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通内鬼致40万条个人信息泄露】近日,邯郸市警方破获一起快递公司信息泄露案件,圆通“内鬼”致 40 万条个人信息泄露,大量的个人重要信息被非法转卖,客气的是用户个人敏感信息就值 1 元钱不到。
【星座占卜可能导致个人信息泄露】据长沙网警巡查执法自媒体账号消息,你是否在网络上参与过各种星座、性格类的测试?对那些让你输入真实姓名、生日、手机号码和身份证号码的要小心。一旦按照提示输入真实信息你可能就落入了不法分子的圈套。
两会上,搜狗公司CEO王小川就防范人工智能合成技术造假提出了建议。“之前大家一直在讨论的AI技术伦理问题,其实与现在的我们还有一定的距离,现在需要完善监管的两个方向,数据泄露和AI合成技术造假。”
12月27日,今天是工作日的最后一天,支付宝的蚂蚁庄园小课堂的问题更新了,今天的问题是“小鸡宝宝考考你,乱扔快递单易使个人信息泄露,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有?”虽然答案选择一目了然,但是还是来为大家科普一下。
我们知道在坐火车或者坐飞机的时候需要验证身份,这个时候我们会出示我们的身份证,工作人员核验过后就可以继续出行了,这种形式叫身份验证。
昨日,《 2019 年网民网络安全感满意度调查活动总报告》发布。报告显示,过半网民近一年遭遇过个人信息泄露,还有52%网民认为在政府网上服务中,医疗服务最容易泄露个人信息。据悉,本次调查活动问卷有效样本总数约为19. 9 万份,其中公众网民版约17. 2 万份,网络从业人员版2. 7 万份,涵盖全国 34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包括港澳台) 400 多个地市(区)。
根据报告显示,个人信息泄露总体情况比较严重,遇到过个人信息泄露情况的人数占比为85.2%。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后,约86.5%的受访者曾收到推销电话或短信的骚扰,约75.0%的受访者接到诈骗电话,约63.4%的受访者收到垃圾邮件,排名位居前三位。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小壹先跟大家普及一下个人信息的概念,便于后面的阅读: 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动情况的各种信息,如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住址、通信通讯联系方式、通信记录和内容、账号密码、财产信息、征信信息、行踪轨迹、住宿信息、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等。最近几年,个人信息泄露、信息篡改等信息安全事?
当遭遇诈骗时,受害者的第一反应可能是:骗子为何对我的个人信息了如指掌?事实上,手机应用越界已成为获取用户隐私的主要渠道之一。7月19日,腾讯社会研究中心与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联合发布了《网络隐私安全及网络欺诈行为研究分析报告(2017年一季度)》(下称报告),报告显示,手机APP越界造成大量用户隐私信息泄露,引发以网络欺诈为主的诈骗案,造成财产损失、生命威胁等极大的安全隐患。手机应用越界窃取隐私,图像美化类AP
一直以来,央视 315 晚会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持续关注食品安全等关系消费者切身利益问题。今年,3· 15 晚会以“用责任汇聚诚信的力量”为主题,聚焦个人隐私信息泄露、防范电信诈骗等难题,并以黑色幽默风格演绎了“诈骗犯”的“套路”:在用户无意识下非法窃取个人姓名、家庭、家庭成员信息,乃至微信、红包、支付宝以及卡号支付信息;利用共享单车“扫码骑车”形式,趁机植入恶意程序,误导用户扫码,进而植入恶意病毒。(图:央
保护个人信息,实际上是保护我们每个人的安全和尊严。在这件事上,没有一个局外人。
近日,中央电视台的报道引发了广泛的关注。电视台的记者拿同事做试验,仅仅一个电话号码。这个同事的照片、身份证号码、户籍所在住址、民族、所属派出所等信息截图就发了过来。再查个人轨迹,打车信息的精确地点立即传送过来。通话记录,一个个电话赫然在列。甚至人到了什么位置也轻松找到。节目看下来,让不少人冷汗直冒,个人隐私泄露的如此彻底,如果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后果不堪设想。这些信息是如何泄露的?面对信息泄露,我
快递个人信息被盗用的报道屡见不鲜,被不法商家盗用后会进行“靶向推销”,让用户烦不胜烦,还可能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有了“隐形”快递单之后,收到快递再也不用担心没有销毁个人信息导致泄露了。近日,圆通速递研发的“隐形”快递单首次曝光。据悉,该快递单可有效避免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泄露。消费者可根据提示,自行选择是否使用此项服务。从曝光的照片来看,该快递单并未完整显示姓名、手机号和地址的全部信息,其中一部分内?
