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媒 > 关键词  > 二次元周边最新资讯  > 正文

Soul发布《2024 Z世代新兴趣报告》:Z世代平均因兴趣爱好认识5.8个新朋友

2024-09-26 15:32 · 稿源: 站长之家用户

捏捏、谷子(“Goods”商品的谐音,泛指二次元周边)、吧唧(泛指徽章类周边)、痛包、拆卡、包搭子、徒步...... 2024 年,这些新名词是否频繁出现在你的视野中?

根据兴趣社交平台Soul App数据显示,今年6~ 8 月,关于谷子、吧唧等话题的分享量环比增长576%,阅读量环比增长 1270%;而捏捏、慢回弹等话题的内容分享量环比增长120% , 阅读量环比增长531%。

无论是全红婵在巴黎奥运会双人 10 米台的赛后采访中展示的痛包,还是热到发烫、被众多二次元爱好者追捧的线下谷子店的限量周边,如今,这些兴趣爱好正成为年轻人之间新的社交货币,也是年轻人在找寻生活锚点时重构“附近”的最小单位。

以兴趣展现个性化的自我,相遇志同道合的伙伴,碰撞创造的火花,年轻人中新的兴趣风向也正掀起新的消费、娱乐的热潮。现阶段,年轻人中流行怎样的新潮流文化?他们又因何而买单?新的兴趣爱好创造了哪些价值?近期,Just So Soul研究院基于Soul App展开兴趣调研,共有 3481 位年轻人参与,其中超过八成为Z世代。

根据此次调研发布的《2024 Z世代新兴趣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年轻人正在重新定义兴趣,“新兴趣”指向了更多时间、金钱的投入以及更深的情感映射;年轻人愿意为爱消费,平均每月在自己的兴趣上花费 1645 元。新兴趣产生新链接,Z世代平均因爱好认识5. 8 个新朋友;新兴趣也诞生新价值,超一成Z世代已在爱好中赚到钱。

「新兴趣」——

超 7 成Z世代人均三个以上爱好,

9 成年轻人重新定义「兴趣」

当快节奏的工作不断挤压生活的空间,身处其中的年轻人正通过兴趣爱好重拾对生活的热情,也在重寻“日常感”中明确生活的确定性。

报告显示,年轻人中仅10%选择“没有兴趣爱好”,其中,超 7 成Z世代人均三个以上爱好。读书、绘画、制作捏捏、骑行、露营、逛博物馆......因为兴趣爱好产生的快乐,让人在超脱日常中获得片刻喘息,同时也构成了多元日常的本身。

以代际来看,年龄不同,热爱也有差异。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因门槛低、普及程度高,在各年龄层中,娱乐休闲(听音乐、追剧、看电影、逛博物馆等)和体育运动(如健身、户外徒步、露营、钓鱼等)都是被选择最多的两个兴趣爱好——或许是因为年龄增长后,更需要健康平衡工作和生活, 90 后明显更注重体育运动。除了娱乐休闲和体育运动, 00 后展现出了对泛二次元(游戏、动漫等)的热爱,而 95 后则更偏好养宠(猫猫狗狗、异宠等)。

有趣的是,从年轻人的选择来看,食玩,咕卡、手账、捏捏等DIY手工、三坑(JK、汉服、Lolita)这些曾经“小众”的兴趣爱好也进入了热门选项前八位。

和曾经流行的兴趣爱好相比,当下,年轻人已经明显感受了变化在产生——兴趣被重新定义,“新兴趣”已出现。

调研结果显示,仅2.3%的Z世代认为,和年长一辈相比,这代年轻人的兴趣爱好没有任何改变,而超九成的年轻人则认为有变化,其中,70.6%认为“有很大变化”。

而这些改变具体体现在,对兴趣爱好的投入更深入,包括投入更多的时间、金钱、情感(49.2%),兴趣爱好更容易受到网络媒体的影响(48.1%),兴趣爱好对生活和幸福感的重要性越来越高(44.1%),更多元、细分、具体(41%),对兴趣爱好的参与度更高(34.9%),大家的创造力更强(32%)等。

