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模式 > 关键词   >  Tinder最新资讯  > 正文

看脸约会应用Tinder的增长黑客探索之路

2015-03-26 09:38 · 稿源: XDash Weblog

聪明的产品机制设计

让我们把目光再聚焦到Tinder的界面本身,看看它的设计有哪些讨巧之处。

首先,主界面上除了随机呈现用户的照片外,没有额外元素。用户能做的基本操作也只限于“左滑”和“右滑”——简单到一只手就能完成。这样的设计让用户的使用完全没有学习成本和压力。本来么,闲余时间结交异性朋友的活动就应该是气氛轻松融洽的,如果让用户过多思考(比如设置过滤条件、构思如何让自己的资料页面更加与众不同),反倒加重了不必要的门槛。对大部分人来说,不假思索地一张张浏览周围用户的清晰大图,已足够赏心悦目了。这样简单的机制设计也让Tinder不同于那些强调“婚恋”的“严肃交友”,许多人用它不过是想图一乐,并不想承担太多的社交责任,这无形中扩大了目标人群的范围。

其次,用户永远不知道下一个“翻”到的是谁。这随机制造的惊喜奖励,让人产生源源不绝地继续使用的动力。史玉柱曾在总结针对网络游戏玩家的八字方针时,提到了“惊喜”的重要性。所谓惊喜其实就是随机性,没有随机性,游戏就没有耐玩性。Tinder的惊喜看似随机,但也并非没有规则可循:页面上显示的用户要么是附近的人,要么是通过社交网络账号导入的联系人,还可能是已经“喜欢”过你的潜在配对对象。这保证了参与双方的相关性和可触达性(反过来试想一个非洲用户和一个阿拉斯加用户即便配对成功,线下接触的可能性也近乎为零,无法强化产品价值)——比起早年玩法类似的HotorNot.com网站配对方式的准确率低下,移动端的Tinder在判断用户位置和获取身份方面显然更有技术优势。

再次,Tinder的玩法是对主流社交网络的补充,而非取代。用户每天例行刷完脸书和推特的好友状态后,就会开始在Tinder里无止境地玩下去,从而不经意地陷入时间黑洞。许多Tinder重度成瘾者发现,时间在一次又一次的点按中流逝于无形,而自己依然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最后,使用Tinder的用户等于默认接受了以“看脸”作为结识对象的主要方式这一基本规则,从而简化和统一了社交产品用户之间“破冰”的过程。所谓破冰,就是不同用户之间建立起联系的最初契机,例如相同的兴趣爱好、常出没的地点、中间介绍人等。你很难将两个毫无关联的人撮合在一起,除非先为他们找到某个话题。“破冰”根据时间阶段的不同,可分为“前置”和“后置”。像Tinder这样,在两人正式交流之前先行配对的方式,是“破冰前置”,它能提高配对后两人成功沟通的效率;像Omegle.com或比邻这样,先随机配对,再让用户通过交流或互换名片等方式来确定对方是否符合自己要求的方式,是“破冰后置”,它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成本,更适合喜欢探索和消磨时间的群体。Tinder的破冰机制保证了女性用户只会跟自己看着“顺眼”的对象聊天,而不会受到陌生异性的信息骚扰,对她们来说这是极好的保护和口碑点。

如何促成更多配对

在Tinder上促成配对的成功率似乎还不错。如果你以为自己相貌着实吸引人,或是单纯运气好,那可就忽略了Tinder在背后默默贡献的努力。

比如,千万不要小看Tinder让用户通过社交网络脸书来登录这个小举动。它降低了用户填写个人信息的门槛,不再像传统婚恋网站那样需要输入长长的个人简介和一大堆调查问卷,而是授权完毕就能自动抓取需要对外展示的内容,填充到个人页面。同时,用户继承了来自社交网络的身份背书,在Tinder中继续扮演自己,而不是胡乱上传一堆照片、填写虚构的资料来创建“马甲”,这让整个平台的环境更加真实纯粹。参与者体会到更多的安全感,自然玩起来更加活跃。

举报

  • 相关推荐
  • 大家在看

这篇文章对你有价值吗?

今日大家都在搜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