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界 > 关键词  > 情绪消费最新资讯  > 正文

2025,年轻人情绪消费新趋势

2025-09-11 09:20 · 稿源: 营销兵法公众号

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营销兵法,作者:兵法先生,授权站长之家转载发布。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最近几年,消费者总喜欢买那些“看起来没用,但买了就开心”的小物件,比如打工人办公室流行的解压神器蒜鸟、电子木鱼、云烧香App,小红书上风靡的“钱来钱来”手机贴纸,朋友圈里晒不停的限量版盲盒手办,抖音上话题播放量超35亿、火得一塌糊涂的史莱姆,还有助眠神器香薰、ASMR音乐与视频,甚至有人专程在周末去“躺平主题”咖啡馆LIE DOWN COFFEE打卡。

图片

这些从虚拟到实物、从线上到线下看似随性的小消费,更像是人们在给自己的心情“充值”,其背后正涌动着一股庞大的经济浪潮——情绪消费

情绪消费的市场究竟有多大?

据有关机构预测,到2025年,全球疗愈经济的规模将达到7万亿美元,而情绪消费正是这股浪潮中最活跃、最接地气的一部分。自2013年以来,情绪消费相关产业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2%,展现出势不可挡的增长势头。

情绪消费并非新兴概念,但为何越来越受年轻人青睐?他们又偏爱哪些能“疗愈心灵”的产品?

01

为什么年轻人热衷于情绪消费?

当代年轻人活在快节奏、高压力、强内卷的环境中:KPI、加班、社交焦虑、未来不确定……情绪长期处于紧绷状态。

像会说话的枕头、会逃跑的拖鞋等脑洞装备,看似无用却卖到断货;还有“捏不烂”的硅胶玩具,如捏捏乐、尖叫鸡、捏泡泡纸等,虽无实用功能,但打工人在不开心、无聊时捏两下,压力瞬间释放。这些情绪消费,提供的心理缓冲机制,成为都市人对复杂情绪的“日常急救包”。

首先,花小钱,应对复杂情绪,还具有及时性的效果。

年轻人的钱包并不宽裕,但情绪不能“欠费停机”。买不起房,但买得起一个“今天我很棒”的手机贴纸,一个59元的盲盒、拼一杯奶茶、9.9元的捏捏乐等单价低的情绪解药,不会造成经济负担,却能使自己得到情绪回报。

很明显。情绪消费的“性价比”不在于实用价值,而在于情绪回报率,低成本,使快乐来得快、来得猛。

当工作压力爆表、情绪濒临崩溃时,没人愿意等“三天后见效”的心理治疗。年轻人需要的是立刻、马上、能见效的情绪调节方式。这样,点开电子木鱼App,“咚”一声,烦恼仿佛被敲走;喝一口甜奶茶,多巴胺立马上线。“即刻满足”机制,完美契合了现代人的情绪节奏:不求长久治愈,只求当下喘息。

其次,能够给平凡生活加点“戏”,即生活的乐趣。

在这个节奏快、压力大、人与人越来越疏离的时代,消费者每买一件“废物”,都好像是在奖励自己,是仪式感,也是给日常生活加点乐子。

比如捏两下解压玩具,紧绷的神经瞬间松弛,也成为了人们情绪宣泄的仪式,每一捏都像捏住了不爽的感受,看似荒诞的流程,实则是年轻人在为失控的生活重建秩序感。仪式越完整,心理安慰就越真实。

同时,也是人们想要在不确定中,找回一点主动权。

现实世界充满不确定性:项目可能黄、升职可能落空、感情可能崩……但情绪消费不一样,它是完全由自己掌控的“确定性”。

这种微小的掌控感,正是情绪稳定的“锚点”,能够为自己带来片刻的心理安慰。使“废物”不再是单纯的物质消费,而是一场的自我疗愈以及掌控自己情绪的方式。

02

情绪消费的主力赛道

情绪消费火爆,还离不开品牌的洞察与推动,将产品与主流消费浪潮捆绑到一起,也让消费者有了情绪消费的方向。目前,哪些赛道在情绪消费的推动下愈加火爆呢?

