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媒 > 关键词  > 扫地机器人最新资讯  > 正文

避障也能预判?视觉黑科技让扫地机器人开启“先知”模式

2025-06-13 14:14 · 稿源: 站长之家用户

扫地机器人不断被电线死亡缠绕,将猫砂盆推成移动城堡,将宠物粪便均匀作画时,我们不禁思考,面对家庭中的“地雷阵”, 2025 年的扫地机器人,是否该学会“看路”了?

传统避障的局限,从盲人摸象到雾里看花

早期扫地机器人依赖红外或碰撞传感器,避障能力几乎为零,如同“蒙眼走路”。激光导航的出现,初次赋予了扫地机器人避障能力。然而,激光导航技术本身同样存在难以克服的短板。

较大的体积、特殊的机械结构以及技术原理,造就了激光导航的多个天然缺陷:无法探测低矮区域、对透明物体识别差、缺乏语义理解能力等。

这种能扫不会躲的硬伤,在智能家居普及的今天显得尤为突兀。当用户不再满足于基本清扫,而是期待更智能、更“懂事”的家庭助手时,传统传感器的“二维思维”显然已经跟不上“三维生活”的复杂需求。

行业亟需能让机器人真正“看见”并“理解”环境的方案。而视觉传感器凭借其丰富的环境信息获取能力、强大的物体识别潜力及相对较低的成本,自然而然走进了厂商们的视野。

视觉赋能,从“看到”到“看懂”

就像人类借助双眼实现立体视觉,通过加入双目视觉传感器,机器人同样能够实现感知升维。

一方面,视觉传感器可以获取丰富且直观的信息。研究表明,视觉信息占了人类获取信息的80%以上。因此,通过视觉传感器可以获取的信息要远远超过通过激光雷达获得的信息。同时,结合深度学习,视觉技术能够实时识别各种常见物体,包括激光雷达无法识别的透明物体等。

另一方面,视觉技术能够实时识别动态物体。同时,结合AI算法,扫地机器人能够预判物体的移动轨迹,从而实现主动规避。

这种能力跃迁带来的场景革新无疑有着颠覆性。想象一下,家中的扫地机器人正在工作,突然发现前方有个滚动的小球,它不仅能迅速停下,还能提前规划路线绕开,这与传统被动避障有着质的提升。

然而视觉技术潜力虽大,但技术门槛同样也高。相较于盲目采用不成熟的视觉技术,在激光导航的基础上增加视觉传感器,既能提升避障效果,多传感器融合也是当前机器人、自动驾驶等领域的趋势。一时间,激光雷达+视觉传感器的机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迅速替代了原有的高端机型。

不过,融合导航方案并非没有缺点。随着传感器不断做加法,不仅对局促的机器人空间带来挑战,同样系统复杂度也明显提高,由此造成更多冗杂的运算压力,而不断提升平台算力,只会导致成本进一步提升。同时,与自动驾驶、商用机器人所需要的安全冗余不同,扫地机器人的硬件性能要求相对较低,这意味着融合方案并不完全适用于消费级的扫地机器人。

纯视觉破局,算法与硬件碰撞出的极简革新

在行业沉迷传感器堆叠时,INDEMIND另辟蹊径打造出All in One纯视觉方案「家用机器人AI Kit」——仅用两颗摄像头和一枚轻量级芯片,实现了传统激光+视觉融合方案的全部功能。

在硬件革新上,INDEMIND自研双目视觉模组,体积更小,且对安装位置无限制,美好适配更薄的机型,提升覆盖能力。同时,集成环境补光,在黑暗环境中也能实现无差别作业。

在算法突破上,INDEMIND实现VSLAM和深度学习模型轻量化,结合硬件加速技术,有效降低平台的计算压力,能够在几美金的计算平台实现稳定运行建图、导航、避障等任务逻辑。同时,自研路径规划算法、三维语义地图、智能决策引擎等核心技术,在技术表现上不仅能够媲美激光雷达的精度,在功能和体验上甚至超过激光雷达融合方案。

