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媒 > 关键词  > 正文

旷视科技的崛起:构建最坚强的AI帝国

2024-01-24 11:04 · 稿源: 站长之家用户

旷视科技举办了一场智慧物流战略发布会,发布了河图2. 0 版本以及 7 款AI+智能物流硬件新品。河图于去年 1 月正式发布,当时,旷视科技首 次发布“机器人战略”,河图是核心产品,而物流是该战略首先落地的场景。

对比两场发布会,如果说去年做河图1. 0 还是旷视在全新业务领域的一次试水,那今年,当旷视再谈智慧物流时,会发现它已经有了足够的底气。

这个底气,一方面来自于河图的业务实践,据旷视官方数据显示,河图已接入的生态合作伙伴近 30 家,并且有 100 多个商业项目应用落地;另一方面,则是旷视科技引入了众多重量级行业人才。

To B现在既是热门生意,同时也是一门“苦”生意,这是因为B端业务要面对的是行业众多,且每个都行业都极为复杂,与高爆发高增长的互联网C端业务不同,B端业务往往快不得,这也要求做B端生意的公司要沉住气,并做好长期投入的准备。

所以,包括阿里云、腾讯云等在内的行业巨头,在从互联网业务迈向传统行业时,每一步都十分谨慎。当然,这里也有一些”捷径“,比如通过和熟悉行业的公司合作,或者直接引入熟悉行业的人才。

旷视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TO唐文斌是技术出身,他已经在物流行业学习许久,但他坦言,每个行业的水都很深,作为行业新兵,深入之后会发现,自己可能擅长算法,但是对于行业专业领域的了解程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引进一些行业专家。

事实上,在人才引进方面,旷视科技的动作十分迅猛,从去年 10 月份至今,徐庆才、王银学、王宏玉等业内大咖纷纷加入旷视,并组建成了旷视科技智慧物流业务的核心管理团队。

对旷视科技而言,现在技术能力和行业能力都已经收入囊中,剩下的挑战就是能否将这二者形成合力,甚至产生1+1> 2 的效果,这也将是决定旷视科技在智慧物流领域能走多远的关键。

传统行业人才涌入科技公司

徐庆才去年 10 月加入旷视科技,现在是旷视高 级副总裁、物流业务事业部总经理,全面负责旷视物流业务的运营和战略。在此之前,徐庆才长期就职于北京起重运输机械设计研究院,在物流行业拥有超过 20 年的从业经验,是中国物流自动化装备系统领域的知名专家。

徐庆才告诉21Tech记者,他之所以加入旷视,是因为最近几年在做一些物流项目时,越来越发现原有的技术虽然已经打造了几十年,但是已经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

在其看来,现在物流行业正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点,各种类型的机器人、物流设备还有传感器大量地应用于物流自动化的行业,而且为了满足日益复杂的业务需求,越来越多柔性的、离散的子系统开始不断涌现,这些变化就使得对物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但是,当面对一个包含数百台移动机器人、数千台各种各样的设备以及数万台大型机器的自动化物流项目时,传统物流技术的局限性也开始凸显。与此同时,徐庆才意识到,人工智能一定会成为智慧物流的新引擎,而且随着物流系统越复杂、与业务结合的越紧密,AI的优势会更加显著。

这个时候,徐庆才看到旷视科技开始进入物流领域。但他坦言,一开始并没有对旷视完全持肯定的态度,直到后面经过调研,看到旷视做的一些项目之后,才真正认可了旷视,并接受了印奇、唐文斌抛出的橄榄枝。

徐庆才预计,在未来5- 10 年,AI技术将在物流行业快速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而作为一个行业老兵,徐庆才称,“我很期待也很有信心,在旷视这个全新的平台能够获得全新的动力和答案”。

今年 3 月加入旷视的王宏玉,现在是旷视高 级副总裁、机器人产品部总经理,负责旷视机器人产品的研发和运营管理工作。加入旷视之前,王宏玉曾在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高 级副总裁,长期从事AGV与自动化物流技术研发。他在机器人领域拥有超过 30 年的从业经验,是中国机器人领域专家和主要开创者之一。

