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加州大学研究团队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的最新研究引发关注。该研究通过追踪 6500 名 9 至 13 岁青少年社交媒体使用行为,发现其使用时长增长可能与认知能力下降存在显著关联。研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工具箱认知测试套件,对参与者的语言阅读、序列记忆、模式识别等核心认知功能进行评估。
研究指出,社交媒体区别于传统视频观看的核心特征在于高频互动性——持续刷新内容、即时响应通知等行为需调用大量认知资源。数据显示,社交媒体使用时间持续增加的青少年群体,在语言理解和记忆测试中的得分显著低于适度使用或零使用群体。具体而言,零使用或极低使用组的认知测试表现最优,而随着每日使用时长增加,青少年的语言流畅度、工作记忆等指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研究团队分析认为,这种关联可能源于社交媒体对注意力的碎片化切割。持续的内容切换和即时反馈机制会干扰大脑深度信息处理能力,尤其对处于神经发育关键期的青少年影响更为突出。例如,频繁的多任务处理可能削弱序列记忆能力,而算法推荐的信息流则可能限制模式识别等抽象思维的发展。
不过,研究也强调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此前多项研究表明,适度使用社交媒体可帮助青少年建立社会连接、探索身份认知,并通过同伴交流获取心理健康支持和健康知识。关键在于平衡使用方式与时间——例如将社交媒体作为信息获取工具而非沉浸式娱乐,或设定每日使用时长限制,可能有助于减少负面影响。
目前,该研究已引发教育界和公共卫生领域的广泛讨论。专家建议,家长和学校应关注青少年的社交媒体使用模式,而非单纯限制使用时间,同时需结合个体认知发展特点制定干预策略。随着数字技术深度融入青少年生活,如何引导其建立健康的媒介使用习惯,将成为重要的社会议题。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