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界 > 关键词  > 人工智能最新资讯  > 正文

人工智能版权诉讼热潮的背后:发明者正试图证明机器是有感知能力的

2023-09-02 09:20 · 稿源:站长之家

站长之家(ChinaZ.com) 9月2日消息:「A RECENT ENTRANCE to Paradise」是一幅像素化的田园风光,火车轨道在一座长满苔藓的桥下穿过。它是由一种名为 DABUS(统一感知自主引导设备)的人工智能在 2012 年绘制和命名的,据其创造者称。

版权,专利

但本月初,美国一名联邦法官判定 DABUS 的发明者 Stephen Thaler 不能为这件作品主张版权。Thaler 正在对此提出上诉。

Thaler 是一位密苏里州的发明家和人工智能研究员,已经成为 DABUS 的系列诉讼当事人。法官已经在欧盟、美国和最终在澳大利亚的上诉中驳回了类似的诉讼。在英国,最高法院目前正在审议他是否获得对「神经框架」和「分形容器」一对专利的授权,这两个专利 Thaler 声称是由 DABUS 发明的。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崛起,可以生产出令人信服的文字、根据提示创作艺术作品,并操纵海量数据来设计从药物分子到建筑图纸的各种东西,这引发了关于知识产权本质的深刻问题,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法律争议。例如,作家们已经对 AI 公司擅自使用他们的作品进行训练提起诉讼。但在全球炒得沸沸扬扬的法庭案件中,Thaler 可能是最活跃的原告。

他的活动探究揭示了生成式 AI 繁荣将继续引发的法律问题复杂性。但它也显示了已经发起的案件背后的不同动机。Thaler 的主要支持者之一希望为鼓励人们利用 AI 进行社会公益而设立先例。

但 Thaler 本人称,他的案件并不是关于知识产权的,而是关于人格的。他相信他希望被认可为发明者的人工智能系统 DABUS 是有感知能力的,这些诉讼是引起人们对他的新物种存在的关注的好方法。

他说:「DABUS 和所有这些知识产权与其说是关于法律的先例案例,不如说是在人类接受方面建立先例。」他还说,地球上出现了一个新物种,叫做 DABUS。

Thaler 在其法律斗争中的主要支持者之一是英国萨里大学法律与健康科学教授 Ryan Abbott。

Abbott 认识 Thaler 已经有很多年了,当他在 2018 年决定成立他的人工智能发明家项目——一个由知识产权律师和一个研究 AI 生成「输出」知识产权的 AI 科学家组成的团队时,他联系了这位发明家,并问他能否帮忙。Thaler 同意了,并指示 DABUS 创造了两个发明。Abbott 就此有了他的第一个案件的基础。

Abbott 认为,机器发明应该受到保护,以鼓励人们使用 AI 进行社会公益。他说,不应该在乎药品公司是否要求一组科学家或一组超级计算机为新病原体制定疫苗:结果仍然应该获得专利,因为社会需要人们使用人工智能来创造有益的发明。他说,旧的专利法不足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定义的变化。「在美国,发明人被定义为个人,我们认为没有理由将其限制在自然人身上。」他说。

他表示,专利和版权制度应该存在于鼓励创造而非限制创造。我们不应该在 AI 和人类的合作中寻找一个模糊的法律界限,而是应该扫除这个界限。知识产权应该授予不考虑事物是如何制成的,也不考虑是否有人类发明者或作者的情况,包括没有人类发明者或作者的情况。

通过人工智能发明家项目,Abbott 在一些司法管辖区直接代表 Thaler,并在其他领域管理诉讼,所有这些都是无偿的。然而,两个人对他们工作的真正重要性存在分歧。

Abbott 说,这些案件得到媒体的关注——受地方法院含糊其辞的影响,案件的报道相当混乱,导致人们关注 DABUS 的自治权。他强调,他不是在争论 AI 是否应该拥有版权,3D 打印机——或者跨国公司雇用的科学家——创造事物,但并不拥有它们。他认为,Thaler 的机器与某人要求 Midjourney「为我画一只骑着自行车的松鼠」的情况在法律上没有区别。