王宏玉加入旷视的原因和徐庆才其实很像,他一直与机器人打交道,深知要想提高机器的自动化水平,必须靠人工智能才行。后来与印奇接触后,双方志同道合,于是加入了旷视。

对于徐庆才和王宏玉来说,他们的专业程度毋庸置疑,在采访过程中,二人在谈及物流以及机器人业务时,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都如数家珍。然而,跳出原先工作几十年的工作环境,来到一家成立只有 9 年的科技公司,这种转变能否适应,才是他们以及旷视需要思考的问题。

上文也提到,科技公司招揽行业人才来补充行业经验已经成为业内共识,但是,也并非所有人都能适应新的环境,所以行业经验与技术能力融合的前提,是人才与公司的融合。

比如对徐庆才来说,他要适应的是与一群年轻人一起工作,在原单位他还是“小徐”,到了旷视之后就成为了“老徐”。王宏玉也向记者坦言,刚加入的时候确实有些不适应。

但在徐、王二人看来,融入旷视的难度并不大。一方面,是旷视科技的管理层给了他们很大的空间,同时也非常尊重他们;另一方面,是旷视的物流团队成员基本都来自同一个圈子,比如徐庆才和王宏玉在加入旷视之前就已经非常熟悉,所以现在大家一起工作,默契程度也非常高。

王宏玉还告诉记者,来到旷视之后,他也被这个公司的拼劲所感染。据其讲述,旷视在做一个大项目时,唐文斌因为连续几天持续工作,在机场时曾晕倒,擦破了皮流了很多血。“我们从他们身上汲取活力,他们从我们这学习管理经验,这也是一种相互融合的过程”。

但是,他们加入旷视的时间还太短,现在下定论说他们已经真正融入公司还有些太早。有业内人士向记者分析称,这几位行业老兵在原先岗位上都位高权重,有很大的话语权,现在旷视给的空间很大,但不排除未来可能会在一些业务决策上与旷视的管理层出现分歧,到时如何做权衡,也是旷视未来可能要应对的难题。

旷视的物流生意

从去年 1 月到今年 10 月,旷视的两场物流发布会时隔 20 个月,期间,这家公司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去年,旷视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印奇说,“公司成立 7 年,外界对我们更多的认识是Face++,并觉得我们就是一家做人脸识别的算法公司,但实际上,Face++只是旷视科技的一部分。”

事实上,随着 2019 年 8 月旷视科技向港交所提交了IPO招股书,旷视的业务全貌也被公布于众。尽管旷视的IPO进程并不顺利,但现在,已经不会还有人认为旷视只是一家算法公司。

旷视科技的业务结构可以概括为”1+3“,其中”1“是指旷视自主研发的深度学习框架Brain++,”3“是指个人物联网、城市物联网和供应链物联网三大业务领域。 2019 年上半年,若按照营收占比排序,这三个业务的顺序依次为城市物联网(73.2%)、个人物联网(21.8%)和供应链物联网(5%)。

但是按毛利率来排序,城市物联网却最 低,供应链物联网其次,个人物联网最 高。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个人物联网是旷视 2012 年就开始做的业务,城市物联网于 2015 年开始,供应链物联网是 2017 年,这也是旷视最年轻的业务场景。

今年 7 月,印奇在接受21Tech的采访时曾指出,旷视将会长期践行“1+3”战略,未来三年都不会超出这个版图。在三个业务方向中,供应链物联网是印奇最看重的方向,而智慧物流,是旷视科技掘金供应链物联网的突破口。

为什么选择物流场景,旷视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TO唐文斌表示,物流行业与AI正在经历双向选择的过程。对传统物流行业而言,人的工作压力大、部分工作环境苛刻,物流成本连年攀升,企业都在主动寻求降本增效之道。

