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 | 凯文 张扬
撰写 | 东起
摘要:好未来是国内K12 教育行业标杆,并且正在通过内生和外延方式布局教育全产业链。 2010 年,好未来登陆纳斯达克,截至当前市值超过 171 亿美元,市盈率达 126 倍。通过好未来发展历程、业务模式、运营和财务表现等基本面研究,我们分析了公司的高市盈率原因,未来成长潜力和利润空间。
要点如下:
1.发展。好未来由线下小学奥数辅导班起步,通过拓展新市场、增加科目和布局在线业务实现K12 业务的快速增长;坚持核心业务内生之外,以投资并购的方式,涉足教育其它细分赛道,完成从幼小到高教的完整业务布局。
2.业务。好未来业务分为小班、个性化和在线 3 部分。小班业务是核心,个性化辅导业务被限制,在线业务,尤其是与线下培优结合的双师课堂将成为新增长点。
3.运营。 2017 财年,好未来营收10. 4 亿美元,毛利率和运营净利率分别为49.9%和12.6%。基于小班业务学习中心拓展和在线业务增长,预计未来 3 年可以保持30%-50%的营收增速,并且有12%-15%的稳定利润空间。
4.高市盈率原因。从基本面来看,行业空间、好未来在市场中的位置以及稳定的增长和盈利预期,是 3 个主要原因。
今年 5 月好未来(NYSE:TAL)市值超过百亿美元,而刚刚公布的 2018 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更是亮瞎眼,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达65.0%、117.5%。伴随国内教育培训市场持续火热,成立 14 个年头后,好未来或将迎来又一波快速成长。
好未来上一次“爆发式”增长是在上市前后。2008- 2012 财年,营收从888. 2 万美元增长到17752. 0 万美元,CAGR达111.4%;营业利润(Income from operations)从166. 7 万美元增长到2102. 5 万美元,CAGR达88.5%。
关于增长原因,通过好未来自身布局可以窥见一斑。回顾 14 年的成长历程,好未来在业务方面主要经历了 4 项改变:1.拓展全国市场;2.增加科目;3.推出差异化产品;4.布局在线业务。
走出北京
2003 年学而思(现为好未来旗下品牌)前身奥数网上线。看到市场需求后,之前就做过家教的张邦鑫和曹允东在海淀开办了第一家课外辅导班,并在 2005 年正式成立了学而思教育。
虽然在 2005 年就已经有过千万流水,但成立前几年,学而思一直不温不火,走“小而美”路线。
2007 年,学而思开始拓展新市场,先是走出海淀,在北京其他地区开设辅导班,次年在上海、天津和武汉收购了 5 所K12 课外辅导学校; 2009 年和 2010 年,先后在广州、深圳建立分校,进一步拓展华南市场。
截止 2011 年 2 月底,学而思学习中心增长到 132 所,相应入学学生数增长到486, 389 人。
从奥数到中小学全科
成立之初,学而思提供语数外辅导,然而在 2005 年砍掉了语文和英语,开始专注于奥数(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辅导。
不难看出,这其中有几个主要原因:第一,公司初创之时,资源有限,集中在单一学科可以减少师资和教研压力。第二,相对于语文和英语,数学课程更容易做标准化教研,而且考试结果容易量化。第三,当时奥数成绩对升学的加分政策,使家长对于奥数辅导形成较强刚需。第四,与其它机构形成差异化竞争,专注单一学科,快速建立品牌。
在发展成熟,积累了用户和教研经验后,学而思开始增加辅导科目。从 2010 年开始,先后恢复了语文和英语辅导,目前分别以东学堂语文和乐加乐英语品牌在学而思培优体系下运营。另外,逐渐增加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课程。目前,公司课程已经覆盖中小学全科。
推出 1 对 1 辅导
以小班课程起步的学而思,在 2007 年推出了个性化辅导产品智康 1 对1。
2007 年正是以学大、精锐等 1 对 1 辅导机构“风生水起”之时,虽然模式是以课程顾问推动为主的销售导向,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用户需求。
智康 1 对 1 的推出,一方面顺应市场,另一方也与自身小班形成差异化。小班定位培优, 1 对 1 则可以理解为定位在补差,从而覆盖更多用户。
布局在线业务
2010 年,好未来开始布局线上业务,推出学而思网校,使教学产品触达更多用户。
网校模式已经存在很多年,而在线教育概念的火热还是在 2011 年左右,此后,各种在线教育产品大量出现。
学而思网校在推出之后也逐渐改变产品模式:上线之初使用录播课程; 2013 年开始尝试“录播+直播”模式,学生上课仍是使用录播课程,但提供答疑的直播服务; 2016 年全面转型为直播模式,教师在固定时间段直播授课,录播课程则免费提供给用户。
同时, 2014 年创立的另外一个直播辅导品牌——海边直播, 2017 年整合为学而思培优在线,与线下小班课程互补。