近年来,捏捏、咕卡、痛包等在年轻人中快速流行, 2024 年 6 月~ 8 月,兴趣社交平台Soul App上的数据增长也体现了这一趋势,例如,痛包等话题内容的分享量环比增长223% ,阅读量环比增长791%;徒步、露营等话题内容分享量环比增长169% ,阅读量环比增长275%。

在这背后正是“新兴趣”的崛起,即兴趣与人们日常生活的链接更加紧密,意味着更多的时间、金钱投入和更深的情感映射。数据显示,34.12%的年轻人每周在兴趣爱好上投入5~ 10 个小时,甚至19.42%的年轻人每周投入时长超过 20 个小时。

「新链接」——

Z世代平均因爱好认识5. 8 个新朋友,

年轻人平均每月“为爱”消费 1645 元

入坑,有时仅仅需要一个契机。在社交平台上看到网友分享(54.69%),朋友、同事安利(46.14%),线下偶然接触到(39.39%),这是发现兴趣爱好、“缘分开始”的三种最主要的方式。

而入坑后,谁又能克制住向他人分享自己的热爱?毕竟,兴趣是人与世界、与他人链接的最 好方式。因兴趣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与同好们共同形成自在舒适的同温层,也是在投入兴趣爱好过程中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报告显示,在年轻人中,仅9.5%“不找同好,自己一个人玩”,而更多年轻人都在积极寻找同好,其中,从身边朋友、已经认识的人中挖掘(49.8%),Soul App等兴趣社交平台(47%),相关话题、社区、群聊(35.7%)是发展同好、分享交流的主要渠道和方式。

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个体逐渐“原子化”,传统的地缘、亲缘关系网络式微,而围绕兴趣爱好建立的趣缘社交成为重要的社交组成部分。

此次调研显示,Z世代平均因爱好认识5. 8 个新朋友,39.2%的年轻人因兴趣爱好结识 3 个以内的新朋友,27.4%结识4~ 6 个新伙伴,10.7%则认识了7~ 10 个新朋友,甚至有22.7%的认识了 10 个以上新朋友。

这些因兴趣诞生的友情,有的成为了同好搭子,有些则转化为了至交好友。在回答关于“和因兴趣爱好而结识的同好,通常会维持多久的友谊 ”时,42.4%的年轻人表示“很持久,除了兴趣爱好之外,也会不时联系”,40.37%的年轻人则主要在“有兴趣爱好相关话题的时候才会联系”,18.23%则“参加完活动或者交流过一两次后就不会再联系”。

兴趣诞生友谊,同时,兴趣也延展出巨大的消费前景,为爱买单、为情绪价值买单,已经成为现阶段年轻人消费的一大特征。

根据报告数据,仅10.6%的年轻人表示“爱好基本不花钱”,更多年轻人都有定期为兴趣爱好消费的行为,其中,26.2%每月为兴趣爱好而消费“ 500 元以内”,月消费在500~ 1000 元、1001~ 2000 元、2000~ 3000 元、3000~ 5000 元的比例分别为24.4%、12.8%、9.4%和6.4%,此外,还有10.2%的年轻人每月“氪金” 5000 元以上。

总体来看,此次参与调研的年轻人平均每月“为爱”消费 1645 元。而对比年轻人的税后月收入,这已经算是不小的一笔支出。特别是对刚刚步入职场、拥有独立经济能力的 00 后来说,他们每月愿意花费税后月收入的四分之一为爱好买单,获得情绪反馈。

为兴趣消费有时无关商品的使用价值逻辑,而重在附加的情感价值,此时原本的消费决策有了不一样的影响因素。超六成的年轻人表示在为兴趣而消费时,并不太具备“价格敏感”,其中,34.05%表示价格敏感度“一般”,10.13%选择“价格不敏感”,还有8.33%的年轻人“完全不在乎价格,为爱买单”。

「新价值」——

超一成Z世代已通过爱好赚到钱

过半年轻人愿意将兴趣爱好发展为职业

人类学家项飙曾经提出当下年轻人普遍面对的“意义贫困”议题,即伴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社会流动性加大、价值多元冲击等因素影响下,个体在主导意义系统中工具性意义与价值性意义的连接发生断裂,导致个体在生活、工作等方面感到缺乏目标和价值感。