近日,四川绵阳警方破获了公安部挂牌督办的“5·26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抓获包括银行管理层在内的犯罪团伙骨干分子15人,查获公民银行个人信息257万条、涉案资金230万元,成功打掉了侵犯公民个人隐私的这一黑色产业链。事件的起因是,今年5月份,绵阳市杨女士因贷款买房时,去银行查询了个人的征信记录,之后开始收到小额贷款公司的电话。杨女士意识到个人信息被泄露了,立即报警。警方查出涉案人员通过网络贩卖公民的个人
最近,一则“清华大学教师被电信诈骗1760万”的消息震惊了全国。根据报道显示,这名教师的遭遇是一起典型的“冒充公检法”电信诈骗。不仅如此,此前发生的山东女大学生徐玉玉电信诈骗案,也使很多人重新审视电信网络诈骗带来的危害。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犯罪分子通过伪基站短信,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诱导用户点击钓鱼网址、下载木马病毒,就可轻易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甚至实现盗刷银行卡的目的,手段之多令人防不胜防。
日前,腾讯安全发布《2015年度互联网安全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称,骚扰电话总量已远超过垃圾短信数量,主要以诈骗和广告推销为主,诈骗电话超过广告推销成为最重要的类型,总体占比达到了31.09%。以推销为主的骚扰电话大量出现,让很多用户形成这种方式不会造成损失的认知,事实上,电话号码泄露已经显示用户信息不再安全。
新浪科技讯10月10日晚间消息,有用户爆料支付宝实名认证存在漏洞。登录支付宝后无意间打开支付宝实名认证页面,用户的实名认证信息下多出了5个未知账户。对于该事件,支付宝方面表示,是因为账户持有人存在自身身份证等个人隐私信息泄露,导致被关联认证
世界最大的在线婚外情网站AshleyMadison.com日前遭到黑客攻击,大量用户数据和公司信息被盗,引起不少用户恐慌。 据了解,该网站拥有来自48个国家约3800万的庞大用户群体,为了吸引更多的用户,该网站打出了“人生苦短...
Line自曝存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最新版本的Line已经修复了这一隐患,其建议用户升级至新版本。
据国外媒体报道称,苹果“开发者中心网站”(Developer Center)日前被曝存在重大安全漏洞,黑客可以利用这一漏洞获取该网站所储存的大量隐私信息。
据国外媒体报道,谷歌应用商店Google Play在没有获得用户许可的情况下,将付费用户的个人信息透露给了应用开发者。
【国家邮政局回应信息泄露】日前贝壳财经报道,圆通多位“内鬼”有偿租借员工账号,泄露公民信息一事受到大众关注。11 月 18 日,国家邮政局回应称,“一直非常重视个人信息保护,对于信息泄露等问题态度一直非常明确,一切以此前公布的政策、表态为准”。
三位知情人士对此进行了“不负责任”的猜测。
针对App强制授权、过度索权、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等现象,《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个人信息保护管理暂行规定》即将出台,共计22条。《暂行规定》要求从事App个人信息处理活动,应当以清晰易懂的语言告知用户个人信息处理规则,由用户在充分支持的前提下做出自愿
针对App强制授权、过度索权、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等现象,《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个人信息保护管理暂行规定》即将出台,共计22条。《暂行规定》要求从事App个人信息处理活动,应当以清晰易懂的语言告知用户个人信息处理规则,由用户在充分支持的前提下做出自愿
昨日,公安部公布了“净网2020”专项行动进展。公安部称,截至12月20日,全国共侦办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31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9700余名。其中,今年疫情发生以来,依法从严从快打击侵犯涉疫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共治安处罚违法人员1500余名。
疫情防控期间,公共场所对个人信息登记,这能有效追踪疫情动态、精准防控。但国务院明确表示,个人隐私权不可侵犯,在疫情防控面前也不例外。
2020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开展纵深推进APP侵害用户权益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提出四方面十项要求。此后,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电信终端产业协会(TAF),有针对性地制定了《APP用户权益保护测评规范》10项标准;对于广大用户特别关心的
近日,国家网信办发布了关于《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必要个人信息范围》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通知称,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得到广泛应用,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App超范围收集、强制收集用户个人信息普遍存在,用户拒绝同意就无法安装使用。
昨日,南京房地产市场方面表示,已有多家售楼处接到相关部门电话通知,要求拆除现有的人脸识别系统。相关律师表示,如果房地产收集信息的操作提前告知了客户,并且获得了客户的认可,应当来说是一个合法的行为。但相关新闻为无感获取客户个人信息,这种行为已构成侵权。客户可以要求商家删除相关信息,如果商量无果,可以向当地的市场监管部门进行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