另外,好未来在 2015 年开始布局双师课堂。双师课堂可以极大提高教师人效,且能够解决新城市拓展教师资源不足的问题。目前双师课堂主要集中在北京,将逐步拓展到二线城市。
“内生+外延”完善布局
2013 年,学而思更名为好未来,使集团范围跳出K12 辅导圈;并通过投资并购完善在教育领域的布局。
从已公布案例可以看出,好未来投资并购标的主要是在K12 以外教育领域。
在学前教育领域,好未来投资了小伴龙和宝宝树等;在留学和高教领域,先投资后并购顺顺留学,以及唯佳教育和考满分的并购等,从而实现学前教育-K12 教育-高等教育/国际教育的布局。
在老本行K12 领域,在保持主营业务发展节奏的同时,对市场新趋势也都有反应,主要通过内生的方式,比如智康 1 对 1 和海边直播;同时也有投资,比如家教O2O的轻轻家教,互联网打法的作业盒子等。
此外,在素质教育领域投资了鲨鱼公园、爱棋道、画啦啦和少年创学院等;在语言教育领域,并购励步英语,投资朗播网,逐渐形成当前业务体系。
今年 8 月组织架构调整之后,好未来形成了 5 大事业群:幼小事业群、K12 事业群、国际及高教事业圈、互联网事业圈和教育云事业群。此外,今年黄琰出任好未来CTO,随后AI Lab成立,也表明了好未来从培训公司到科技公司,从运营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转型布局。
以线下小班为核心的三大业务
按授课方式,好未来业务可分为小班(Small Class)、个性化(Personalized Premium Services)和线上(Online Course)。
2018 财年第一季度,小班、个性化和线上三块业务占比分别为81%、13%和5%。
小班辅导业务
小班辅导业务包括学而思培优、励步英语和摩比思维馆。
学而思培优是好未来的核心,也是在行业内最具优势的业务;以小班模式为K12 学生提供线下课外辅导。
根据公立学校学期划分,学而思培优每年分为 4 个学期:春秋学期和寒暑假学期。提供的课程包括中小学语数外和中学理科;部分课程分为不同的难度等级,以适应不同地区的教学。
2010 年,学而思培优开始使用ICS(Intelligent Classroom System)系统,教师可以通过这一系统下载各种多媒体教学内容。 2016 年,IPS(Intelligent Practice System)系统开始使用,学生的预习及课后作业均在线完成,从而实现用户数据的积累。
近 3 个财年(FY2015-FY2017),提供学而思培训小班课程的学习中心(Learning Center)数量由 198 个增加到 339 个。
励步英语成立于 2008 年,已成为少儿英语头部品牌之一; 2016 年 1 月被好未来收购。
励步为2- 15 岁用户提供学科英语辅导,采用小班模式,每班最多有 14 名学生。截至 2017 财年, 53 个学习中心提供励步英语培训。
摩比思维馆于 2011 年推出,起初是为 8 岁以下儿童提供以数学为主的益智课程,从而形成学而思培优的“流量入口”。 2015 年,目标用户拓展至2- 15 岁儿童,课程也增加了语文思维课程、少儿编程课程和美国早教课程等。
2017 财年,好未来有 8 个学习中心和 8 个服务中心提供摩比思维馆课程。
从学习中心数量可以看出,学而思培优一直是核心业务; 2016 年并购的励步英语渐入佳境;而摩比思维馆并没有着重发展,一方面是因为产品对于目标用户并非刚需,尤其是在非一线城市;另一方面是因为没有与学而思培优业务很好的衔接,作为“流量入口”的价值不及预期。
近 3 年,小班业务营收增速稳定,由3. 5 亿美元增长到8. 8 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小班业务在 5 个核心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南京)之外的营收占比逐渐提升。在一线城市市场基本饱和、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也可以看出好未来在加快向二三线城市拓展。
个性化辅导业务
个性化辅导业务包括 2007 年推出的智康和 2016 年收购的顺顺留学。
智康以定制课程和 1 对 1 的形式为中小学学生提供课外辅导,课程覆盖中小学全科。
智康 1 对 1 的用户定位与学而思培优基本形成互补。截止 2017 财年,智康在 12 个城市有 107 个学习中心,以及 109 个服务中心。
顺顺留学成立于 2015 年, 2016 年 6 月被好未来控股,主要为国内学生提供留学申请服务。
近三个财年,个性化辅导业务营收分别为72. 5 百万美元、81. 7 百万美元和109. 2 百万美元。 2017 财年营收增速提高,主要就得益于顺顺留学的并购。
在线辅导业务
好未来通过学而思网校和学而思培优在线为学生提供线上辅导业务。
近 3 个财年,在线业务的营收分别为15. 5 百万美元、24. 7 百万美元和48. 9 百万美元。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