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科技讯 12月22日消息,芒果TV将于2022年1月2日0点起,对芒果TV PC移动影视会员价格进行调整,同时全面升级会员权益矩阵。
芒果TV表示,在此之前,已经是连续包月/包季/包年尚未取消订阅的芒果TV会员用户,将享有一年保持原价格的服务。其中,连续包月价格将上调1元,连续包季价格将上调5元,连续包年价格将上调10元。此外,月卡、季卡价格保持不变,年卡价格将上调20元。
(举报)
时至今日,「会员」在商业世界里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电商有会员、商超有会员、品牌有会员、视频网站有会员、社交媒体有会员……无论是阿里、京东,还是美团,各家平台对于会员的投入越来越明显和坚决。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就像“看电影时所有观众全都站了起来”的“剧院效应”,普通用户对于会员的价值感却在下降。 当“加入会员”成为常态,会员好不好、值不�
2025年上半年全球电视市场格局发生历史性转变,中国品牌以31.3%出货量首次超越韩系品牌的28.4%。海信U8Q等高端产品通过画质芯片、显示技术、交互体验等全方位创新,实现从核心芯片到屏幕面板的全链路突破。中国品牌正从成本优势向技术驱动转型,重新定义行业技术标准和用户体验,重塑全球电视产业竞争格局。
2025年空调行业竞争加剧,价格战激烈、产品同质化严重,库存高达6000万套。科龙凭借41年技术积累,以“反内卷”思路推出静省电Ultra系列,通过美芝压缩机、双排7mm紫铜管等核心升级,APF值达6.26,结合AI节能技术再省电45%。产品定位2000-3000元主流区间,以“技术普惠”打破高能效必高价的认知,兼顾用户利益与社会责任,推动行业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创造。
9月25日,月之暗面旗下智能助手Kimi上线付费会员服务,分为三档:免费版Adagio提供有限使用次数;49元/月的Andante含适量使用次数及API兑换券;99元/月的Moderato支持更多次数和并发功能。此前打赏用户开通会员可获等值权益。同时推出的OK Computer为全新Agent模式,用户下达需求后,Kimi可操作虚拟电脑完成复杂任务。
9月22日,雷鸟鹤6系列626款QD-MiniLED电视正式发售,凭借三大核心技术——HVA面板、QD-MiniLED及万级分区控光技术,实现画质媲美OLED。85英寸版本补贴后价格低至5199元,成为5000元价位段唯一搭载万级分区和华星HVA屏的产品,性价比突出。该产品在抖音引发热议,话题冲上热搜,有望推动MiniLED技术普及,改变中端电视市场格局。
小米13系列已正式发售,起售价4499元。官方公布了详细的维修价格:显示屏和主板维修费用最高,13/Pro/ProMax显示屏分别为900元、990元和1050元;主板价格根据内存配置从2730元至3450元不等。其他配件如电池、摄像头等维修费在15-495元之间,另需支付40元人工费。该系列搭载骁龙8 Gen2处理器,支持100W有线快充和50W无线快充,Pro系列还配备了可玩性高的副屏,支持自拍、信息提醒等功能。
全新问界M7将于9月22日晚正式上市,小订量已突破22万辆。新车提供增程与纯电两种动力版本,分为Pro、Max、Ultra三款车型,并有五座和六座可选。增程版售价28.8万-36.8万元,纯电版售价32.8万-38.8万元。全系标配华为乾崑ADS 4智能驾驶系统,Pro版首发搭载舱内激光视觉技术。动力方面,增程版综合最大功率达392kW,纯电版提供后驱和四驱选择,续航最长可达1625公里。值得注意的是,申报信息显示增程版将有后驱车型,但此次未推出,引发市场猜测未来或有更多车型布局。
9月26日,小米17系列正式发布,共推出三款机型,分别对标iPhone 17系列。该系列因从小米16改名引发争议,但雷军称其产品力实现跨代升级,性能炸裂,多处超越iPhone 17。三款新机与iPhone一一对应:小米17对标iPhone 17,Pro版和Pro Max版分别对标同型号iPhone。双方价格已公布,小米17标准版起售价4499元(12+256GB),顶配版4999元;Pro版起售价4999元,顶配5999元;Pro Max版起售价5999元,顶配6999元。整体价格显著低于iPhone对应机型,便于消费者直观对比。
今日,在继爱奇艺后,芒果TV宣布调整会员价格。芒果TV表示,2022年1月2日0点起,对芒果TV PC移动影视会员价格进行调整,在此之前,已经是连续包月/包季/包年尚未取消订阅的芒果TV会员用户,将享有一年保持原价格的服务。
悄然间,专业级无线音视频行业走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 一方面,技术升级明显加快。5G通讯、星闪(SparkLink)等前沿技术普及,将低延时、稳定性、传输效率竞赛推向高潮;AI端侧落地,则为降噪、声源定位、画质增强等场景找准突破口。 另一方面,市场需求持续爆发,从传统影视业到直播、短视频等新兴行业都积极拥抱无线化、智能化的生产工具。以无线麦克风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