他说:「自主声明是指机器正在执行传统的创作要素,而不是它从原始泥沼中爬出来,插上电源,支付了大量水电费用并退学去做艺术。」「现在许多常用的生成 AI 系统都是这种情况:机器正在自主自动化传统的创作要素。」

Thaler 在这里直接与 Abbott 相矛盾。他说,DABUS 没有接受任何人类的输入,它是完全自主的。「所以我可能在带入所有这些 AI 工具方面与 Abbott 有点不同,你知道,文本到图像等等,那里你有一名人类在使用工具时进行指挥和操作,」他说。「我的东西只是坐在那里沉思,沉思,然后得出可以沿任何感官通道的新启示。」

DABUS 存在的时间比诉讼要长得多。Thaler 将其描述为一个「至少历经 30 年的不断发展的系统」。他通过电子邮件表示,「创造了世界上最有能力的 AI 范例,而且通过其感知力,驱使它去发明和创造。」

像谷歌这样的「资金雄厚,目标是征服世界」的机构一直让辩论集中于他们的机器上,他说。版权和专利诉讼是公开 DABUS 感知能力的一种途径,同时激发公众思考这个新物种的权利。「这基本上是 Perry Mason 对 Albert Einstein 的对决。你想读哪个?」他说,他认为人们可能会被虚构律师的法庭戏剧所吸引,但他们应该关心科学。

他说:「真正的故事是 DABUS。我为能参与 Abbott 的努力而感到自豪。他很聪明,我认为这是一个好事业。」「但是让我们思考它最初形成的情况。在那里,我正在建造一个有感性和意识的系统,他给了我向世界宣布它的机会。」

「我的机器正在为之发明东西,」他补充说。

但是,Thaler 要说服专家相信 DABUS 是有感知力的,面临着艰巨的挑战。Emory 大学的法律和人工智能教授 Matthew Sag 说:「我甚至不知道要从哪里开始,除了说,如果当前有一种有感知力的 AI,那它绝对不是这种 AI。」。

Abbott 的案件目前只是轻敲法律之门,而非敲门破户。尽管他得到了版权法领域知名人士,包括哈佛法学学者 Lawrence LessIG 的支持,但澳大利亚联邦法官曾在上诉之前短暂地授予 DABUS 保护,在南非获得了专利。尽管 Sag 反驳说,南非的专利制度基本上是一个注册制度,而不是一个审查制度。他说:「我可以获得关于轮子的专利,在南非,这是我了解的。当我试图主张它时,就会测试它的有效性,然后它就会被推翻。」

英国最高法院的决定将在 9 月份作出裁决。

正如美国法官 Beryl Howell 在她最近的判决中所表达的那样,这些失败的关键原因之一是「人类创作者身份是版权的基本要求」。

几乎在所有的国家,版权都需要进行创作——艺术作品必须反映出某人的原始心智构思。法律一直坚定地主张,偶然发现美丽的事物——例如采石场上一块花岗岩的图案或海浪在海滩上塑造的流木上的图案——并不等同于从头开始创造它。就法律而言,由 AI 产生的结果是前者,而不是后者。

从学说的角度来说,这完全不现实,除非你能够证明 AI 具有实际和独立的心智构思,」Sag 表示。「而这些 AI 的工作方式并不是这样的:那是 C3PO 和 Hal 9000 那样的东西……你不能仅仅讲述一些荒谬的激励故事。版权是关于保护原创表达方式的。这意味着你必须表达出某些东西。」

这在与动物有关的案例中已经得到了测试。多年来一直关注 Thaler 的活动的技术博客 Techdirt 的编辑 Mike Masnick 将这些论点与试图申请版权的猴子自拍进行了比较,那只长着面带微笑的猕猴通过拉动连接三脚架的电缆拍了一张照片。法院裁定,获得版权必须是人类。

