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界 > 关键词  > 腾讯基金最新资讯  > 正文

2022年“科学探索奖”申报启动 奖项增设医学科学领域

2022-01-04 15:00 · 稿源:站长之家用户

新年钟声敲响,第四届“科学探索奖”申报工作正式启动。为了响应来自科学界的建议和呼吁,奖项从2022年开始增设医学科学领域,鼓励医学研究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解决医学科学领域的基础性问题。2022年起,“科学探索奖”共设10个领域,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新材料、天文和地学、生命科学、医学科学、信息电子、能源环境、先进制造、交通建筑、前沿交叉,每年50人的奖励名额不变。

“科学探索奖”是由腾讯基金会出资、科学家主导的公益性奖项,奖项设立的出发点是鼓励青年科学家心无旁骛地探索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的“无人区”,探索社会支持基础研究的长效机制。“科学探索奖”目前已经资助了150位优秀青年科学家。

据介绍,今年“科学探索奖”的申报时间为2022年1月1日至4月15日。1976年1月1日(含)后出生,获得博士学位,全职在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工作的青年科技工作者都可以按照相关指引,通过“科学探索奖”官方网站(https://www.xplorerprize.org)进行申报。申报结束后评审委员会将独立开展评审,获奖名单预计将在2022年9月揭晓。

助力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深度融合—— 奖项支持“医师科学家”的培育和成长

“科学探索奖”执行委员会介绍说,自“科学探索奖”设立以来,一直有评委和资深科学家呼吁奖项应该增设医学科学领域。新冠疫情的肆虐更让所有人认识到,人类抗击疾病的每一个进步都离不开医学研究的突破和创新。“在广泛调研并获得监督委员会同意的基础上,我们作出了从2022年起‘科学探索奖’增设医学科学领域的决定。”

“科学探索奖”新增设的“医学科学”领域将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公共卫生和生物医学工程等细分领域,重点支持以下研究方向:鼓励青年学者针对疾病的本质和规律开展探索性研究,支持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结合;鼓励“医师科学家”(physician scientists)开展创新性研究,开发临床诊疗的新技术新方法;鼓励解决医药研发和生物医学工程的基础科学问题等。

培养真正具备研究能力,能解决临床迫切需求的医学领军人才,是医学界的普遍呼吁。截至2021年7月,中国已建立50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20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也专门提出要“开展医师科学家培养改革试点”。

“中国传统医学一直领先世界,但对现代医学发展的贡献却乏善可陈,与泱泱大国的地位实不相称。要鼓励我们年轻一代医学工作者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勇于攀登医学科研高峰,努力把研究成果转化到临床实践中去,让更多优秀‘医师科学家’脱颖而出。”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表示。

面向未来、奖励潜力、鼓励探索——往届获奖人成果斐然

从“九章”量子计算机原型机到新一代单分子芯片,从人体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仪到亨廷顿病治疗药物研发,从东亚人演化奥秘到解密衰老……在2021年10月下旬举行的“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多项“科学探索奖”获奖人的研究,作为中国在基础前沿、战略高技术和民生科技等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集中亮相。

2021年11月,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武汉大学教授宋保亮,北京大学教授朴世龙,两位“科学探索奖”获奖人成为本次增选中,最年轻的两位新增中国科学院院士。

“科学探索奖”获奖人,代表着中国青年科学家们的科研实力。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探索奖”发起人谢克昌表示:“从获奖人的工作来看,他们在注重科学性和探索性的同时,能够紧密结合国家的战略需求,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勇于探索,成果丰硕。”

“科学探索奖”获奖人,代表着中国基础研究的巨大潜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探索奖”发起人潘建伟坦言:“最让我骄傲的是,看中国基础研究的人才库,未来几年奖项的评选还大有空间,选择获奖者反而会是很痛苦的过程。”

“科学探索奖”获奖人,也证明奖项“面向未来、奖励潜力、鼓励探索”的宗旨得以贯彻。在往届获奖人提交的科研进展报告中,“对开展探索性研究更加充满信心”、“开展了更多的探索性研究”、“有更多时间投入科研工作”成为获奖人谈及获得资助的影响时最为集中的选项。

“科学探索奖”执行委员会表示,“科学探索奖”将持续资助青年科技人才,支持他们挑大梁、当主角。在2022年的“科学探索奖”评审中,将依然保留“新星机制”:同等条件下,年轻者胜出;10个领域每个领域将有5个获奖名额,其中1个获奖名额在同等条件下将向35岁及以下的申报人倾斜。到目前为止,“科学探索奖”共产生了22位35岁及以下的获奖人,充分体现出奖项支持青年科技人才的初衷。

举报

  • 相关推荐
  • 科学家卡洛琳·卢格接受专访,畅谈如何培养青年科学家

    诺贝尔奖得主卡洛琳·卢格教授在专访中分享科研心得。她强调科学始于好奇心而非天赋,11岁时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激发兴趣。她认为科研不是背诵知识,而是寻找答案的过程,鼓励年轻人敢于质疑、勇于表达。卢格指出,中国年轻科研者近年更积极提问,跨领域交流平台有助于打破壁垒。她建议女性科研者接受不完美、争取权益,并肯定中国在STEM领域的进步。科学的意义在于传承火种,未来将有更多突破来自中国。

