签,愣是被周成建集于一身了。 近日,美特斯邦威创始人周成建在直播间跳起了团舞,头戴墨镜、脚踩运动鞋,这场极具反差感的亮相,成功吸引超过20万人次观看。 与直播间的热闹相反,美特斯邦威上半年的财报渗出一股寒意: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 押注直播带货,能成为挽救美特斯邦威颓局的一步棋吗?

  • GEO排名查询工具深度解析:如何科学监测AI应用的搜索优化效果

    在AI应用爆发式增长的背景下,生成引擎优化(GEO)已成为产品增长的关键策略。与传统SEO不同,GEO专注于优化AI平台和生成式搜索引擎中的内容可见度。文章介绍了AIBase推出的GEO排名查询工具,支持实时监测豆包、DeepSeek、通义千问等主流平台,具备多平台监控、智能检测和关键词追踪功能。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帮助用户制定差异化优化策略,提升应用在各大平台的搜索表�

今日大家都在搜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