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9月19日,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一位计算机科学教授斯科特·法尔曼在他的电脑中,第一次输入了这样一串ASCII字符:“:-)”。人类历史上第一张电脑笑脸就此诞生。今天,当法尔曼教授打开电脑收发邮件时,他会发现:25年前他所发明的这种表情符号,已经在网络上无处不在,甚至延伸到了手机短信甚至手写便条中……
可是,令法尔曼感到无奈的是,如今的网络表情,却正成为许多网络公司新的商业开发渠道———越来越多网络表情,将需要使用者为此付费。
数字考古,发现最初的网络笑脸
根据记载,人类历史上最原始的表情符号图形是由艺术家哈维·波尔(HarveyBall)在1964年创造的。但是直到因特网时代,这种独特的图形才发挥了无限的功能,成为全球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今在Email、聊天室、即时通讯软件中,都已经充斥着这些简单而有趣的符号。今天,如果你不知道“:)”和“:(”的涵义的话,那只能说明,你不是一个真正的网民。
那么到底是谁,让这些符号成为了Internet上真实的语言形式?2002年,一位微软的研究者花费了半年的时间,研究了无数的历史资料,终于断定:1982年,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一个BBS讨论中,第一次出现了互联网上的表情符号。
这位调查者的“数字考古”工作得到了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支持,重新恢复了1981年到1983年的9轨备份磁带———在与几位志愿者共同研读了这上千篇发言之后,他们断定:在1982年9月19日发出的一封帖子中,一位名为斯科特·法尔曼的教授在文字中第一次使用了“:-)”这个符号,当时,这位计算机科学家提议,使用它来区分说话时的情绪。
于是,二十五年前的这一天,可能会和RayTomlinson在1971年发出的世界上第一封Email一样,成为因特网和信息革命的重要纪念日。如今,这些网络表情符号甚至已经有了专门的英文术语:emoticons或者smiley。
25年前法尔曼发明的这些符号,最初只是作为电脑高手的简略表达方式;而今天,表情符号已演变成为几乎得到普遍接受的标点符号。
雅虎、微软和美国线上(AOL)都将情绪符号放进它们的即时传讯系统中;众多的电信公司、宝石商和线上零售商也纷纷申请以法尔曼发明的微笑脸孔作为产品商标或宣传标语。
雅虎公司最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认为在工作中使用表情符号过于随便乃至不可接受的时代已经过去。接受调查的4万名“雅虎通”使用者:其中55%表示每天都在使用表情符号,还有近40%的人说,他们是在过去5年间首次知道表情符号的。
甚至有这样的故事发生:《短信的乐趣》作者克里斯蒂娜·格里什说,她已习惯了在工作中接触“:-P”(吐舌头的表情),以致于在一次约会时,不由自主地吐了一下舌头!
有趣的是,全球通用的网络表情居然大多是“黄色人种”的表情,后来创意的各种网络表情都是以MSN的“黄脸”表情为底色的。尽管如此,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在使用网络表情时,其含义是不一样的。
亚洲人的笑脸常常用来表示“示好”———中国人和日本人对此有着同样的使用偏好。回想我们日常使用MSN的场景,经常是在打开一个朋友的对话框后,输入:),然后一个圆圆的小笑脸就出现在即时对话框里。这一点却令美国人很纳闷,他们会在MSN上问他们的亚裔同事:“你为什么没事老冲着我乐呢?”研究结果表明,欧美人在使用笑脸的网络表情时,其含义为“幽默”———他们对笑脸的使用频率显然不如我们高。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