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 > 关键词  > 北京日报批罗永浩最新资讯  > 正文

北京日报批罗永浩是什么原因?罗永浩微博原文内容完整版

2018-05-15 15:35 · 稿源:用户投稿

北京日报写到,一个人,没有国家概念,不知道自己是谁,也就丢掉了最基本、最起码的身份认知和价值观念。有些人迷恋“普世价值”,一心要当“国际主义者”,却忘了自己首先是一个中国人。作为国民,爱不爱国是一码事,黑不黑中国则是另一码事。没有国,哪有家。无论在哪一个国度,爱国主义都是核心价值,爱国主义教育都是重中之重。国际主义的罗永浩可以不懂,但没有资格侮辱。

以下是罗永浩微博原文:

我现在是企业负责人,对公司形象负有责任,不能放任谣言传播,所以在此澄清一下关于“汉奸”、“精日”的谣言。如果再有无智或无知的人,传我是“汉奸”、“精曰”什么的.请大家转发这个给他们,多谢^

1.我不是精日。虽然我觉得即便是也没什么(毕竟一个人,可以是精神上的任何一国人),但我凑巧不是。我只是非常喜欢曰本的很多文化而已。

2.我不是汉奸。目前还没有人出价要我卖国,即便有人出价,我也不会卖国,我是一个有原则的人。当然,我也没这能力去卖国,感谢那些高估我的人。另外,我也不是自费汉奸,我身价非常高,而且是一个很精明的生意人~

3.我是一个中国人,我不为此自豪,也不为此自卑,我只是凑巧是一个中国人。我是一个朝鲜族,我不为此自豪,也不为此自卑,我只是凑巧是一个朝鲜族。有时候,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看到中国人恶劣的一面时,我会忍不住说一些自嘲挖苦的话或是类似的气话,但这些话的尺度,远不如我年轻时的偶像鲁迅来得激烈^如果作为一个企业家必须比作家保持更谨慎的尺度,我可以学习和调整。

4.虽然我爱的人里,中国人最多,但我不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我是一个国际主义者,如果有必要,白求恩能做的很多事情,我也能做。我这辈子做过很多很多的公益事业,比如多次资助贫困地医的学生,比如多次捐助生活困难的抗曰老兵,比如发起资助抗曰老兵的公益活动,比如发起救助汶川灾区的募捐行动,比如多次捐款给软件及互联网开源项目的组织等等^由于我的影响力和执行力都非常强(我这个人啊...不说实话就...),这些活动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我做的这些事,大部分的资助对象都是中国人,但那只是因为我一直在中国生活,所以更熟悉,更容易接触到这里的信息.不是因为我爱国^我理解持有爱国主义立场的人,但反对“爱国”爱得要忍不住去砸无辜同胞的外国汽车,反对“爱国”爱得要无端敌视那些非军国主义者的日本人,反对“爱国”爱得要上纲上线地给别人扣‘‘汉奸'“精日”的帽子。

5.我生性顽劣,做企业之前和做企业的初期,喜欢跟人斗嘴(不管有无必要),并且不介意进一步激怒那些误会我的人(很惭愧)。以前我听到有些中国人大咧咧地用“鬼子”、‘‘棒子”、‘‘老毛子”、“阿三”来称呼外国人时,就会忍不住用“支那”、“太君”之类的词来反讽这些人.试图使其明白这类不当言行的自我中心和荒璆之处。但结果常常是被理解能力有问题的人误会,和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给企业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在此,我力我早年的轻率言行,向我的投资者、合伙人、同事,和那些关心爱护帮助我们的锤友道歉,让你们担心了,对不起。我虽然说过那些反讽的话,但我会谴责用轻浮的语气调侃慰安妇.谴责穿侵华曰军的服装到抗战遗址晔众取宠,谴责拿抗战英雄和烈士乱开玩笑。给无端受难的人揭伤疤,甚至伤口上撒盐的事,我都会反对和谴责。至于那些无知或无智的人,在我反讽的时候,由于误会,感觉到被深深伤害,我很遗憾,但这实在没什么好道歉的。反倒是如果这些人乱骂过我是“汉奸”,后来又因故发现了其实是误会的话,希望他们方便的时候能给我道个歉,我会很乐于看到并原谅^—群只会用键盘骂人、砖块砸车的方式来“爱国”的精神病,骂我这个一贯谴责曰本极右翼军国主义,并常年为中国社会做各种公益事业(包括多次资助和发起资助抗战老兵)的人是“亲曰汉奸”,这是新时代的“xx年目睹之怪现状”。居然还有人要用保护英烈法来找我的麻烦,实在是太荒谬了。抗战烈士们在天有灵,多半会为自己当年的奉献,客观上也保护了这样的笨蛋而感到哭笑不得吧。

另外,恳请媒体和自媒体能承担一部分社会责任,不帮忙辟谣能理解,至少不要参与造谣传谣,在这里先谢谢大家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经过几十年奇迹般的高速经济增长,中国已责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今天说“强国”,早已经不是一个口号了。一个年轻的字生,即便在网上说了些欠妥的言论,我作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中国人,也丝毫没有感觉“被侮辱”和“被伤害”。只有那些骨子里还觉得自己是被欺凌的弱国的中国人,才会这么娇滴滴地“被侮辱”和“被伤害”吧。