在避障方面,通过将三维语义建图技术、AI识别技术、智能决策技术相结合,机器人的避障能力得到了质的提升。

基于三维语义地图,机器人不仅具备获取真实环境结构的能力,还能够将物体属性(电线、宠物粪便、地毯材质)和场景属性(厨房油污区、卧室静音区)与三维地图实现空间关系匹配。这意味着机器人突破二维感知局限,实现立体避障。

同时,语义理解的实现将能显著提升避障的精细度。包括区分障碍物属性避障、场景化避障决策等。区分障碍物属性:识别电线、宠物粪便、地毯材质等,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如避开电线、绕开宠物粪便);场景化避障决策:在厨房油污区加强避障灵敏度,在卧室静音区降低碰撞力度。

此外,基于视觉技术的优势,机器人还能够动态适应环境,并实现主动避障。包括动态物体追踪、预判式避障策略、多模态交互避障。

• 动态物体追踪:实时更新移动障碍物位置,避免“刻舟求剑”式导航失误;

• 预判式避障策略:结合物体3D信息,模拟人类规避动作(如绕行、减速);

• 多模态交互避障:通过语音指令(如“避开地毯”)动态调整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INDEMIND纯视觉方案还拥有脏污识别能力,支持根据脏污类型和程度自主决策清洁策略,让扫地机器人实现"按需清洁",革新传统的清洁方式。而与市面上的脏污识别方案不同,INDEMIND脏污识别技术,能够稳定识别多种常见脏污,脏污检出率达99%以上,是业内少有的成熟化技术。

从单纯的清扫工具到具备 “思考” 能力的智能家居,视觉黑科技正在重新定义扫地机器人的使用体验。

推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均为站长传媒平台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对本页面内容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相关信息仅供参考。站长之家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页面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可及时向站长之家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点击查看反馈联系地址)。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依规核实信息,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
  • INDEMIND:停止堆功能,扫地机器人需要回归第一性原理

    文章批评当前扫地机器人行业过度追求"花哨"功能而忽视核心清洁能力的问题。厂商为差异化竞争不断叠加视频通话、机械手等创新功能,却导致产品复杂化、故障率上升,用户体验未获实质提升。指出行业应回归本质,聚焦感知、规划、决策三大核心能力升级,解决避障不佳、覆盖率低等基础痛点。介绍INDEMIND公司通过立体视觉技术构建三维语义地图,实现厘米级障碍

  • 空调行业跟风较上劲 !海尔风随人动、避人吹,格力也推出空调机器人

    2025年上半年空调市场持续火热,线上销售额同比激增50%,线下增长16%。美的、格力、海尔三大品牌占据约70%市场份额,并在"送风体验"创新领域展开激烈竞争。海尔推出"聪明风系列"应用AI人感防直吹技术,实现"风随人动";美的升级无风感技术,内置毫米波雷达2.0系统;格力则推出"空调机器人控制"专利技术,通过多模态模型动态调节送风。三大巨头通过技术创新保持市场优势,上半年份额出现细微波动(海尔+0.7%、美的+0.1%、格力-1.4%),显示行业竞争持续升级。

  • 追觅扫地机火遍全球,多个国家市占率断层第一

    全球知名调研机构沙利文最新报告显示,追觅扫地机器人在全球18个国家市占率第一,2025年1-5月全球销售额同比增长178%,成功占领欧美、东南亚等核心市场。其中在瑞典市占率高达62%,丹麦、波兰超50%,挪威、瑞士、芬兰均超45%。北美市场增长迅猛,3月促销期全渠道收入同比暴增362%,L40 Ultra登顶美亚扫地机榜单TOP1。2024年全球清洁电器市场规模达152亿美元,同比增长4.2%。追觅自2018年全球化布局以来,产品已覆盖100多国,入驻6000多家线下门店,全球会员超1100万,服务家庭超3000万。随着海外需求释放和科技生态完善,追觅有望持续领跑全球市场。

