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媒 > 关键词  > 感统失调最新资讯  > 正文

金博智慧:你了解感统失调吗?为什么会影响注意力?

2025-02-22 17:34 · 稿源: 站长之家用户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可能会遇到一些令人困惑的行为表现,如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情绪不稳定等,这些看似孤立的问题,可能与感觉统合失调(简称感统失调)有关。感统失调不仅影响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还可能对其心理发展和社交能力产生长远的不利影响。本文将详细介绍感统失调的概念、类型、成因以及它与注意力之间的密切关系,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干预方法,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

如果您的孩子也有感统失调等问题,并且因此影响力了注意力,可以微信搜索关注“金博智慧”咨询训练改善。

感统失调的概念与类型

(一)感统失调的概念

感觉统合是指大脑将人体器官各部分感觉信息输入组合起来,经大脑统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外的知觉做出反应。感觉统合失调,即感统失调,是指外部的感觉刺激信号无法在大脑神经系统中有效组合,导致机体不能和谐运作,存在认知能力与适应发展的障碍等问题。简而言之,感统失调就是大脑和身体各部分之间协调功能出现了问题,使得孩子在接收、处理及整合来自身体各感官信息时遇到困难。

(二)感统失调的类型

感统失调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触觉系统失调:孩子可能不喜欢或抗拒别人的触碰,害怕理发、刷牙等日常活动,甚至对正常的非恶意性接触也会感到不适。他们可能会固执地抱着某些物体,如毛巾、被子等,以获得安全感。触觉失调不仅影响孩子的日常社交和互动,还可能导致其情绪不稳定,易怒或孤僻。

前庭系统失调:前庭失调的孩子可能喜欢旋转性行为,如转转椅、来回转圈跑,且不易感到头晕。然而,他们的平衡能力通常欠佳,容易跌倒或撞倒障碍物。前庭失调会影响孩子的空间感知和协调能力,导致其在运动、学习等方面出现困难。

视觉系统失调:视觉失调的孩子在阅读时可能容易出现跳行、串字等现象,对文字或图形的识别能力较差。他们可能喜欢看手发呆、将物品排队或斜眼看东西。视觉失调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能力和阅读效率,给其学业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听觉系统失调:听觉失调的孩子可能经常忘记别人说过的话或老师布置的作业,对声音的反应迟钝或容易分心。他们可能对尖锐或拉高的声音不敏感,甚至喜欢无端尖叫或自言自语。听觉失调会干扰孩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影响其学习和社交能力。

本体感觉失调:本体感觉失调的孩子可能表现为全身较软,躺下时头、颈、脑很难提起,坐着时也会东倒西歪。他们可能无法控制力度与速度,时常大力损坏或者无力提起物品,走跑时无法按要求停下。

感统失调对注意力的影响

(一)注意力的定义与重要性

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是学习和认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良好的注意力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接收和处理信息,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促进其认知发展和学业成就。相反,注意力不集中则会导致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诸多困难,如学习效率低下、容易出错、难以完成任务等。

(二)感统失调影响注意力的机制

感觉信息处理障碍:感统失调的孩子在接收和处理感觉信息时存在困难,大脑无法有效地整合来自不同感官的刺激,导致感觉信息的传递和处理出现延迟或混乱。这种信息处理障碍会干扰孩子的注意力分配和集中,使他们难以将注意力稳定地集中在特定的学习任务上。例如,前庭失调的孩子可能因为平衡能力差而在课堂上不断调整坐姿,从而分散了对教学内容的注意力。

神经生理基础异常:感统失调与大脑的神经生理基础密切相关,如神经递质失衡、脑部结构和功能异常等。这些异常会影响大脑的兴奋性和抑制性平衡,导致孩子难以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分心。例如,研究发现,感统失调儿童的脑电活动存在异常,表现为注意力相关的脑电成分波幅减小、潜伏期延长等,这表明其大脑在处理注意力任务时的神经活动效率较低。

情绪与行为问题:感统失调往往伴随着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以及多动、冲动、攻击性等行为问题。这些情绪和行为问题会进一步影响孩子的注意力,使他们难以保持平静和专注的学习状态。例如,触觉失调的孩子可能因为对触觉刺激的敏感或迟钝而产生焦虑或抑郁情绪,这些负面情绪会干扰其注意力的集中和维持。

感统失调的成因

(一)生物因素

遗传因素:感统失调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感统失调或其他神经发育障碍的病史,孩子患感统失调的风险会相对较高。

脑部结构和功能异常:某些脑部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如大脑皮层的发育不完全、神经元连接异常等,可能导致感统失调的发生。

神经递质失衡:神经递质在大脑的信息传递和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失衡可能影响大脑的兴奋性和抑制性平衡,从而导致感统失调。

(二)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父母过度保护、过度干涉或忽视,可能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适当的感官刺激和锻炼。例如,父母不让孩子玩土、玩沙,限制其户外活动时间,会使孩子缺乏触觉和本体觉的刺激,影响感统发展。

教育方式:教育方式不当,如过度强调学业成绩、忽视孩子的兴趣和需求,可能导致孩子产生学习压力和焦虑情绪,进而影响其感统发展。例如,父母对孩子要求过高、管教过严,会使孩子产生挫折感和压力,影响其注意力和情绪稳定性。

生活习惯:不良的生活习惯,如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缺乏运动、睡眠不足等,也可能导致感统失调。例如,孩子长时间看电视、玩手机,会使视觉和听觉系统过度疲劳,影响其感统发展。

感统失调的干预与改善

(一)感统训练

感统训练是通过专业的训练设备和方法,为孩子提供丰富多样的感官刺激,帮助其改善大脑处理感官信息的能力,促进感统功能的发展。感统训练包括前庭觉、触觉、本体觉、视觉、听觉等方面的训练,如荡秋千、滑滑梯、拍球、跳绳、拼图、听故事等。通过感统训练,孩子可以在愉快的活动中提高注意力、协调能力和情绪稳定性。

(二)家庭干预

家庭干预是感统失调的重要辅助手段,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帮助孩子改善感统功能:

提供丰富的感官刺激:让孩子多接触自然环境,如玩土、玩沙、游泳等,增加触觉和本体觉的刺激。同时,鼓励孩子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如跑步、跳绳、打球等,提高其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合理安排学习和娱乐时间,帮助孩子建立规律的生活习惯。

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心理需求: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其内心感受,给予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孩子缓解压力和焦虑情绪。

案例分析

(一)案例一:木木的故事

木木是一个4岁的小女孩,家长发现她在上课时注意力很难集中,完成排队等一些指令时执行能力差,参加集体性游戏时纪律性也很差。经过专业评估,木木被确诊为感统失调。通过一段时间的感统训练,包括前庭平衡、听觉、本体觉等方面的训练,木木在注意力、协调能力和情绪稳定性方面都有了显著改善。

(二)案例二:倩倩的故事

倩倩是一个7岁的女孩,家长发现她在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脾气不好,身体不协调。经过检查,倩倩被诊断为感统失调。通过感统训练和家庭干预,倩倩的注意力和学习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情绪也变得更加稳定。

总结

感统失调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对孩子的注意力、学习能力、情绪稳定性和社交能力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通过了解感统失调的概念、类型、成因以及与注意力的关系,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可以更好地识别和应对这一问题。通过感统训练、家庭干预和专干预疗等方法,可以有效改善孩子的感统功能,提高其注意力和学习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推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均为站长传媒平台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对本页面内容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相关信息仅供参考。站长之家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页面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可及时向站长之家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点击查看反馈联系地址)。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依规核实信息,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