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贷款从哪里来?优质客户如何找得到?
在普惠金融考核要求不断加码的当下,这些问题成了银行最迫切的痛点。
央行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7.1%,但7月新增贷款却出现2005年以来首次负增长。
在此背景下,金蝶征信于8月21日在深圳举办第四期“见微知信·聚焦高质量增长”闭门研讨会,邀请近二十家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及城商行的普惠和风控负责人,共同探讨破解之道,并达成三点共识:高质量数据是基础、数据+场景是方法、高价值场景是突破口。
高质量数据:发票是银税互动的重要补充
当前银行普惠信贷主要依赖“银税互动”,然而纳税数据更多反映的是“结果”,难以捕捉企业实时经营动态。相比之下,发票数据直接映射交易行为,可揭示上下游关系与经营韧性,正成为银税互动的重要补充。
会上,金蝶征信展示了数组对比案例,例如一家科技企业纳税稳定,却通过发票数据发现其主营业务与销售品类严重不符,上游供应商更涉及失信风险;而另一家小微企业虽纳税不多,但连续三年作为央企、国企稳定供应商,经营反而更健康。事实证明,交易数据比财税报表更能揭示真实信用。
区别于仅提供发票数据的征信公司,金蝶征信背靠金蝶集团三十余年的企业管理沉淀,更懂企业经营场景,能在财务、税票与业务数据之间建立深度关联。其总结的高质量数据集的“五大特征”——覆盖率、真实性、新鲜度、完整性和治理度,正成为银行识别优质客户的重要抓手。
“高质量数据已成为支撑高质量普惠信贷的必备要素”,金蝶征信负责人王宏在会上表示,“高质量普惠金融的下一阶段,不只是要有数据,更要读懂数据,把数据还原在具体的产业和交易场景里。如果没有交易层面的数据穿透,风险很难被及时识别,也难以筛选优质客户。”
数据+场景:AI反欺诈降低信贷风险
在经济下行期,监管要求“量”要上去,但企业端“敢贷的不多,能贷的更少”。金蝶征信分享的洞察引发热议:新型信贷欺诈已不局限在做假账,而是“真发票+假业务”,并首次系统总结出四类常见虚增行为:空壳公司虚开、闭环互相虚开、虚构服务类发票以及虚增贸易交易量。
以某照明企业为例,主营业务为照明设备销售,其销售品类中频繁出现与主业无关的商品,其客户群体更在短期内剧变,经穿透发票数据分析发现“大规模贸易”实为虚增。这些经营细节传统风控难以及时识别,而金蝶征信最新推出的“税票反欺诈AI模型2.0”利用AI+GraphRAG技术,结合财税票数据、股权关联、购销稳定性等维度,能精准识别空壳企业虚开和虚增贸易等行为,帮助银行把控贷前贷中风险。
高价值场景:优质客户不在头部,而在产业链
在获客层面,银行普遍面临的问题是“大量中小企业难以区分优劣”。金蝶征信指出,优质客户往往藏在产业链中,而非少数头部核心企业,关键是找对行业、选好场景。
以医药流通行业为例,金蝶征信通过「金蝶信用付」场景金融服务平台,与五家头部银行联合推出“一产业一方案”,直接将信贷嵌入真实交易链条,开拓了“产业+场景+订单数据”服务模式。基于企业交易图谱与隐私计算,该平台能够分析发票数据的真实性与连续性,快速构建产业生态中的白名单,帮助银行精准定位优质小微客群,上线第三周,就已突破6000万授信,验证了这一场景路径的可行性。
普惠信贷正经历从“覆盖”到“质量”的转型。今年6月新发放的普惠型小微贷款利率降至3.48%,创历史新低。但利率下行并未缓解优质资产荒,反而凸显质量考验。“见微知信”系列活动的核心,是以高质量数据和产业场景结合,帮助银行既扩规模,又守质量。这不仅是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更是普惠金融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