  • 普渡机器人发布AI扫吸推机器人PUDU MT1 Vac,重新定义智能吸尘新标准

    普渡科技7月15日发布AI扫吸推机器人PUDU MT1Vac,专为大面积吸尘场景设计。产品采用双独立风道系统,吸尘效率提升200%,配备20L超大容量尘污分离系统,单次作业可覆盖1000㎡酒店地毯清洁需求。机器人具备55cm超宽吸尘宽度,集成HEPA级过滤系统,能识别不同地面材质自动调节吸力。搭载激光SLAM+视觉VSLAM融合定位系统,适应酒店、商超等复杂场景。该产品填补了大容量高效吸尘机器人市场空白,推动行业智能化升级。

  • 智慧养老再升级!海尔养老机器人矩阵亮相老博会

    文章主要探讨了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传统养老服务模式面临人力依赖重、效率低等挑战,科技赋能成为破局关键。海尔在2025年青岛国际康养产业博览会上展示了一系列AI产品,包括衣物洗护机器人、助行机器人等,系统化呈现了科技赋能居家养老的可行路径。其中,海尔智能衣物洗护机器人能实现从洗衣到收纳的全流程自动化,减轻老年人负担;AI运动外骨骼机器人W1则通过柔性算法等技术,帮助老年人稳健行走。文章强调,智慧养老不仅要解决显性问题,更要关注不易察觉的生活痛点,海尔以"无人家务"为方向,加速布局家庭服务机器人场景应用,推动养老从"被动辅助"向"主动赋能"转型,为构建更高效、人性化的智慧适老新方案提供科技支撑。

  • 李想:理想汽车是自己最后一次创业 目标是成为机器人企业

    在参加央视《对话》节目录制后,理想汽车CEO李想在网络社交平台谈到,未来我们就盯着一件事:AI硬件终端做出像iPhone那样颠覆性的产品。” 李想坦言,理想汽车是自己的最后一次创业,我们最终一定不是个标准的汽车企业,如果按照我的定义,我们会是个空间机器人企业。” 他表示,创业不是紧绷着硬熬,而是越做越知道怎么抓重点。

  • 从“形态自由”到场景适配智元灵犀X2-N重塑机器人移动边界

    上海智元公司7月7日发布灵犀X2-N人形机器人,创新采用轮足双形态自由切换技术,突破传统机器人移动方式局限。该机器人能在1秒内完成形态转换:足式状态下可稳定负重12公斤上下台阶;轮式模式下能高效穿越复杂地形。六自由度机械腿结构配合平滑步态控制,确保切换快速稳定。产品线覆盖办公、展览等多场景需求,价格从十几万至三四十万元不等。这一突破性设计推动人形机器人从"能移动"向"会适应"跨越,为行业发展提供新技术范式。

  • 中科新松推人形机器人双机,自主移动+柔顺控制赋能智造升级

    2025年机器人赛道持续升温,中科新松推出两款人形机器人"睿可MR73A"和"睿可MR73B"。MR73A侧重交互与灵巧操作,具备27个自由度的双臂系统,支持语音交互和AI视觉技术;MR73B聚焦高效物流搬运,具备智能升降和自主导航能力。两款产品突破传统工业机器人局限,强调移动性、环境感知与人机协作,瞄准工业4.0柔性制造和商业服务场景。中科新松通过核心技术平台实�

  • 智元发布新款人形机器人产品灵犀X2-N

    智元机器人发布灵犀X2-N机器人,实现科幻电影中的"变形"功能。该机器人可在轮式与足式间无缝切换:足式模式下稳健行走,能应对复杂地形并负重12斤;轮式模式下快速移动,轻松通过狭窄空间。这种"无痕变形"技术不仅是技术突破,更为机器人应用场景开辟新可能,堪称机器人界的"变形大师"。

  • 高交会机器人“八大金刚”展区与“六大代表”展区再掀江湖风云:在“怒放的生命”里狂飙

    2025年2月16日,深圳南山区举办"怒放的生命——企业风采嘉年华"活动,展示8家科技企业机器人创新成果。活动凸显深圳作为中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主力军的地位,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产学研合作等推动技术突破与产业转化。高交会特设机器人展区,汇聚行业顶尖企业。深圳计划投入45亿元发展AI与机器人产业,目标2027年实现千亿产值。活动展现了从技术突破到商业落地的完整产业链,为全球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