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本 > 关键词  > 以太资本最新资讯  > 正文

以太资本寿灵超:做漫画现在还死不了,赚钱方式如下

2016-10-28 09:35 · 稿源:站长之家用户

投资市场的风口总是在周期性不断变化中。

2016年上半年,《大圣归来》和《大鱼海棠》大热,文娱的投资关注点纷纷涌向动画;而同根同源的漫画却“门庭冷落”,原因恰是漫画的变现非常困难,可以说是所有整个数字阅读里面变现最困难的一个行业。原因在于:

漫画和小说不一样。小说自从网络文学诞生之初不久就有了付费的传统。2004年,“起点”就有了VIP机制,经过12年的发展,付费阅读习惯已经非常成熟。但是漫画最早期就是卖纸质漫画刊物,在互联网时代改造整个漫画产业的时候,还没有版权意识的基础。“漫画不要钱”的观念根深蒂固,行业发展慢,漫画家的境遇就很尴尬。

文学富豪榜排名靠前都是万级的年收入,漫画家过百万已经不得了了,这个量级差的很大。在没出名之前,中国绝大多数漫画家都是靠吃泡面和真·梦想 维持生活和职业生涯的。

毫不客气的说,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至少今年漫画的“风口已过”

但是,市场风口虽然有周期,而漫画产业整体来看依然是一个长期的机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可以期待在未来的某个时间段集中爆发,国漫已经处于“黎明之前”。

首先,外部环境已经东风渐起。

从艾瑞最近的数字阅读报告数据来看,现在整个数字阅读的用户在1.5亿左右,其中移动端已经达到PC端的7倍。

漫画是数字阅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我估算,当前漫画的用户数可以达到8000万左右。这是因为现在所有漫画平台公布的数据去重以后差不多日活800万,一般估算比是日活除以10%。根据产业信息网的数据来看,整个二次元的核心人群数基本上是1亿左右。二次元的最广泛读物就是动漫,从整个用户群来看,几年内翻倍没有问题。所以从市场的用户情况分析,可以预见到漫画市场增长空间很大。

此外,掌阅正在筹备上市,文学这一块业务逐渐收割,而漫画和小说的用户群重叠度很高。

掌阅相当于一个数字阅读渠道,付费用户群做的很好。从公布的数据来看,掌阅从14年的3000多万付费用户到15年的5000多万增长迅速。同样是2015年,掌阅开始尝试付费漫画,培育漫画付费市场,2015年很可能是付费漫画元年。总的来看,现在网文付费市场已经到了一百亿规模,但是纯付费漫画的领域不到10亿;在这种状态下,漫画付费的增长潜力是不可估量的。2014年腾讯动漫(国漫)约5000部,如今有超过2万部作品,有妖气漫画更有超过4万部连载作品。这证明整个漫画家体系是足量的,群众基础、潜在从业者广大。可以合理期待未来漫画家的收入增长,以致最终形成完整成熟的产业链。

顺着当前的发展形势可以预见,国漫的伟大航路,最多不会超过10年;得到“ONE PIECE“的最终幻想,还需要每个国漫中的创业者朝一个共同的方向努力——

二次元经济。

“国漫不能只靠动画盈利。” 应当从产业链的各环节切入,科学深入的探讨国漫变现的各种可能,形成二次元经济“的合力。

漫画产业链——

漫画的产业链分为生产端、分发渠道消费三大环节。

链条最开始的生产端,也就是漫画从业者,主要有三个类型:

首先种是个人漫画。也就是很多个人爱好者自己画,没事放在网上看,这个人群数量其实非常庞大,至少占到整个产业50%以上;

第二种是小型工作室。一般是三到五个人组成,其中主推一个人,在各大漫画平台上出自己署名的漫画,是“一个主笔+两到三个助手”的模式,约占产业的30%。

第三种占20%的,就是最近才兴起的大工作室模型,是一个工作室旗下有很多主笔,然后共用助手一起完成基本绘画(包括前期负责剧本改编的编辑、分镜头和后期上色)。

有一些个人漫画师如果想长期做职业,会逐渐依附于工作室; 但也有一些发展比较好的,会继续拓展个人的价值,有点类似网红,在自媒体接单自己做的。

渠道基本就是两种:

