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比如,2013年6月推出的“牵红线(Matchmaker)”功能,允许用户拉拢两位原本陌生的朋友发起交谈。这个看似简单的玩法,成为了Tinder新一轮的增长引擎。它让原本只为自己而玩的用户拓展了新的玩法,尤其是那些在牵线搭桥方面颇有建树的社交活跃分子(想必你身边也有这样的人)有了施展的舞台。牵红线通过引入中间人的介绍,增进了配对的成功率。此外,原本对Tinder跃跃欲试,但碍于各种原因(如已有另一半)不方便主动加入的人,找到了使用它的合理借口——自己只是被朋友拉进来的。
2013年11月,Tinder又引入了“列表(Lists)”功能,可以将好友整理划分到不同列表中,例如“喜欢吃中餐的人”、“来自法国的朋友”。在给用户找人提供方便之余,这其实也在悄悄为Tinder积攒结构化的数据。或许未来某一天,Tinder能用这些现成归类好的大数据,向你更加精准地推荐可能感兴趣的配对对象,以及充分挖掘每个人的商业价值。
或许是受到了国内微信的启发,2014年6月,Tinder开放了“朋友圈”,唯一的不同是发布的照片会在24小时候自动销毁。就像微信一样,朋友圈的价值不仅在于为用户提供了新的玩法功能,而且有助于提升单用户的24小时回访率和好友之间的联络频率,让久未交谈的人通过新发布的新鲜事来发起话题。并且在Tinder中,朋友圈功能也为用户提供了另一重建立配对关系的借口——不为约会,就为关注下对方身边发生了什么好玩的。
安卓征服世界
iPhone用户毕竟是有限的,真正想在国际市场开拓疆土,必然不能忽视占据了智能手机70%市场份额的安卓平台。实际上,在意识到美国本土的iPhone用户趋于饱和后,Tinder就将战略重心放到了以安卓平台为侧重点的国际扩张上,并且巴西和英国的市场已初具规模——2013年11月,这两个地区的用户数每天各以2%的平均增量加速上升,经过两个月便累积了百万用户量。
Tinder加速获取国际用户的策略是邀请那些跨领域的社交达人来站台,邀请的对象包括社交名媛、电视明星和奥运会选手等。通过媒体的炒作和放大,产品的声誉得以传播开来。尤其是在土耳其这块难啃的市场上,起初Tinder投放脸书广告的营销活动只换来了25000个用户,随后数据便停滞不前;当引入高质量的社交达人做宣传后,增长情况出现了明显的起色。
(上图为Tinder代言人之一的女演员Lindsay Lohan)
根据第三方统计平台App Annie的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2月,Tinder在全球44个国家的iOS应用市场中排名位列前100名,在全球23个国家的安卓应用市场中也杀入了前100名,战绩斐然。
探索付费点
上线三年,Tinder几乎没有什么盈利。肖恩·雷德曾公开坦言,“自信的产品自然能找到适合的赢利点,而不必靠放置广告”、“我们永远不会在核心价值上增加收费点,如果可以的话我们会永远免费”。这并不是说Tinder放弃了让用户掏钱的尝试,只不过他们试图找到一种平衡用户使用价值和产品商业价值的策略。
2015年3月,Tinder发布了全新的子服务TinderPlus,根据用户的年龄和地理位置来进行差异化收费,提供相应的高级功能。美国地区的用户,18至29岁每月只要9.99美元,但年龄超过30岁就不得不再多缴纳10美元。英国地区的价格差异更大,18至27岁的用户只需2.99英镑,而超过这一年龄则需支付14.99英镑。一时间Tinder“歧视大龄未婚青年”的评论四起。对这一价格歧视策略的引入,Tinder在采访中回应:许多产品都针对某个特殊用户人群制定了对应的价格策略,例如音乐服务Spotify会给学生特别的优惠,而我们通过测试发现,年轻用户的手头的确比较紧,所以给他们稍微便宜一些的价格。
付费后能开启的功能包括:回看上一个失手标记为不喜欢的人(在众多Tinder用户强烈要求下终于以高级功能的形式出现)、“漫游”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查看当地的人、去除广告(是的,他们最终还是给免费版加了广告)。
看脸社交的未来
总部位于洛杉矶的Tinder在美国市场发展多年,随着人气持续攀升,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泥沙俱下的情况,引来骚扰短信和诈骗链接的侵入。年轻人注意力易于发散,因此用户转移的门槛很低,只要口碑盛传哪里有更多帅哥美女,用户就可能用脚投票,选择其他交友产品。加之公司变动和高层离职,也对Tinder的运营质量产生了一定影响。
不过这并不会让雄心万丈的Tinder降低增长的步伐。显然它仍在不断的努力探索之中,或许并不只是甘当约会桥梁和聊天工具,而有着更大的愿景和抱负——参考微信的崛起之路,你就能意识到聊天应用背后究竟还潜藏着怎样一股巨大的能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