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界 > 关键词  > yager2最新资讯  > 正文

NASA提出了一种可直接观察到暗物质影响的方法

2022-02-05 12:39 · 稿源: cnbeta

银河系的图片显示,数十亿颗恒星以螺旋状排列并从中心向外辐射,其中间有发光的气体。但我们的眼睛只能瞥见支撑我们银河系的表面。我们银河系约95%的质量是看不见的,它们不会跟光发生作用。其是由一种叫做暗物质的神秘物质构成,这种物质从来没有被直接测量过。

现在,一项新研究计算了暗物质的引力如何影响我们太阳系的物体,其中包括航天器和遥远的彗星。另外,它还提出了一种方法,即暗物质的影响可以通过未来的实验直接观察。这篇文章发表在《Monthly Notices of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上。

“我们预测,如果你在太阳系中走得足够远,那么你实际上有机会开始测量暗物质的力量,”这项研究报告的论文共同作者和NASA首席科学家办公室的顾问Jim Green说道,“这是关于如何做以及我们在哪里做的第一个想法。”

我们后院的暗物质

在地球上,我们星球的引力使我们不会从椅子上飞起来,而太阳的引力会使我们的星球按365天的时间表运行。但航天器离太阳越远,它对太阳引力的感受也就越少,但对另一种引力来源的感受则越多:来自银河系其他地方的物质的引力,这主要是暗物质。跟对银河系暗物质含量的估计相比,我们银河系1000亿颗恒星的质量是微不足道的。

为了了解暗物质在太阳系中的影响,研究的论文第一作者Edward Belbruno计算了“星系力”,即正常物质跟整个星系的暗物质相结合的整体引力。他发现,在太阳系中,约45%的力量来自暗物质,55%来自正常的、所谓的 “重子物质”。这表明太阳系中的暗物质和正常物质的质量大致各占一半。

普林斯顿大学和耶希瓦大学的数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Belbruno说道:“我对太阳系中感受到的暗物质导致的星系力的贡献相对较小感到有点惊讶。这可以解释为大部分暗物质都在我们银河系的外围并远离我们的太阳系。”

一个被称为暗物质“光环”的大区域环绕着银河系,其代表着银河系暗物质的最大集中。晕中几乎没有正常物质。研究人员支出,如果太阳系位于离银河系中心更远的地方,它将感受到银河系中更大比例的暗物质的影响,因为它将更靠近暗物质光环。

暗物质可能如何影响航天器

根据这项新的研究,Green和Belbruno预测,暗物质的引力会跟NASA派出的所有航天器在通往太阳系外的路径上发生轻微的互动。

Belbruno说道:“如果航天器在暗物质中移动的时间足够长,它们的轨迹就会被改变,这对于某些未来任务的任务规划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这样的航天器可能包括分别于1972年和1973年发射的退役的先驱者10号(Pioneer 10)和先驱者11号(Pioneer 11)、已经探索了40多年并进入星际空间的旅行者1号(Voyager 1)和旅行者2号(Voyager 2)探测器、已经飞过冥王星和柯伊伯带的Arrokoth的新视野号(New Horizons)飞船。

但这是一个微小的影响。在行驶了数十亿英里之后,由于暗物质的影响,像先驱者10号这样的航天器的路径只会偏离大约5英尺(1.6米)。“他们确实感受到了暗物质的影响,但它是如此之小,我们无法测量它,”Green说道。

银河系的力量在哪里占据优势?

在距离太阳一定距离时,银河系的力量变得比由正常物质构成的太阳的拉力更强大。Belbruno和Green计算出,这种转变发生在约3万个天文单位或说是地球到太阳距离的3万倍。这远远超出了冥王星的距离,但仍在奥尔特云内,这是一个由数百万颗彗星组成的蜂群,围绕着太阳系,延伸到10万个天文单位。

这意味着暗物质的引力可能在像奥陌陌这样的天体的轨迹中发挥了作用,这颗雪茄状的彗星或小行星来自另一个恒星系统,曾在2017年穿过了内太阳系。研究人员们指出,其异常快的速度可以用暗物质的引力对其进行数百万年的推动来解释。

如果在太阳系外围有一颗巨大的行星,即科学家近年来一直在寻找的被称为Planet 9或Planet X的假想天体,暗物质也会影响其轨道。Green和Belbruno写道,如果这颗行星存在,暗物质也许甚至可以把它从科学家目前正在寻找的区域推开。暗物质也可能导致一些奥尔特云彗星完全逃离太阳的轨道。

暗物质的引力可以被测量吗?

