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27 岁的合肥程序员小李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健康危机。凌晨 2 点,连续加班数小时的他突然发现电脑屏幕上的代码扭曲变形,视野上方浮现固定黑影,紧急就医后被确诊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且病变已累及视觉中枢黄斑区。经眼科专家连夜实施视网膜复位手术,其右眼视力虽未完全恢复至术前水平,但已保住基本视觉功能。
"这类疾病就像'眼球内的地震'。"接诊医生用形象比喻解释病理机制:当视网膜出现裂孔时,眼球内充盈的玻璃体液会通过裂隙渗入视网膜下方,造成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的剥离,若未及时干预,裂孔范围扩大将导致永久性失明。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视网膜脱离患者超 30 万例,其中20- 40 岁职场人群占比达41%。
专家特别指出四类高危群体需提高警惕: 600 度以上高度近视者、 50 岁以上中老年人、白内障术后患者及眼外伤史人群。这些群体的视网膜结构相对脆弱,在剧烈运动、长时间用眼或头部震动时,裂孔风险显著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小李虽无高度近视,但其日均 14 小时的屏幕工作时间,成为诱发疾病的潜在推手。
"视网膜脱离前会有明确预警信号。"医生展示的病例影像显示,患者早期常出现"飞蚊症"加重、持续性闪光感、视野缺损等症状。专家建议高危人群每1- 2 年进行一次眼底OCT检查,同时养成"20-20-20"护眼法则:每用眼 20 分钟,远眺 20 英尺外 20 秒。对于已出现症状者,需在 72 小时内接受手术治疗,拖延超两周将导致不可逆的视力损伤。
这起病例为"屏幕时代"的职场人敲响警钟。眼科门诊数据显示,疫情后因用眼过度就诊的年轻患者激增67%,其中35%存在视网膜病变风险。专家呼吁,企业应落实工间休息制度,个人需建立科学用眼习惯,定期进行专业眼科检查,共同构筑视力健康防线。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