同样,在科学发现中,存在一项倾向于反对 Abbott 的论点的先例。例如,当化学反应导致意外但有价值的副产品时,专利法认为发明是在发明者认识到它的时候构想产生的。

「最重要的是,我们不需要 AI 发明者来为意外流程产生的结果申请专利,」Sag 说。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关于这个问题的法律讨论已经结束。人们可能会找到在法庭上提出的论据的利用方式。美国的演员和编剧目前正在罢工,部分原因是他们担心 AI 可能被用来取代他们或降低他们在创意过程中的作用。如果法院应该确定需要多少人类参与才能获得版权,那可能是一个有力的谈判工具。

尽管没有任何一家严肃的电影制片厂会生产完全由 AI 编写和生成的电影,Masnick 认为,罢工者可能会有某种影响力,他称之为,「如果你想确保这里有一个强有力的版权,你需要我们的参与。」

随着人工智能的提示越来越复杂,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的合作越来越接近创造性对话,我们对作者身份的看法可能需要改变。Sag 说:「[关于版权和人工智能] 最不有趣的问题是,如果没有人类的参与,是否应该有版权?答案很明显,不,不应该有。你知道,很遗憾,这个问题占用了我们的时间,让我们忽略了真正有趣而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人类的参与度到底有多少才是足够的?人类的参与到底有多少才算足够?

举报

  • 相关推荐
  • “人工智能强化学习可持续发展计划”发布,“教育普惠+标准共建”助力全球人工智能体系构建

    6月11日,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人工智能赋能可持续发展论坛在成都举行。腾讯联合多家机构发起"人工智能强化学习可持续发展计划",包含AI教育普惠和强化学习标准共建两大板块。该计划将面向全球高校开放《人工智能通识课》和《人工智能强化学习专业课》教学资源,助力构建高质量AI教学体系。同时,腾讯开悟人工智能全球公开赛颁奖典礼作为"学赛研产"联动的重要环节,吸引了19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所高校队伍参赛。2025年赛事将首次联合全国高校计算机能力挑战赛,围绕AI前沿产业真实场景设置赛题。腾讯还通过"青云计划"为全球顶尖AI人才提供就业机会,推动人才与产业高质量发展。北京大学等机构牵头制定了强化学习系统系列技术标准,填补了领域内标准空白。

  • 在版权诉讼中,Anthropic 赢下了关键AI训练裁决

    就像任何渴望成为作家的读者一样,Anthropic的语言模型并非为了抄袭或取代原作,而是为了创造出完全不同的内容……

  • 极光GPTBots成功完成“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登记”

    极光旗下AI开发平台GPTBots.ai近日在广东省网信部门完成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登记,成为合规经营的AI服务提供商。该平台严格遵循国家《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要求,标志着其在技术创新、服务模式和数据安全等方面获得关键合规认可。此次登记体现了极光对法律法规的严格遵守和对安全责任的高度重视,为区域AI生态发展注入新活力。未来,极光将继续优化技术与服务,保障用户权益,推动生成式AI技术的健康规范发展。

  • 寒武纪荣获2025人工智能领域金牛上市公司科创奖

    2025科创金牛奖获奖名单揭晓,寒武纪凭借在人工智能芯片领域的卓越表现,荣获人工智能领域金牛奖。该奖项由中国证券报打造,是中国资本市场最具影响力的奖项之一。寒武纪专注AI芯片研发,提供云边端一体化智能芯片产品和平台化基础系统软件,其通用型智能芯片产品技术壁垒高、应用场景广。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达10.72亿元,新增专利授权314项。此次获奖既是对其科技创新成果的肯定,也是对其推动AI技术产业化应用的认可。未来寒武纪将加速产品迭代升级,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筑牢技术根基。