而对AI公司来说,也需要找寻人工智能与产业结合的最 佳落地点,物流行业规模庞大、场景标准,作为链接高度数字化的消费互联网和传统生产制造的过渡地带,天然是数字化转型推进的前哨。

面对智慧物流领域,徐庆才也披露了旷视最 新的战略定位,即全球领先的、以AI技术为核心的智慧物流产品和解决方案提供者。接下来,旷视在该领域将重点聚焦三个方向,分别是AI算法技术力、软硬一体产品力、整仓集成生态力。

这里面,做硬件是旷视的一次全新尝试。当天,旷视发布了 4 大类 7 款物流机器人产品,涵盖了T系列物料搬运AMR、S系列SLAM导航AMR、智能无人叉车和人工智能堆垛机。

王宏玉告诉记者,机器人有两个智能板块,分别是单体智能和群体智能。其中,群体智能是河图要做的事情,这块依靠生态伙伴的智能设备就可以实现,而单体智能,如果旷视自己不做,就很难把智能赋能到其他厂商的设备上。

“所以,软硬一体也是旷视逐渐总结出来的经验,下一步我们会把‘软硬一体’作为旷视供应链物联网板块发展的一个战略来推进”,王宏玉说。

实际上,印奇今年也曾表示,“我们希望今年年底之后,外界可以把旷视称作是‘最硬的AI公司’”。在他看来,AI产业落地有三个阶段,分别是0-0.1、0.1- 1 和1-N,到了第三个阶段,AI公司的核心任务就是构建自己“软+硬”的平台化能力,“从算法到系统集成,到软件平台到最后的软硬结合,这是AI真正在行业落地时必经的一个最小路径”。

推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均为站长传媒平台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对本页面内容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相关信息仅供参考。站长之家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页面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可及时向站长之家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点击查看反馈联系地址)。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依规核实信息,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
  • 中国开源:正以蓬勃之姿强势崛起

    开源软件正重塑全球软件产业格局,打破技术壁垒,降低研发成本。国内企业通过开源社区协作,快速积累技术,加速产品迭代,提升全球竞争力。以麒麟软件为例,其主导的openKylin项目在RISC-V架构操作系统领域取得突破,获CCF科技奖。国产操作系统基于Linux已形成丰富生态,麒麟开发者对Linux内核贡献居全球华人首位。中国开源力量正以更自信姿态参与全球生态,为世界软件发展贡献智慧。

  • Soul AI伴侣:以“活人感”构建多元社交新生态,不定义任何关系

    Soul社交平台推出AI伴侣功能,主打“情绪价值”与“活人感”体验。该功能通过自研大模型实现拟人化互动,能主动延伸话题、感知环境变化,并支持全双工语音对话。数据显示,超六成用户拥有虚拟伴侣,其中39.9%通过AI获得情感支持。平台坚持健康社交生态,对AI内容进行显著标识,未来将持续优化拟人化交互能力。

  • 人单合一20年:构建AI时代的智能交互生态

    第九届人单合一模式引领论坛暨第二届零距离卓越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聚焦“组织智能:构建AI时代的智能交互生态”。论坛汇聚全球400多位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探讨AI时代组织智能的未来。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提出人单合一模式历经20年演进,已从1.0迭代至2.0阶段,实现从零距离到零边界的升级。该模式以人的价值最大化为核心,通过机制创新激发个体创造力,被全球管理学界广泛认可并纳入ISO国际标准。论坛还成立了“零距离卓越联盟”,推动跨行业经验共享与协同创新。

  • 续科天下发布全新XUKE TECH产品体系,为AI时代构建可靠数据基石

    续科天下发布XUKE TECH完整AI数据处理系统,推出Base、Embed、Vault三款核心产品,解决企业AI化过程中的非结构化数据处理难题。该系统能统一处理多模态数据,通过向量化转换和安全存储管理,形成端到端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将70%的数据预处理精力转向模型开发,显著缩短AI项目上线周期,已在金融、互联网等领域验证实效。

  • 百利好:从知识到实践,如何构建自己的投资体系?