举报

  • 相关推荐
  • 李宇春谈当年拒绝罗永浩代言锤子手机原因:作为四川人难以启齿

    困扰罗永浩多年的问题终于弄清楚了,为什么当年李宇春会拒绝代言锤子手机呢? 近日,罗永浩和歌手李宇春同台参加某个节目。罗永浩也在现场分享了此前与李宇春的渊源和交集”,称当年做锤子科技的时候,中途想找有个性的公众人物作为代言人,市场部曾找到了李宇春,但被其团队拒绝了,但不知道具体的原因。 对此,李宇春表示,当时觉得锤子手机是一个有个性的�

  • 罗永浩评三星Galaxy Z Fold7:硬件没得说 生平第一次想长期用折叠屏

    此前的折叠屏手机在使用过程中总存在各种不便,使得长期使用的意愿较低,但三星 Galaxy Z Fold7 改变了这一局面。 其机身折叠状态下仅8.9mm,重量降至215g,是目前全球最轻的大折叠屏手机。 展开后,机身最薄处为4.2mm,单手操作更为轻松。 这种轻薄设计得益于三星在材料和结构上的创新,首次采用钛金属支撑板替代传统不锈钢材质,在提升强度的同时减轻了重量。

  • 一场没有“罗永浩”的直播,为百度AI正名

    5500万GMV,这可能是迄今为止,一个AI数字人单次直播带来的最高销量。 过去几年内,数字人直播代替真人主播的传言总是一波又一波,空无一人的直播基地无数手机屏幕“自动地”产生着GMV,这个画面曾经击中了无数网友的心。但现实是,这些数字人们机械重复的动作、无法随机应变的话术反而让真人主播们都松了一口气。 但这次,真正的转折点来了。6月15日,罗永浩数字�

  • 罗永浩回应为何总能融到钱 并回击谩骂

    他坦言,无论是创业还是涉足科技领域,外界的持续关注、热议甚至批评都成为其获得资本支持的重要因素。此前在AGI Playground2025活动上,罗永浩曾明确表示自己从未离开科技行业,仅在2020年至2021年因与电商公司合约限制转战直播带货,目前仍需在周末参与相关销售活动。

  • 一场直播卖了5500万,数字人“取代”罗永浩?

    罗永浩的数字人,也掺和进了他的“真还传”。 6月15日,罗永浩的数字人亮相百度优选的直播间,和助理朱萧木的数字形象共同直播带货。据百度电商官方数据,这场直播持续了7个小时,观看人次超过130万人,GMV突破5500万,其中,1/3的产品销量超过罗永浩5月底的直播场次。 这场直播后,外界声音趋于两极化,一部分认为直播间数字人的拟真形态已经成熟,另一部分则质疑�

  • AI之下,搜索获得“无限内容池”

    搜索引擎诞生20余年,其核心一直考验对于海量信息检索、分析、匹配以及呈现的能力。它一头是搜索技术,一头是内容池。 不夸张的说,如果搜索的能力是“巧妇”,可检索分析匹配的内容则是“米”,甚至在后搜索时代,搜索能力之间的差距在减小,用户有了更多的选择,但内容的数量和质量却参差不齐,用户搜索的体验大打折扣。 为了满足给用户更好的搜索体验,百�

  • 抖音、小红书、微博都在玩的 “活人感”,藏着品牌破圈的秘诀?

    “活人感”是抖音、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平台今年都爱提一个新的流行词。 从评论区的热梗狂欢,到欧若风、恋夏风穿搭的流行,再到话题公园二十分钟的出圈,在快节奏时代,当内容同质化、广告模板化、数据泛滥时,背后稀缺的“人味儿”反而更加珍贵。 那全网都在提的“活人感”到底是什么? 在「克劳锐」看来,“活人感”可以是一种高能量内容的呈现。 可以是主�

  • AI日报:xAI 震撼发布Grok4;微软开源全新Phi-4-mini版本;上海累计82款大模型通过备案

    AI日报栏目聚焦人工智能领域最新动态:1)xAI发布旗舰模型Grok4,在数学推理和代码生成表现突出,同时推出开发者专用Grok4Code;2)微软开源Phi-4-mini模型,推理效率提升10倍,适合边缘设备;3)上海82款大模型完成备案,垂直领域应用取得突破;4)Hugging Face推出开源桌面机器人Reachy Mini,支持Python编程;5)Perplexity发布AI浏览器Comet挑战Chrome;6)OpenAI将首次发布开放权重模型,打破闭源惯例;7)谷歌医疗AI模型MedGemma系列上新,单个GPU即可运行;8)OpenAI以约65亿美元收购AI硬件公司io Products,正式进军硬件市场。

  • 2025最好的AI工具是什么 2025全球最佳AI工具终极指南

    文章探讨了当前AI工具爆炸式发展的现状,指出不存在适用于所有场景的"最佳AI工具",而是要根据个人需求选择最适合的组合。作者推荐使用AIbase平台(https://app.aibase.cn/),这是一个AI工具导航和搜索引擎,收录了全球数千款主流和新兴AI工具,涵盖写作、绘画、视频处理、办公自动化等多个领域。平台提供详细分类、真实用户评价和实时更新,能帮助用户快速找到适�

  • 女子连续一周被邻居冒用地址点外卖 网友猜测原因

    7月7日,上海一名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爆料,称自己连续一周遭遇邻居冒用地址点外卖,甚至被对方当面拦截,引发网友对隐私安全与平台监管的关注。 据当事人李女士(化名)描述,自6月底起,她频繁发现家中门口出现非本人订购的外卖,起初以为是配送错误,未予理会。但连续多日后,李女士调取楼道监控发现,邻居张某(化名)多次在骑手送达时,通过短信或平台消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