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媒 > 关键词  > 正文

药交会上的仲景中医药:经典与创新的融合

2024-05-20 14:56 · 稿源: 站长之家用户

5月15日,第88届全国药品交易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正式揭开序幕,来自海内外医药、健康营养产业近4000家企业参展。仲景宛西制药携六味地黄丸、逍遥丸等经典产品,亮相82P26展位,展示“药材好 药才好”。

从最初的百泉药交会、樟树药交会,到郑州全国药品交易会,再到2024年上海药交会,仲景宛西制药在品牌塑造,产品营销等多个方面,展示医药行业传承精华同时勇于打破边界的新风貌。

经典名方 魅力永恒

传承古今,经典名方的临床价值经过历代医患的验证,在今天依旧有更进一步的使用和研究价值。仲景六味地黄丸,最早源自东汉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仲景左归丸,组方源自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仲景逍遥丸,源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逍遥散。

每一次行业展会,仲景宛西制药经典产品的每一次亮相参与,都是对经典名方的又一次传播与弘扬。消费者可以近距离感受经典名方的魅力,体验经典名方的效力。

“六六能量丸”、“自在逍遥丸”、“左不服输丸”,经典产品跨界“二创 ”,用创意巧克力拉近民众和中医药的距离。

线上,仲景宛西制药为了进一步让消费者在几分钟的时间里也能了解一首经典名方,提出“三分钟讲透经典”项目,从组方、功能主治、临床应用等角度对经典名方进行科学深入研究,借助读本、绘本、短视频等现代载体进行传播,让经典名分更易读、易懂,项目荣获2022年的“西湖奖·创新营销案例”。

从道地药材出发

实现中药材标准化

率先在行业内提出“药材好,药才好”,仲景宛西制药始终把中药道地性和中药疗效放在首位,积极开展中药标准化研究,推动传统制造型企业现代化转型升级。

2024年1月,《中医药—地黄》国际标准(ISO9109:2024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Rehmannia glutinosa root)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发布,这是由上海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及仲景宛西制药联合完成的《中医药—地黄》国际标准,也是地黄第 一个国际标准,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同时,建成企业中药材生产流通可追溯体系、中成药生产全过程可追溯体系、中成药流通可追溯体系,实现了原药材生产、流通,中成药产品的生产、流通全过程可追溯,树立行业追溯标准。

创新品牌活动

丰富表达形式

仲景中医药微综艺,全国各地线下花式打卡,仲景宛西制药传播张仲景中医药文化的过程中,正在以现代化的方式,更轻松、更有效地呈现传统中医药文化。

2024年3月底,仲景宛西制药特意邀请了来自上海、杭州、合肥等地参与短视频大赛的中小学生及其家长,以线下研学游的形式,赏凤丹、辨百草、识牡丹皮。

仲景宛西制药还与河南焦作云台山景区共同策划了云台山春日养生局,为游客带来中医版汉服花朝节,郑州地铁站的“下一站,道地仙境”打卡活动,医圣张仲景从夏至到冬至的“穿越”与陪伴……

4月10日,仲景宛西制药制作的中医药文化微综艺《六六72》在2024乌镇健康大会上正式开播,讲述了在未来的2300年,六味地黄丸化身的“六六”在医圣张仲景 AI 化身的帮助下守护大众健康的故事。创新采用综艺方式,解读中医药文化。

《六六72》文创周边这次也来到了上海药交会的现场,带领现场消费者们体验一场年轻、有趣的中医药文化之旅。

步履不停,初心不改,仲景宛西制药始终坚定地走在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大路上,为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作出新的努力和贡献。

推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均为站长传媒平台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对本页面内容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相关信息仅供参考。站长之家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页面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可及时向站长之家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点击查看反馈联系地址)。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依规核实信息,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
  • 产学研用:英氏与湖南中医药大学共研药食同源婴辅产品

    英氏与湖南中医药大学多年合作,将中医药智慧与现代食品技术结合,推出药食同源产品。2017年首款产品"英氏清清葆"问世,通过物理提纯工艺解决传统药膳制作繁琐等问题。2024年双方深化合作,共同研发的婴幼儿秋月梨膏上市,专为7月龄-3岁婴幼儿设计,选用优质山东莱阳秋月梨搭配莲子等药食同源食材,12斤鲜梨仅得1斤梨膏,具有生津止咳等功效。该产品经专家论证,既保留古方智慧,又通过现代工艺解决传统梨膏糖分过高等问题。双方致力于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模式,挖掘中医药在婴幼儿健康领域的应用潜力,推动功能性婴幼儿产品创新。

  • 男子自学中医开药把自己治成精神失常:边跳边说胡话

    吃到肚里的东西可得谨慎,尤其是药物。 媒体报道,湖北武汉53岁的金先生是一名中医药爱好者,自学中医一年,自觉颇有心得。 最近他发现自己头皮出现发红的症状,头皮屑也变多,对比网络上的描述他自诊为牛皮癣。