丧失生活感和幸福感的感知力,也造成了很多年轻人普遍感到“精神内耗”,陷入焦虑的漩涡。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年轻人希望以兴趣构建全新的生活哲学和价值体系,重新掌握生活的“舵”。

在“兴趣爱好给生活带来了哪些价值”的问题上,情绪价值、精神或情感健康(57.6%),充实业余生活(47.3%),表达自我、提升自我认同感、满足感(41.4%),提升自我技能、个人成长和学习(39%),社交联系、扩大社交圈(36.9%)是年轻人普遍感受到的价值点。

有趣的是,有15.2%的年轻人表示兴趣爱好已经为其带来了收入。其中,因兴趣爱好获得经济收益 1000 元以下、1000~ 3000 元、3000~ 5000 元、5000~ 1 万元和 1 万元以上的比例分别为31.2%、17.9%、16.5%、12.9%和21.5%。

而以兴趣创造收入的方式包括了从事相关行业、创业(57.59%),产出相关的周边、手工艺品,如捏捏、串珠、棉花娃娃、同人谷子等(50%),二手转卖周边、道具(44.3%)等不同的方式。

从调研结果来看,如今将兴趣发展为职业、事业并不是一件小众的事情,过半年轻人选择愿意发展为职业或者将其成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其中,12.1%的年轻人表示“已经是我的主要收入来源/主要职业了”,还有20.4%的年轻人表示“算副业,是较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新的兴趣也正在创造新的职业,谷店店主、捏脸师、Coser、捏捏手工制作者等是年轻人调研中比较多提及因兴趣爱好而尝试的新职业。例如,在社交平台Soul上诞生的捏脸师,便是热爱头像创作的年轻人通过分享、售卖自身作品,在平台系统支持下赚取收益,据媒体报道,有捏脸师曾月收入近 5 万元。

以兴趣创造价值(包括情绪价值和经济价值),都是年轻人创造美好生活的努力。而无论兴趣爱好如何变化,潮流文化如何迭代,在以兴趣拥抱世界的过程中,年轻人正摆脱“悬浮”,以热爱重建属于自己的“附近”。

推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均为站长传媒平台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对本页面内容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相关信息仅供参考。站长之家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页面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可及时向站长之家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点击查看反馈联系地址)。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依规核实信息,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
  • 1.5万台大定背后,尊界S800凭“人传人”晋身高端社交货币

    高端消费市场正从功能消费转向身份与情感消费。尊界S800凭借卓越产品力与精准情绪价值输出,四个月内订单突破1.5万台,展现超越传统豪华品牌的市场吸引力。其“人传人”口碑效应源于超预期的用户体验,如澳门十三酒店主席吕强光一次性订购13台作迎宾车,广东企业主提车后带动三位商界伙伴跟进。用户通过熟人信任推荐形成社交认同,科技配置如零重力座椅、星空顶等强化情感共鸣与身份象征。产品硬实力支撑口碑传播,重新定义新豪华标准,为中国品牌高端化提供实践样本。

  • “喜灰”回忆杀,宝可梦非遗首秀,快手二次元暑期打造多元IP体验

    快手二次元在盛夏推出多元活动,以《喜羊羊与灰太狼》二十周年为契机打造《喜20破次元团综》,结合真人演绎与经典IP唤醒用户童年记忆,累计观看超1.3亿次。同时推出AI互动玩法“一秒掉进羊村”,用户可生成专属内容,增强沉浸体验。此外,《IP中国行》融合二次元IP与非遗文化,联动四大城市推广地域文化,吸引年轻人关注。平台集结柯南、初音未来等头部IP,通过线上内容、线下快闪活动(如成都夏日IP集会)深化用户连接。数据显示,快手二次元日活用户超2亿,Z世代占比超85%,平台以丰富IP矩阵和社区互动构建完整内容生态,推动二次元成为连接情感、传承文化的重要力量。

  • 谁在真实回应年轻人的 AI 社交需求

    当AI 化身职场军师、创作助手、学习搭子,展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人类角色外包」特质。于是,更多人开始期待,AI伴侣。 这符合商业历史规律,不管互联网处于哪一阶段,社交都是最为关键的基础产品。这更是人类天性使然,彼此连接,对抗孤独的心理与生俱来。AI应用落地大潮中,社交自然也是最为关注的变革方向。 AI 社交原生应用大多是大模型公司探索的产物,工具

