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9 日,全球计时系统记录到地球自转出现罕见加速现象,当日时长较标准 24 小时缩短1. 59 毫秒,刷新 2020 年以来最短日纪录。这一异常由月球引力触发,当月球运行至距离地球赤道最远、最接近两极的"最大赤纬角"位置时,其引力对地球产生类似陀螺仪的扭矩效应,导致地球自转速度临时性加快。
天文学观测数据显示,自 2020 年起地球自转加速频率显著上升。 2020 年 7 月 19 日曾以1. 47 毫秒的偏差创下当时最短日纪录, 2022 年 6 月 29 日该纪录被1. 59 毫秒打破,而此次 7 月 9 日的观测值再次刷新极限。这已是近四年内地球第六次突破最短日纪录,科学家认为这与地月系统引力动态变化密切相关。
追溯地球自转史,地质证据表明约 10 亿至 20 亿年前,受更近的月地距离影响,地球自转周期仅 19 小时。随着月球以每年3. 8 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潮汐摩擦力逐渐减弱,自转速度持续放缓至现今的 24 小时。但近期频繁出现的自转加速现象,揭示了地月系统引力相互作用的复杂性远超此前认知。
尽管1. 59 毫秒的时间偏差对人类日常活动无感知影响,但对精密计时系统构成严峻挑战。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组织(IERS)专家指出,GPS卫星定位精度会因此产生30- 50 厘米误差。由于导航系统依赖光速传播的原子钟信号进行定位计算,毫秒级时间偏差经光速放大后,足以导致航空导航、地质勘探等领域出现显著位置偏移。
目前,全球多个天文台正联合监测地月距离变化与地球自转参数。欧洲空间局表示,新一代原子钟技术可将计时误差控制在纳秒级,但应对地球自转波动仍需建立动态修正模型。这场持续数年的"时间异常"事件,再次凸显了人类计时体系与天体运行规律的深度耦合。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