为了测量太阳系中暗物质的影响,航天器不一定要走那么远。Green和Belbruno说,在100个天文单位的距离内,一个拥有正确实验的航天器可以帮助天文学家直接测量暗物质的影响。

具体来说,一个配备有放射性同位素动力的航天器可能能够进行这种测量,这种技术使先驱者10号和11号、旅行者号和新地平线号能飞离太阳很远。这样一个航天器可以携带一个反射球并在一个适当的距离上将其扔下。球将只感受到银河系的力,而航天器除了银河系的力之外,还将经历来自其动力系统中衰变的放射性元素的热力。减去热力后,研究人员可以观察银河系力跟球体和航天器各自轨迹的偏差之间的关系。当两个物体相互平行飞行时,这些偏差将可以用激光进行测量。

一个名为星际探测器(Interstellar Probe)的拟议任务概念--旨在前往距离太阳约500个天文单位的地方探索那个未知的环境--则是这种实验的一种可能性。

举报

  • 相关推荐
  • 科学家发现太阳系外可能存在生命:相关物质仅能通过生物代谢产生

    近日,天文学领域传来一项引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一支科研团队借助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搭载的尖端仪器,对一颗距离地球124光年的系外行星展开深度观测。这颗编号为K2-18b的行星位于狮子座方向,其质量约为地球的8.6倍,体积相当于地球的2.6倍。研究团队通过精密光谱分析,在其大气层中捕捉到二甲基硫醚(DMS)与二甲基二硫醚(DMDS)的独特化学信号——这两种含硫化合物在�

  • 媲美OpenAI-o3,刚刚开源模型DeepCoder,训练方法、数据集大公开

    今天凌晨4点,著名大模型训练平台TogetherAI和智能体平台Agentica,联合开源了新模型DeepCoder-14B-Preview。该模型只有140亿参数,但在知名代码测试平台LiveCodeBench的测试分为60.6%,高于OpenAI的o1模型,略低于o3-mini。TogetherAI刚获得3.05亿美元的B轮融资,其估值也从去年的12.5亿美元翻倍至33亿美元。

  • OpenAI 也要搞 SNS 了?外媒:原型已出!

    凭借 ChatGPT 的吉卜力风格图像转换功能而获得巨大人气的 OpenAI,也要进军 SNS 市场了……

  • “吉卜力被廉价对待,不可原谅” ,OpenAI 会被起诉吗?

    日本业界对 ChatGPT 的“侵权行为”态度不一,而吉卜力工作室却一直保持沉默,双方产生版权纠纷的可能性几何?

  • 国产六大推理模型激战OpenAI?

    2025年春节前夕,DeepSeek-R1模型发布,标志着中国AI进入推理模型新时代。文章梳理了国产大模型发展历程:从2022年ChatGPT引发国内追赶OpenAI热潮,到2023年"百模大战",再到2024年"AI六小虎"格局形成。重点分析了六大国产推理模型(DeepSeek、百度、阿里、科大讯飞、字节、腾讯)的技术特点与市场表现,指出国产模型在性能上已接近GPT-4水平。特别强调科大讯飞星火X1凭借全国产化技术路线获得政企青睐,以及DeepSeek-R1以560万美元超低成本实现高性能的突破。文章还探讨了英伟达芯片断供危机下,国产全栈技术路径的重要性,认为自主可控将成为对抗国际不确定性的关键。最后指出,随着推理模型成为竞争焦点,国产大模型正从技术追随转向自主创新阶段。

  • OpenAI奥特曼:准备了很多好消息…… 从 14 日开始

    聊天机器人ChatGPT的开发公司OpenAI的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预告称,从14日开始将推出多种人工智能模型。奥特曼于当地时间13日在社交媒体平台X上表示:“本周为大家准备了很多好消息”,并透露“从明天开始”。如果您又编译器设计或编程语言设计方面的经验,我想我们可以提供一个很棒的职位。

  • OpenAI 反诉马斯克,指责他想当 “AGI独裁者”!

    OpenAI反诉埃隆・马斯克,指责马斯克故意选在特定时机,以“虚假报价”为幌子,企图最大程度地扰乱、甚至可能吓跑那些诚心投标的投资者。OpenAI抨击马斯克想当成为“通用人工智能独裁者”,并表示,如果马斯克多年来“无休止”的“骚扰”行动不被制止,他最终可能真的会接管OpenAI,并让OpenAI步推特的后尘——收入大幅下滑。但这些闹剧不过是历史的重演——埃隆永远只关心他自己。

  • 微信大改版!个人微信可直接发公众号,短内容将井喷式爆发?

    微信正在酝酿一场全民创作“革命”。新榜编辑部发现,近期微信开始灰度测试个人微信号内直接注册公众号、发表文章,无需像过去一样借助电脑端或是“订阅号助手”等独立App,内容创作发布仅在一个微信号内便可操作完成。看似简单的一个功能,实则却是对公众号内容生产流程的颠覆性调整,大大降低了创作门槛,发布一篇公众号文章变得像发条朋友圈那么简单。这或�

  • OpenAI重组计划被迫改变:继续由非营利组织控制

    OpenAI本周宣布重大治理调整,终止营利实体控制机制,重新确立由创始非营利董事会主导的管理架构。此举被视为对马斯克等批评者的直接回应,这些批评者认为OpenAI近年偏离了安全开发AGI造福人类的初心。根据新方案,OpenAI将2019年设立的营利部门改组为公益公司(PBC),但仍受非营利组织控制。董事会主席泰勒强调OpenAI始终是非营利性质机构。此次调整前,OpenAI已与多州检方及公民社会组织磋商。CEO奥尔特曼表示转型将激活非营利组织资金池,首批资助项目包含AI安全框架开发等12个战略性计划。分析指出,新模式既回应了商业化批评,又为技术商业化保留了空间。尽管马斯克仍持怀疑态度,行业数据显示此次调整正值关键节点——OpenAI年营收预计2024年突破20亿美元,估值达860亿美元。如何在商业成功与公益承诺间保持平衡,将成为考验其新治理模式的核心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