潮玩经济:抽盲盒抽的不是玩具,是惊喜感

年轻人愿意花几百块买一个不知道是啥隐藏款玩具,拆开那一刻的紧张、期待、尖叫,才是他们真正“消费”的东西。

在潮玩消费市场有一个现象是,“盲盒上瘾”成常态,有人为集齐一整套,花尽了心思,而心理学上这叫“间歇性奖励”,偶尔中奖,越玩越上头。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泡泡玛特的盲盒能卖断货,这背后是都市人让“不确定性”带来“确定惊喜”的过程。

除了盲盒,那些丑萌款玩偶也深受欢迎,比如Labubu、西安文旅推出的“马踏飞燕”文创,故宫文创的“御批”胶带等,都成了打工人给枯燥生活增加小确幸的选择。

文旅经济:逃离工位,去热门打卡点放空

以前旅游是为了打卡4A、5A级景点,现在是“换个地方躺平”。露营、冥想 retreat、寺庙游、疗愈民宿、休闲公园……年轻人去旅行,不只是为了看风景,也为了清空自己的坏情绪。

现在,越来越多的旅游景点、城市文旅都开始“贩卖情绪”,比如杭州灵隐寺旁的茶馆推出的“禅意一日体验”,长沙的“情绪博物馆”用光影与声音讲述都市人的焦虑与治愈;成都的“熊猫疗愈基地”让游客在陪伴国宝的慢时光里,找到内心的宁静。

为了进一步吸引大众,当地文旅的营销,都非常治愈。如,云南文旅上线的Slogan“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激发了人们对云南生活的瞎想;河北文旅,喊出“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Slogan;景德镇文旅Slogan“瓷茶里,时光外”,不催人去打卡,而是邀请更多人去感知那段被瓷器封存的旧时光……这些文旅的Slogan有一个共同点是:不说“来玩”,而说“来感受”,不像是广告语,更像是写给疲惫灵魂的情书,更温柔、更有诗意。

宠物经济:养猫养狗,为自己养一个“情绪搭子”

除了潮玩、文旅,还有宠物经济也格外受关注。

现在,年轻人开始追求“猫狗双全”,在他们看来猫狗不会PUA自己,只会摇着尾巴与主人亲亲,让宠物不仅是陪伴,更是现代人最稳定的情绪出口。

在抖音上,看史莱姆揉捏、宠物视频的比比皆是,看别人解压,也能让自己放松,这种“替代性疗愈”,精准击中年轻人情绪痛点,让无条件养宠物的人,不养也有了零负担的治愈。

图片

而在众多品牌的营销中,猫狗仿佛已成为标配。例如麦当劳推出的「BFF大头狗」主题营销,其联名周边以萌宠品牌THE DOG为灵感,打造出极具辨识度的大头狗形象,迅速成为年轻人争抢的爆款。线下设置的“泊狗位”、“领狗遛遛”以及可真实游玩的麦麦DOG秋千等互动体验,增强了参与感与趣味性。而超大型狗狗装置和鱼眼大头贴机的创意,不仅有强烈的视觉吸引力,更唤起成年人对青春的情怀,在轻松的氛围中传递出温暖治愈的情绪价值。

食饮行业:买奶茶不仅是为了喝,更是情绪调节神器

相对来说,潮玩经济、文旅经济、宠物经济更多的是聚焦在体验感上,而餐饮行业的奶茶、美食,就是味蕾上的满足。

年轻人有一个共识是,压力大就想喝奶茶。不是馋糖分,是需要那一口甜来“对冲”生活的苦。从“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到“解压巧克力”,食品早已超越了基础的果腹功能,成了情绪调节剂。

比如近几年超火的“暴打柠檬茶”,除了其产品配方简单,无负担外,其产品名字自带的发泄感,“暴打”好像能驱散一切不好的情绪,让消费者买的不是茶,是“打扁烦恼”的快感。成年人的快乐,有时候就这么幼稚又真实。

说到底,情绪消费的本质,是为感觉买单。买的不仅是产品,更是自带谈资的社交货币。从目前的增长态势看,这场爆发式增长的“疗愈经济”,或许才刚刚开始。

举报

  • 相关推荐
  • 当可以“玩”的电子家具成为情绪充电站,情绪经济推动下的产品变革

    当前消费市场正从物质需求转向精神追求,情绪价值成为新关注点。以MORROR+ART为代表的歌词音箱品牌,通过视觉与听觉结合,放大音乐情绪氛围,让产品成为情感载体。其支持自定义壁纸、视频上传等功能,增强个性化互动,使音箱不仅是家居装饰,更是自我表达和社交分享的媒介。产品注重细节与美学,构建“M式生活美学”,满足年轻人对情绪消费的需求,推动消费从功能价值向情感共鸣延伸。

  • 这种“解压”玩具含有毒硼砂 ​专家:家长购买时需注意

    近日,一种号称“解压神器”的软泥类玩具在市场上热销,尤其受到儿童的喜爱。然而,这类玩具的安全性却引发了广泛担忧,原因是其中部分产品被检测出含有毒硼砂成分,对儿童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专家指出,软泥类玩具之所以受到儿童喜爱,是因为其具有可塑性和趣味性,能够满足孩子们的创造和娱乐需求。然而,部分不良商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玩具的延展性和