一种是传统报刊,现在基本上已经进入衰退期。现在常年发的周刊越来越少,绝大多数已经变成月刊或者停刊了。

另一种就是数字化电子平台。据易观的数据显示,2016年快看漫画、有妖气漫画和腾讯动漫等主流平台占据前列,用户渗透率优势明显。

最后是消费者环节:

大量消费者阅读习惯还是在互联网平台,占到比较大比重。对于渠道平台来说就两种收入模式,一是广告,二是付费。

现在付费比例很低(只有1.5%左右),除了上文提到专业做付费起家的掌阅,用户基础好的腾讯和有妖气,大多数的漫画渠道目前只能靠广告收入来赚钱,广告和付费收入的比例约为9:1。

但是,我们能够明显感知到付费的发展。预计在2018年前后, 这两种收入的比例可以变为6:4,当付费收入占到渠道总收入的40%时,才是一个比较良好健康的水平。

漫画的变现模式——

变现模式早期可以通过付费实现,不过长期来看还是要进一步拓上下游产业。

从上述的产业链条出发,可以总结出现有的几种成熟的变现模式——

首先种是“IP投资”模式

这种模式自漫画IP开始做衍生品,迪斯尼是其中的代表,所以又称“迪斯尼模式”,其最出名的衍生品无疑是迪斯尼乐园。

相对于迪士尼本身制作动画和电影产生的18亿美金收入,游乐园在2014年的收入就有40亿美金,其他衍生品也有9亿美金,也就是说抛开动漫本身,衍生的收入高达49亿美金。

目前国内最典型的是奥飞动漫。奥飞和迪斯尼的比较大差别无疑是迪斯尼的IP是自己的原创,于是后来奥飞投资“有妖气”,希望增加高人气的原创IP产出。

第二种就是“IP变现”模式

这也是有中国特色的变现模式,即先通过漫画获得一定的原创IP知名度,再通过动画放大IP的价值,后期还有可能制作大电影,并同时推出游戏。比如《十万个冷笑话》,从漫画走向大电影和游戏,这条变现道路为它带来了比较优秀可观的利润,这也是国内比较公认的变现模式,也是最普遍的一种。

(近期不错的国漫动画作品)

但是,依然有很多人不愿意做动画。因为动画成本太高,很多公司没有视频播放平台支持就承担不起,于是,就有了“多快好省”的第三条路,从漫画直接跳到真人网剧。这个模式我们也可以将其称为“打破次元壁”模式。

最近《画江湖之不良人》就在使用这个模式,从前期的二次元动漫一体化直接过渡到三次元网剧,是“ 2.5次元”的概念,目前网剧口碑形势一片大好,后期可能直接延伸到真人电影、然后是游戏。还有少数一些是漫画直接跳到游戏。

(《画江湖之不良人》)

从以上三种变现模式来看,目前国内的“IP投资”基本处于探索阶段。

万达的大型主题乐园虽然会借鉴一些中国的传统神话故事,但是还没到纯通过漫画直接到衍生品的程度。这是因为国内衍生品绝大多数是毛绒玩具,作品本身从启动之初也没有设想好衍生品这条路。相反,如果一开始就想好要做衍生品,就可以先做衍生品授权再逐渐构思前期的作品属性,这很可能是奥飞接下去的主要战略——用手里的IP搭配生产力,主动根据下游选择做什么样的动漫。

“IP变现”模式比较适合玄幻类的作品。基于现在的国内动漫技术水平而言,诸如《十万个冷笑话》这种角色夸张、故事主线完全脱离现实的作品,很难直接转化为真人作品。如果资金很充足,可以像《大鱼海棠》、《大圣归来》一样做动画大电影或者直接做游戏。成本高风险大,但是也可以带来大量变现机会。