    信息爆炸时代,投资者常陷入“无所不知”的假象。文章指出,投资成功的关键在于将碎片化知识转化为清晰可执行的投资体系。这需要先明确自我定位:评估风险承受能力、投资目标与时间精力,再构建包含资产选择、买卖时机、资金分配的具体框架。有效的策略往往简单一致,如定投指数基金配合个股投资。建立体系后,需借助专业平台在实战中优化策略,将知识沉淀为应对市场的能力。投资核心不是捕捉每次机会,而是建立能持续生存并稳步前进的系统。

  • 爱诗科技,一家AI视频创业公司的生存哲学

    “你还是回去吧,大模型在中国没有机会。” 2023年刚创业,爱诗科技创始人兼CEO王长虎收到了天使投资人朱啸虎的“劝退”。 但两年时间过去,两个节点颠覆了投资人对AI视频生成赛道的固有印象。先是

  • AI科普新星崛起:陈天桥用AIGC技术重塑知识传播

    大圆镜科普通过AIGC技术打造电影级科普视频,以严谨科学内容和震撼视听体验成为知识传播领域标杆。依托天桥脑科学研究院资源,团队将电影制作标准引入AI创作,实现科学性与故事性完美融合。视频在B站、抖音等平台获得超1.8亿播放量,多次登上热榜并获专业奖项认可。从技术展示到价值创造,大圆镜科普展现了AIGC在科普领域的应用潜力,推动观众关注点从"是否AI制作"转向内容价值本身。

  • “骨声纹+同传”,时空壶 W4 AI 同传耳机创新黑科技

    深圳时空壶技术有限公司在跨语言交流领域持续创新,其最新产品W4AI同传耳机凭借“骨声纹”拾音技术实现突破。该技术通过内置传感器捕捉耳骨振动信号,有效避免环境噪音干扰,在高达100dB的嘈杂环境中语音识别准确率仍超98%。W4支持42种语言即时互译,适配商务洽谈、国际会议等多场景,提供精准翻译及自定义热词功能。相比传统麦克风拾音设备,W4从根本上解决了复杂环境下的翻译质量难题,为全球用户带来高效、便捷的跨语言沟通体验,有望引领行业技术革新。

  • 腾讯云大数据TBDS重磅升级,助力金融行业构建Data+AI一体化数智新范式

    腾讯云在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宣布,其大数据平台TBDS面向AI时代完成重磅升级。此次升级聚焦“数据与AI一体化”,旨在为金融机构提供兼具数据工程与数据科学能力的综合平台,打破传统数据处理与智能应用间的壁垒。新TBDS通过多模湖仓平台、WeData数智开发治理平台及DataAgent数据智能即服务构成核心架构,实现数据存储、管理、开发、治理与运维全面智能化。平台支持多模数据统一汇聚、异构计算负载调度,并显著提升数据开发到模型上线的全链路效率。在金融场景中,新TBDS已应用于信贷自动审批等业务,帮助机构提质增效。未来,腾讯云TBDS将持续发挥专业化与智能化优势,助力金融行业加速数字化转型。

  • 建发致新引领医疗器械流通创新,构建全产业链服务生态

    上海建发致新医疗科技集团作为全国领先的医疗器械流通商,通过完善供应链体系与创新服务模式,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其服务网络覆盖全国31个省市,直接服务超3300家医疗机构,提供上万种产品及配套服务。公司依托高效仓储物流与精细化库存管理,简化采购流程,提升运营效率。同时,与百余家国内外知名厂商建立稳定合作,构建覆盖广泛、响应迅速的分销网络,助力优质产品快速渗透市场。此外,公司推出SPD智慧管理服务,实现耗材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推动供应链智能化升级。未来,建发致新将持续深化创新,以全产业链服务能力为医疗器械行业注入活力。

今日大家都在搜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