  • 年轻人“整顿”月饼

    中秋的脚步一近,测评博主们的“月饼吐槽大会”准时开演。 往年提起月饼,年轻人满是槽点:动辄标价几百上千的天价礼盒,咬一口甜到齁的高糖炸弹,还有鱼翅、螺蛳粉等创新黑暗馅料,再加上担心暗藏“科技与狠活”,不少人直呼“不敢吃”。 可少了这口圆乎乎的点心,总觉得中秋节缺点什么。两难之下,年轻人索性开启“月饼邪修”模式,买套模具回家,汉堡压一压

  • 微算法科技(NASDAQ: MLGO)融合二次矩阵变换模型,研发基于区块链的可溯源IP版权保护算法

    微算科技(NASDAQ: MLGO)研发基于区块链的可溯源IP版权保护算法,解决现有技术效率低、可追溯性差等痛点。该方案融合二次矩阵变换、分布式随机嵌入与位置映射函数,实现版权从产生到交易流转的全链路精准追踪与安全保护。凭借区块链的不可篡改特性,算法有效抵御重放攻击,确保版权信息稳定可靠,有望拓展至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领域,推动全球版权保护生态健全高效。

  • Soul AI伴侣:以“活人感”构建多元社交新生态,不定义任何关系

    Soul社交平台推出AI伴侣功能,主打“情绪价值”与“活人感”体验。该功能通过自研大模型实现拟人化互动,能主动延伸话题、感知环境变化,并支持全双工语音对话。数据显示,超六成用户拥有虚拟伴侣,其中39.9%通过AI获得情感支持。平台坚持健康社交生态,对AI内容进行显著标识,未来将持续优化拟人化交互能力。

  • 年轻人“整顿”月饼 推动平价健康新风尚

    临近中秋,月饼市场迎来传统销售旺季,而今年年轻人成为改变市场格局的重要力量,他们以独特的消费选择推动月饼市场发生深刻变革,“年轻人‘整顿’月饼”的话题一度冲上热搜。 长久以来,月饼市场存在诸多被消费者诟病的问题。价格方面,动辄数百元的天价礼盒屡见不鲜,里面仅有几块迷你月饼,包装盒却大而奢华,过度包装现象严重,节日似乎演变成了商家提升

  • 新式豪华!年轻人结婚爱上新能源婚车 比劳斯莱斯贵也要订

    十一黄金周年轻人扎堆结婚,而朋友圈里却被各种新能源豪华婚车”刷屏。 年轻人不再执着于宝马、奔驰甚至劳斯莱斯等传统婚车,转而选择尊界、问界等国产新能源品牌。 据媒体报道,进入9月,在浙江

  • 今年中秋流行“爆改月饼”:年轻人用行动打破刻板印象

    2025年中秋前夕,年轻人掀起“再造月饼”热潮,通过创意与幽默重新定义传统节令食品。从DIY压模玩法到咸口鲜肉、冰淇凌等跨界新口味,月饼从单一走向多元。这场“爆改月饼”运动以轻松方式延续中秋文化内核,既融入地方特色食材,也实现甜品与糕点的跨界融合。看似“胡闹”的举动,实则是年轻人以独特方式参与节日仪式感构建,背后是对“团圆”寓意的深层守望。无论选择传统莲蓉双黄还是创意新品,本质上都是对中秋情感的延续。这场变革让月饼从“节日限定”转向“日常美好”,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活力。

  • 年轻人为啥拥抱“冻门”:快节奏生活新方案

    “冻门”饮食方式在都市青年中兴起,通过周末集中备餐、冷冻保存,工作日简单加热即可快速用餐。这种模式既解决了快节奏生活下的用餐难题,又带来掌控感与心理满足。数据显示,一线城市63%的独居青年厨房不足3平米,长通勤时间进一步压缩烹饪空间。相比外卖,自制预制冷冻餐在食材新鲜度和营养搭配上更具优势,但需注意冷冻不超过7天。营养师建议新手从低风险菜品入手,逐步掌握冷冻规律,让“冻门”成为兼顾效率与品质的生活方式。

今日大家都在搜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