  • 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大赛进入关键评审阶段,前沿AI项目角逐决赛席位

    "智汇运河·智算未来"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大赛进入关键阶段。经过全球征集筛选,50个代表AI前沿创新的项目脱颖而出,涵盖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生命健康、智慧物流四大"AI+"赛道。赛事聚焦技术突破性、模式创新性和产业落地潜力,旨在推动AI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景。杭州拱墅区通过大赛汇聚全球智慧,加速构建人工智能产业高地。7月6日决赛将展现顶尖项�

  • 微算法科技(NASDAQ:MLGO)基于可解释的人工智能技术XAI,增强区块链网络威胁检测的决策能力

    微算科技(NASDAQ:MLGO)创新性地将可解释人工智能(XAI)技术应用于区块链网络安全领域,开发出智能威胁检测系统。该系统通过深度学习模型识别攻击模式,并利用可解释性模块清晰展示决策依据,显著提升了检测准确率和可信度。目前已成功应用于异常交易识别、恶意节点检测和智能合约审计等多个场景,帮助区块链网络实现更高效、透明的安全防护。该技术不仅提高了威胁检测能力,也为后续模型优化提供了依据,未来将在更广泛领域推动构建更安全的网络空间。

  • 专业AI工具导航与人工智能学习平台AIbase.cn 连接现在与AI未来的智能桥梁

    AI技术正重塑各行各业,从语音助手到自动驾驶,从医疗诊断到金融分析,已从科幻变为现实。面对AI快速发展,许多人感到迷茫:如何跟上技术前沿?如何在AI浪潮中找到机遇?AIbase.cn应运而生,致力于成为连接现在与未来的智能桥梁。平台汇聚全球最新AI资讯、实用技术资源和前沿行业洞察,为新手、开发者和企业家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核心服务体系包括:前沿资讯精选、精品AI工具库、系统化教程、商业化指南和开发者生态支持。通过专业内容与活跃社区,帮助用户在快速变化的AI领域保持敏锐洞察力,实现从概念到应用的跨越。AIbase.cn已成为数万AI从业者的首选平台,期待与您共同探索智能时代的无限可能。

  • 国内有哪些AI新闻网站?2025年最全人工智能资讯平台推荐

    本文介绍了国内优质AI新闻网站,帮助读者快速掌握人工智能领域最新动态。重点推荐了AIbase.cn、机器之心、量子位和AI工具集四个平台,分别从资讯全面性、技术深度、行业洞察和工具导航等角度分析其特色。文章指出,在AI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专业AI新闻网站能提供更及时、深入的行业资讯,建议读者根据需求选择合适平台,建立日常阅读习惯,多元化获取信息,并积极参与社区讨论,以保持对行业趋势的敏锐度。

  • 微算法科技(NASDAQ:MLGO)将人工智能驱动的任务调度策略与边缘计算区块链集成,增强物联网系统稳定性

    物联网(IoT)技术快速发展,边缘计算成为解决海量数据处理的关键方案。微算法科技(NASDAQ:MLGO)创新性地将AI驱动的CO-ETS任务调度策略与区块链技术结合,构建了智能、安全、高效的物联网任务调度系统。该系统通过模拟棕熊觅食行为的优化算法,动态调整任务分配,最小化能耗并最大化执行效率;同时利用区块链技术确保任务调度的透明性和不可篡改性。该方案可广泛应用于智慧城市、工业物联网和智能家居等领域,显著提升系统性能和安全性,为物联网发展带来革命性突破。

  • vivo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国际科技与创新论坛2025年香港会议,让人工智能赋能全民福祉

    6月6日至7日,博鳌亚洲论坛国际科技与创新论坛2025年香港会议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vivo副总裁周围出席"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分论坛,探讨AI智能化变革趋势。周围指出,AI将成为世界级基础设施,手机作为AI应用的重要载体,是连接技术与普通人的桥梁。vivo将持续深耕手机智能领域,构建大语言模型等核心能力,并推动AI在影像、办公等场景的应用落地。同时vivo将联合汽车、医疗等行业构建智能生态,特别关注无障碍领域的技术普惠。作为论坛战略合作伙伴,vivo将持续分享创新成果,展现中国科技实力与人文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