  • Soul App联合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2025 Z世代情绪消费报告》: 近6成青年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较2024年增长16.2%

    《2025Z世代情绪消费报告》显示,超九成青年认可“情绪价值”,近八成认为其来自亲密关系中的理解与回应。年轻人月均情绪消费支出949元,超六成愿为情绪价值买单,消费态度从物质偏好转向情绪满足。AI陪伴、数字消费等新趋势兴起,情绪消费已成为Z世代核心消费驱动力,影响持续扩大。

  • 用“摘星之约”引爆七夕营销,心动榜开辟情绪消费新场景

    心动榜七夕营销活动通过线上线下联动,以“饭”为核心关键词,打造“七夕约会在心动榜餐厅,为爱的人摘一颗星”主题。线上联合明星粉丝发起爱心星河活动,发布情感短片,跨界联动滴滴代驾推出“送你浪漫回家”事件;线下联动北京四大商圈推出星光音乐会、心动市集等活动,结合互动玩法和福利刺激消费。活动成功拓展七夕消费场景,助力品牌提升知名度,为用户提供多元节日体验。

  • 超三位数增长!天猫引爆餐厨消费新“钛”度

    一场以“钛”为名的材质消费革命,正在悄然融入我们的生活—— 那只随手携带的钛杯,让晨间的冷萃咖啡直至日暮鲜味依旧如初;那套轻巧坚韧的钛餐具,成为奔赴山野的安稳伴侣,减负却不减体验;那口沉稳可靠的钛奶锅,守护幼儿辅食的纯净和安全,让新手妈妈多了一份从容不迫。 钛,素有“21世纪新金属”之称,曾经是航天医疗领域青睐的高端材质,如今一步步走入日

  • 《一“锤”定音》:消费纠纷要扯皮?来看老王一锤定音!

    2025年金融教育宣传周以“保障金融权益,助力美好生活”为主题。9月15日起,《金融制片厂》上线金融消保微短剧,提醒消费者注意保存购物凭证、聊天记录等消费凭据。发生消费纠纷时,建议先与商家协商,协商无果可申请平台介入,或向行业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必要时可申请仲裁,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 每年超30起融资,被消费者“排挤”的预制菜,谁在买单?

    预制菜的“黑红”体质,在一场争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9月10日,博主罗永浩在个人社交账号吐槽连锁餐厅西贝 “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点燃了与西北创始人贾国龙的一场隔空“对战”。尽管9月15日中午,西贝发布致歉信称,将尽可能把中央厨房前置加工工艺调整到门店现场加工,但消费者对于西贝和预制菜的谈论仍在持续发酵中。 一条小小的个人吐槽之所以能

  • 高德入局不是本地消费竞争的唯一变化

    互联网平台的大消费入口之争又有新进展。 10号上午,阿里司庆日当天,高德推出「高德扫街榜」,从导航到店的人数、复购率、专程前往、人群宽度四个维度,生成线下美食、酒店、景区领域的商家评价榜单。此举被视为高德在对标美团的大众点评,也被理解为阿里除加速即时零售外、也开始布局到店团购业务。 此前两天,天猫还上线「即时购」专场,旗下260多个品牌通�

  • 杜国楹:中国茶如何拥抱新消费时代

    中国茶文化复杂多元,既是日常刚需也是精神寄托。尽管14亿人喝茶,却鲜有人敢说“懂茶”。茶类繁多,工艺差异大,从鲜叶到干叶的脱水过程形成六大茶类。新时代茶饮呈现三杯茶趋势:奶茶、茶饮料和原叶茶,分别满足解馋、便捷和品饮需求。传统行业需跳出框架,用简单逻辑拥抱更广泛消费场景,既尊重传统又拥抱创新,保持本质的简单又不失文化深度。

  • 男子辅导作业情绪失控捶墙致手骨折:孩子两小时仅写不到150字

    近日,浙江杭州发生了一起因辅导孩子作业而引发的意外事件。37岁的李先生在辅导四年级儿子写作业时,因孩子作业进度缓慢,两个多小时仅写出不到150字,情绪瞬间失控,一拳捶向卧室墙壁,结果导致右手第五掌骨颈骨折,断端移位,不得不前往医院接受治疗。 据李先生回忆,当时看着孩子作业本上空空如也,而时间却一分一秒地流逝,他感到无比焦虑和愤怒。在情绪的�

今日大家都在搜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