  • 微赞直播亮相中国药店沃思论坛,共探医药零售新路径

    6月4日至6日,中国药店商学院沃思论坛暨增值服务大会(山东站)在济南举行。大会以"千帆计划——如何打造区域连锁六边形标杆"为主题,汇聚医药行业与私域直播领域专家,共探行业发展新路径。微赞直播副总裁何祖恒受邀参会,围绕"私域直播是风口还是陷阱"展开对话,提出建立合规审查防火墙、"专业人设+标准化内容"双引擎等应对策略。针对医药零售痛点,微赞打造一站式私域直播解决方案,构建安全合规的直播经营体系,集成资质审核、引流获客、数据溯源等功能,提升运营效率与合规性。未来微赞将持续优化医药零售私域直播方案,以创新功能助力行业数字化转型。

  • 蕾特恩×美团医药健康达成战略合作:数字科技重塑祛痘服务新生态

    专业祛痘品牌蕾特恩与美团医药健康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整合蕾特恩的专业祛痘技术与美团6.9亿流量生态及LBS定位技术,构建从线上智能诊断到线下专业服务的闭环体系。合作推出行业首创"数字疗法"模型,包括AI预诊系统(精准度提升70%)、LBS智能导航(转化率提升40%)和全周期数字档案管理。美团将开放首页黄金资源位、直播专栏等核心资源,预计年曝光超10亿次。首批50城门店已启动数字化升级,用户可通过美团APP体验全流程服务。此次合作旨在解决行业标准化缺失、需求匹配模糊等痛点,推动祛痘行业向精准化、数字化转型升级。

  • 深圳太乙亿生中医综合诊所盛大启幕 —— AI赋能新中医,开创精准医疗新时代

    2025年4月18日,深圳太乙亿生中医综合诊所在深圳皇庭中心正式开业。该诊所融合AI技术与传统中医,打造"名家+科技+临床"模式,汇聚国医大师李佃贵、周培富等跨学科顶尖专家团队,专注疑难杂症精准治疗。核心采用太乙神针疗法结合AI大模型,为心脑血管疾病、新冠后遗症等提供"身心同治"解决方案。诊所配备AI智能检测设备、辅助诊断系统等创新技术,并计划全球连锁布局。开业仪式上,专家团队现场施针展示疗效,标志着"科技中医"新模式的诞生。

  • 老人给3岁孙子抹自制药膏致感染 医生:切勿盲目使用偏方

    ​近日,江苏常州发生一起因错误处理儿童烫伤引发的医疗事件。一名3岁男童不慎被热水烫伤后,其奶奶立即用凉水为其冲洗降温,随后却使用了邻居提供的自制烫伤膏涂抹伤口。据家属描述,用药初期孩子哭闹症状有所缓解,但次日凌晨突发高热,伤口出现红肿溃烂迹象,家人随即将其送医治疗。 经医生检查发现,患儿创面存在严重细菌感染,已发展为继发性伤口感染。�

  • 医生称荔枝壳煮水是天然降火药 网友:自己打败自己

    ​近日,荔枝大量上市,人们在享受其清甜滋味的同时,不少人因过量食用荔枝出现“上火”症状,如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等。对此,有医生指出,荔枝壳煮水是天然“降火药”,这一说法引发了广泛关注。 医生解释,荔枝本身性温,过量食用容易助热生火。而荔枝壳味苦性凉,具有清热降火、解燥的功效。从中医理论来讲,苦味能泄、能燥,凉性可清热,所以荔枝壳煮水能

  • 声通科技受邀出席 “智汇前沿” SUES 创新论坛,共探具身智能交叉融合新路径

    2025年6月19日,由中国计算机学会指导、上海工程科技大学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智汇前沿"创新论坛在上海举行。声通科技董事长汤敬华发表《交互式AI技术与具身智能》主题演讲,提出可信AI交互是智能发展基石,并分享"多模态+多模型"可信AI架构。论坛聚焦具身智能与交叉创新,探讨AI从感知、生成到具身交互的进化路径。汤敬华指出,继感知智能和生成智能后,具身智能正成为产业升级新引擎,将重塑产业分工模式,推动工业、通信等领域的效率革命。活动汇聚学界业界专家,共同探索智能体协作新范式及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 摄入3毫克即可致命!大爷浅尝两口自制草乌药酒被送进ICU

    听信偏方,有时候真的会害死人。 据义务市中心医院发布”,75岁的夏爷爷(化名)向来身体不错,喜欢小酌几口,家中也有不少自制的桑葚酒、杨梅酒等。 一周前,他浅尝了几口平时还不舍得喝的草乌药酒,第二天就出现晕厥、抽筋、呕吐等情况,家人发现后立即拨打120,连夜送到了中心医院急诊科。 送医后,其血压极低、神志不清,伴四肢抽搐、大小便失禁、恶心呕吐

  • 无特效药 1毫克即可致命!一盘凉拌菜让女子全身“换血”

    夏季炎热,吃一盘凉菜成为了很多人就餐时的必选,但危险也往往藏身其中。 近日,浙江68岁的王女士(化名)吃了前一天剩下的凉拌白木耳,结果中毒被送往医院。 医生检查后发现,她的肝功能指标超过正常值的数十倍,虽然进行了护肝、纠酸、补液等治疗,病情仍持续恶化,陷入昏迷并出现肝衰竭。 结合其进食的食物,医生断定其为米酵菌酸”中毒,立即对其进行血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