  • 樊文花:长期专注于面部护理领域的探索与实践

    作为国内面部护理领域的国民品牌,樊文花创立37年来始终专注该领域,坚持专业化发展道路。品牌创始人早期洞察到面部护理需专业知识和产品,构建了覆盖不同肤质、年龄的完善产品体系,并创新提出"针对性改善十种面部肌肤"服务理念,通过专业护理师提供个性化方案。品牌注重研发,成立面部护理研究院,以科技赋能产品创新。其"产品+服务"连锁模式覆盖全国6000家门店,深度融合专业与便捷。面对行业变革,樊文花保持战略定力,专注面部护理细分领域,形成独特竞争优势。未来品牌将继续深化专业研究,为消费者提供可信赖的面部护理服务。

  • 青云租携手国资基金5亿入局,RWA通证化加速落地

    2025年8月27日,深圳爱高科创与深圳国英潜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国资金融基金5亿元投资青云租平台。资金将专项用于3C数码免押租赁业务拓展及RWA(实物资产通证化)项目。合作核心在于将青云租的免押租赁模式与区块链技术结合,实现租赁订单、应收账款等资产通证化,提升流动性和透明度。此举将推动资产证券化、跨境融资与港股市场拓展,加速中国数字租赁产业升级,展示行业硬核力量。

  • 万达酒店“万游纪”引领文化深度游,开启华夏美学探索之旅

    万达生活方式酒店发起“万游纪华文化探索之旅”,邀请游客深入体验华夏人文风情。从西双版纳的傣族文化到贵州丹寨的苗族蜡染,从西安古城到苏州园林,酒店以遍布全国的项目为基地,串联起独特的文化动线。活动鼓励游客参与分享,赢取免费入住券,让旅行不再停留于观光,而是成为文化探索的深度体验。

  • YY直播麦絮短剧推出全新栏目《短剧上麦絮》 持续探索直播+短剧新模式

    YY直播旗下短剧厂牌麦序推出全新直播栏目《短剧上麦序》,每期邀请短剧演员与粉丝互动,分享才艺及拍摄趣闻。9月底起,《睡神学霸》《高冷学长是醋精》等新剧主演将陆续做客直播间。该栏目是直播+短剧模式的重要探索,旨在通过演员互动深化内容传播,未来将邀请更多行业人士参与,推动短剧与直播深度融合。

  • 升级国奖级保鲜科技!“听劝”的海尔麦浪冰箱又出新品

    海尔冰箱连续17年全球销量第一,始终引领行业标准。针对用户对家居静音需求提升,海尔牵头制定全球首个《家用冰箱声音舒适度评价方法》,将竞争焦点从分贝数值转向听觉体验。其首创多维声屏障科技,通过低、中、高频噪声系统优化,实现运行噪音低至31分贝,达“一米外听不见”的静音效果。9月26日,搭载该技术的麦浪冰箱9系新品获德国VDE的A级声音舒适度认证,推动行业从“功能合格”向“体验优秀”跨越。海尔通过产品创新与标准制定,持续巩固全球引领地位。

  • 英氏受邀参加第十七届全国营养科学大会

    9月21日至23日,中国营养学会第十七届全国营养科学大会在北京举行。英氏作为辅食行业代表品牌受邀参会,深度参与核心议程,提出兼具科学性与落地性的观点。大会聚焦婴幼儿辅食营养,英氏首席科学家任国谱在圆桌论坛中分享科学喂养理念,强调辅食营养配比与喂养方式对婴幼儿发育的重要性。英氏凭借“婴幼儿米粉制备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成果荣获第九届中国营养

  • Matrixport 加密基金获 FCA 营销许可,机构化投资通道加速成型

    2025年9月11日,Matrixport旗下旗舰产品Crypto Market Index Fund获得英国FCA营销许可,成为首个可在英国向专业投资者私募销售的瑞士加密基金。该基金追踪瑞士SIX交易所的CMI10指数,覆盖BTC、ETH等十大主流加密资产,采用合规基金结构,由FINMA监管。此次突破体现了Matrixport"双轮驱动"战略:持续优化产品结构与深化合规运营,为机构提供透明安全的数字资产配置工具。

  • 专家提醒:油浸美食别多吃 要注意科学搭配

    油浸类美食风味独特深受喜爱,但营养专家提醒不宜多食。油浸工艺通过隔绝氧气抑制微生物生长,延长食物保存时间,赋予浓郁风味。但长期食用易导致脂肪和热量摄入超标,可能产生反式脂肪酸和油脂过氧化物,增加慢性病风险。还存在肉毒杆菌污染的低概率风险。建议科学搭配,控制食用量与频率,搭配低脂菜品平衡整体热量摄入。

  • 70岁大爷“辟谷”7天险丧命 专家警示养生需科学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近日抢救了一名因盲目“辟谷”险丧命的七旬老人。该老人连续七天仅饮用少量果汁和水进行“辟谷”,导致高烧、呕血等严重症状。专家指出,完全禁食会引发身体代谢紊乱,长期缺乏营养摄入可能导致低血糖、电解质失衡,严重时危及生命。类似因盲目断食养生的悲剧时有发生,提醒公众养生需遵循科学原则,根据自身状况选择合适方法,避免跟风尝试未经证实的养生方式。社会各界应加强科学养生知识普及,提高公众健康意识。

今日大家都在搜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