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赛道上,“单证处理”始终是绕不开的“效率瓶颈”。尤其是海运和空运托书、报关草单这类核心单证,版式杂、要求严、变化快,传统处理方式与通用识别工具早已力不从心。壹沓科技运小沓AI单证平台,专注供应链单据识别,作为国内率先将大模型识别落地海运和空运托书、报关草单场景的产品,以“无需定制、一键识别、精准高效”的能力,彻底破解行业痛点,让供应链企业轻松拥有个性化识别能力,为业务提效,为业绩提速。
01供应链单证识别的“三座大山”:订舱等不起、报关错不起、定制用不起
懂供应链的人都清楚,海运和空运托书、报关草单、银行水单是业务流转的“关键节点”——
海运和空运托书是国际货物海运和空运履约的起点,承载着货主授权、订舱操作的核心信息,差之毫厘便可能影响订舱时效;
报关草单是正式报关前的“前置关卡”,准确率直接决定报关是否顺畅,一旦出错轻则返工、重则延误清关;
而银行水单则关联着资金结算,信息录入错误可能引发财务风险。
但现实是,这些单证面临着“三大难题”,让企业苦不堪言:
痛点一:单证“五花八门”,标准化难
供应链行业内,海运和空运托书、报关草单的模板多达数千种,版式混乱、格式不统一,既有手写批注、又有复杂表格,还有中英文混排,常规工具难以适配。
痛点二:人工录入“低效易错”,成本高企
过去依赖纯手工录入、查验,每票海运和空运托书需录入15-20个字段,平均耗时3分钟,3000票托书就要占用1个员工整月的精力,且人为失误率居高不下。
痛点三:通用模型“水土不服”,定制不起
市面上的通用识别模型,要么识别准确率低、无法适配供应链单证的“非标特性”;要么定制化开发成本高、周期长,动辄数月的迭代速度,根本跟不上业务场景的动态变化。
“订舱等不起,报关错不起,个性化识别用不起”,成为供应链企业的普遍焦虑。
02运小沓AI单证平台:大模型驱动,一键破解单证识别难题
针对行业痛点,壹沓科技运小沓AI单证平台给出了“精准对症”的解决方案——以自研大模型数字员工Agent为核心,专注供应链单证识别,支持成千上万种单证“无需定制、一键识别”,让复杂单证处理变得人人易用、高效准确。
突破1:覆盖全场景,单证识别“无死角”
无论是海运和空运托书的英文品名、包装信息,报关草单的申报要素、境内货源地,还是银行水单的金额、结算信息,运小沓大模型识别功能都能精准捕捉。哪怕是格式混乱、内容错位的“疑难单证”,也能通过语义理解快速拆解,真正实现“单证千千万,识别全搞定”。
突破2:无需定制开发,业务自主掌控
区别于传统模型的“被动适配”,运小沓内置“超大规模供应链预训练大模型”,无需企业具备AI技术团队,无需投入海量标注数据,业务人员即可直接使用——打开平台、上传单证、一键识别,3步完成信息提取,新模板单证无需等待开发,即时适配使用,彻底摆脱对外部技术的依赖。
突破3:无缝衔接业务,流程自动闭环
识别不是终点,提效才是核心。运小沓AI单证平台可与企业TMS、WMS、ERP等系统无缝集成,识别后的结构化数据自动录入业务系统,无需二次搬运,实现“单证识别-信息录入-业务操作”全流程自动化,从源头减少重复劳动。
03案例实证:提效500%,大模型让单证处理“快准稳”
运小沓AI单证平台的大模型识别能力,已在多家供应链企业落地见效,用实实在在的数据证明价值。
案例1:海运和空运托书录入,提效500%+
某供应链企业每月需处理近3000票海运和空运托书,传统人工录入每票需3分钟,且易因“英文品名、包装种类”等信息出错影响订舱。接入运小沓后,员工仅需30秒完成复核,整体效率提升500%,错误率降至0.1%以下。
更关键的是,大模型能基于语义理解精准提取复杂货物信息:不仅能识别“704414cm”的尺寸数据,还能自动换算为0.04312m³的体积,无需人工计算;英文品名、净重等关键信息一键提取,直接同步至订舱系统,订舱时效缩短1-2个工作日。
案例2:报关草单处理,告别“错位与重复”
报关草单常因“表格错位、申报要素重复填写”导致人工制单、审单耗时耗力。运小沓大模型识别可自动解决两大痛点:
智能填充关键信息:自动抓取“境内货源地”等客户重点关注字段,精准填充至对应表格列,避免错位;
批量赋值申报要素:同一批货物的共用申报要素(如“生产厂家、贸易方式”)一键赋值给所有商品,无需重复录入。
该功能让报关草单的制单效率提升300%,审单时间从1小时缩短至15分钟,有效避免因草单问题导致的报关延误。从“人工录入”到“大模型智能识别”,运小沓AI单证平台正在重构供应链单证处理的逻辑。无需定制、一键识别、高效集成,不仅解决了“订舱等不起、报关错不起、定制用不起”的行业痛点,更让每家供应链企业都能低成本拥有个性化识别能力。让单证处理更智能,让业务增长更高效。
(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