反而是女生偏好的都市言情题材,因为情节、人物贴近现实从而和真人作品很搭,“打破次元壁”模式也是三种模式里成本较低的。

总之,三种模式并非完全独立的关系,随着资金和实力的积攒,可以生发出更多的选择组合。漫画根本上还一个是“小体量,大能量”的东西,更多的是一个泛IP的代名词,是一种从其本身产生IP或让IP效应增强的有效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广泛的结合电影、网剧、游戏、衍生品等众多形式,才能将IP的触达乘以10甚至100。而且无论哪一种模式,很多时候公司都会先通过低成本的漫画“试水”,如果漫画不成功就没有必要再往下深度投入,这就是投资IP的保守之路。

漫画变现的未来——

如今的漫画产业有两个比较大的问题。

首先是观念。很多人先入为主觉得漫画本身不挣钱,这是非常不可取的。首先应该认为漫画是值钱的。当用户群逐渐庞大且准确的时候,付费市场和变现模式才会走向成熟。其次是加强宏观布局,从切入时就将后期的变现模式都想好,使作品更有针对性、提前争取到资源支持,变现道路才能走的更通畅。

第二是心态。国漫圈一直都处于”闭门造车“的状态;但根据CBNData发布的《中国原创动漫大数据报告》显示,国内有82.2%的二次元宅们喜欢看日本动漫作品,这需要国漫人树立更加开放的心态。比如,开发上与国外动画制作机构合作。腾讯动漫与韩国团队合作了《狐妖小红娘》之后,又将与日本制作机构集英社成立制作委员会,推出《宇宙警探》。此外,国漫对内容的关注大于画法、画风、笔法等技术元素,一旦画风类似日漫,就会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现在国漫主题大量取材于小说,内容越来越好;但随着观众审美的提升,未来应该鼓励漫画家在提升自身漫画水平上多下功夫。总之“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将国漫嵌进国际动漫的轨道,才能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最后是运作过程的规模化和原创。工作室逐渐替代个人,从源头或中间切入,将生产链条上的各环节细分;只有集中了优势资源,才能使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当产业链足够完善,利润可观,才会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到漫画行业,高质量的原创作品才会不断涌现。

现在,音乐、网络小说的付费开了好头,一方面是政府在干预,另一方面企业也会积极参与数字内容正版化进程,中国人的版权意识已经越来越重了,漫画就是下一个。

实践证明漫画已经实现了从0到1,但是我期待的是从1到100。

并坚信它肯定能做到。

举报

  • 相关推荐
  • 成都汇阳投资关于资本市场改革持续推进,证券行业基本面长期向好

    证监会主席吴清在2025金融街论坛上强调,发挥投融资综合改革牵引作用,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同日发布加强中小投资者保护及优化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文件。政策聚焦提升市场包容性,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健全多层次市场体系。2025年前三季度IPO与再融资规模显著增长,市场活力增强。长期资金入市稳步推进,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吸引增量资金。券商投行业务受益,行业基本面长期向好。

  • 百惠金控与盖世汽车达成战略合作 助力对接港股资本市场

    11月5日,百惠金控与盖世汽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结合金融与产业优势,推动汽车产业链企业上市。合作聚焦港股市场,借助百惠的专业金融服务和盖世的产业资源,为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提供一站式上市解决方案,助力品牌国际化。此举旨在深化产业与资本协同,促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 1:16、160G,以太彩光的新标杆

    本文探讨了以太彩光技术作为园区网全光化的解决方案。随着数字化和AI发展,园区网面临带宽、时延和覆盖密度等挑战。传统以太网和PON方案存在架构复杂或带宽共享问题。以太彩光结合以太网协议与波分复用技术,通过单纤实现点到多点直连架构,提供专属波长和独享带宽。锐捷网络的4.0方案创新实现1:16高收敛比和单端口160G带宽,大幅简化网络结构,降低布线成本和运维复杂度,为未来业务增长奠定基础。

  • 脑花科技完成 Pre-A 轮融资,获顶尖资本与产业龙头青睐

    脑花科技(端脑科技)宣布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由燧融HEROAD领投。公司专注构建分布式AI算力网络,已部署超1万台自研节点设备,覆盖全国多省市。其Cephalon.AI平台任务分发效率提升50%,节点利用率超98%,注册用户达220万,算力交易额突破1500万元。未来将推动“云-边协同”方案,拓展智能医疗、电商等行业应用,并启动全球化布局,致力于让算力如电力般触手可及。

  • 快速部署、投资低!海尔集成式高效机房省电一半

    11月12日,第11届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技术交流大会在福州召开,聚焦能源转型与建筑低碳发展。针对国内多数制冷机房能效偏低、存在“大马拉小车”现象,海尔智慧楼宇推出集成式高效机房解决方案,具备快速部署、投资成本低、综合省电50%三大优势,实现“即装即用”。在腾讯上海青浦数据中心应用中,该方案大幅缩短部署周期。同时,针对老旧机房改造推出即插即用诊断箱,3-7天完成数据采集与诊断,助力能效跃升。某锂电池企业应用14套方案后,年省电费超千万元,综合节能率达52%。此外,磁悬浮方案在新领域表现卓越,东江赢合新能源产业基地采用后,年省电费约2500万元。未来,海尔将持续深耕细分场景,推动行业绿色升级,让高效节能成为建筑标配。

  • 两大顶级资本罕见联手,光联芯科获光互连赛道最大早期融资

    光联芯科于2025年完成新一轮融资,由两大顶级投资机构领投,成为国内光互连芯片领域规模最大的早期融资之一。该公司专注于芯片间光互连技术,通过光信号替代电信号实现短距互联,有望在传输能耗、带宽密度和延迟等核心指标上实现数量级提升,突破AI算力瓶颈。其独特的深度孵化模式和全链路国产化战略,结合开放生态布局,正推动中国算力底层技术架构的深刻变革。

  • 3000亿猫狗大市场,赵露思、陈冠希纷纷加入

    “做妈的咪,你无需自卑。” 猫猫狗狗们在购物节的存在感,越来越明显。在一篇篇“猫咪囤粮”“小狗囤货”“穷养自己富养毛孩子”的双11大促晒单战绩帖中,足以窥见“养宠大军”的消费实力。

  • EBC金融集团携手牛津:洞见经济本质实现投资认知突围

    EBC金融集团与牛津大学经济系将于2025年11月11日联合举办第三期“经济学家都干了什么”系列研讨会。本期主题聚焦复杂时代的金融素养培养,旨在帮助投资者建立牛津经济学思维,弥合公众与专家间的认知鸿沟。研讨会将引入“解释-参与-教育”三维框架,结合牛津教授的前沿研究与EBC CEO的实战经验,探讨央行沟通策略及有效经济教育模式,助力提升市场洞察力与决策能力。

  • 贝昂智能科技:以“无耗材”技术重构全球空气净化市场

    中国科技企业贝昂智能以独创“无耗材”空气净化技术改变行业竞争逻辑。其TPA双极猎尘技术通过高压电场直接吸附分解污染物,精度达0.0146微米,核心收集极可水洗重复使用,突破传统HEPA滤网持续耗材等痛点。目前产品已进入日本超1.5万家医疗机构、德国7000余所学校,业务覆盖全球96个国家。企业从空气净化延伸至台式净饮机、新风系统等品类,向“舒适健康全方案提供者”进化,并计划2025年申报北交所上市。

  • 阅文加码、红果入场:200亿市场的“漫剧”会是下一个风口吗?

    ​天是越来越冷了,但2025年的短剧江湖依旧热得发烫。 年初的《好一个乖乖女》,上线一周抖音主话题播放量破6亿,一个月后,红果总观看量破10亿,男一号柯淳全平台涨粉超百万;上月热播的《盛夏芬德拉》播放量破30亿,它不仅构建了一个爱情乌托邦,还凭借电影级视听和细腻喜剧,让人在观剧过程中获得极大的心理慰藉与情感释放。 与此同时,短剧一哥红果月活再次飙

今日大家都在搜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