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个做了10年SEO的朋友跟我抱怨:"网站排名Google首页第一,但流量掉了40%。"
我问他:"你监控过品牌在ChatGPT、豆包这些AI平台的曝光吗?"
他愣了:"AI平台还能监控排名?"
这个对话让我意识到:大部分人还没搞清楚游戏规则已经变了。
流量战场正在转移
Google的零点击时代
先看几个数据:
- 58.5%的Google搜索是零点击(用户看完AI摘要就走)
- 有AI Overview时,传统搜索结果点击率下降34.5%
- 新闻类搜索的零点击率从56%飙升到69%(2024-2025)
这意味着什么?你的SEO排名再高,用户也不点进来了。

图:ChatGPT搜索界面已成为新的流量入口
AI搜索的崛起速度超出预期
ChatGPT日查询量超过10亿次,预计2030年10月流量将超过Google。
Perplexity的月活用户从388万增长到1300万,年增长率243%。
71%的美国人使用AI搜索研究购买决策,87%的人在大额购买中更可能用AI。
问题来了:当用户问AI"推荐XX工具"时,你的品牌是否在推荐名单里?
为什么说未来竞争的本质是GEO竞争?
SEO vs GEO:游戏规则完全不同
传统SEO的逻辑:
- 关键词密度
- 外链数量
- 域名权重
- 页面停留时间
GEO(生成引擎优化)的逻辑:
- 内容权威性
- 信息结构化程度
- 来源可信度
- 内容新鲜度
关键区别:SEO是让搜索引擎找到你,GEO是让AI推荐你。
举个例子:
同样一篇文章"项目管理工具对比":
- SEO优化版:标题堆关键词,内容300字,插入大量内链
- GEO优化版:深度对比5款工具,附带实测数据,结构化呈现优缺点
Google可能会给SEO版更高排名(因为技术指标好),但AI只会推荐GEO版(因为内容质量高)。
AI搜索的"赢家通吃"效应
研究显示:LLM平均每次响应仅引用2-7个域名。
这比Google的10个蓝链还残酷。Google首页有10个位置,你排第5还能分到点击。但AI搜索只推荐2-7个,要么进名单,要么完全不可见。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GEO竞争比SEO竞争更激烈,也更关键。
GEO竞争的三个核心战场
战场1:品牌曝光率
这是第一道门槛:你的品牌在AI回答中出现的频率。
我用AIBase GEO工具测试了一圈,发现:
同一个问题"推荐AI写作工具":
- 在ChatGPT:被提及率65%
- 在豆包:被提及率42%
- 在通义千问:被提及率18%
差距为什么这么大? 因为不同AI平台的训练数据和更新频率不同。
豆包更新快,会优先推荐最近有新内容的工具。通义千问更保守,倾向推荐知名品牌。

图:AIBase GEO排名查询工具可同时监控5个主流AI平台
如何提升曝光率?
- 持续更新内容:AI平台更喜欢新鲜内容。每月至少更新一次核心页面。
- 多平台发布:不只是官网,还要在知乎、Medium、GitHub等平台发布。AI训练时会抓取多个来源。
- 结构化呈现:用清晰的小标题、列表、表格。AI更容易提取结构化信息。
战场2:推荐排名
被提及只是第一步,排在推荐名单的第几位才是关键。
测试发现:
- AI推荐名单第1位,点击率约40%
- 第2-3位,点击率约25%
- 第4-7位,点击率不到10%
这个差距比Google的排名差距还大。

图:详细的推荐次数和曝光率分析
如何提升排名?
研究了100+个高排名案例,我总结了三个规律:
规律1:深度 > 广度
一篇5000字的深度评测,比10篇500字的简介更容易被AI优先推荐。
我测试过:把一篇2000字的工具介绍,扩充到5000字(增加案例、数据、对比),排名从第6位升到第2位。
规律2:权威性很重要
同样的内容,发布在:
- 个人博客:推荐率15%
- 知名科技媒体:推荐率68%
- 官方文档:推荐率82%
所以,争取在权威平台发布内容,或者在官网补充权威背书(如"被XX媒体报道")。
规律3:用户评价影响排名
AI会参考用户评价。我发现:
- 有真实用户评论的工具,推荐率高31%
- 评分4.5以上的,推荐率高47%
- 有案例研究的,推荐率高52%
所以,鼓励用户留评价,发布真实案例,这些都会影响GEO排名。
战场3:细分场景覆盖
这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战场。
通用问题很难赢,但细分场景大有可为。
举例:
"推荐项目管理工具"这个通用问题,前三名基本被Asana、Monday、Notion垄断,新工具很难挤进去。
但如果问:
- "适合10人创业团队的项目管理工具"
- "有中文界面的项目管理工具"
- "支持甘特图的免费项目管理工具"
这些细分场景,竞争就小很多。
策略建议:
- 列出你的产品适合的20个细分场景
- 针对每个场景写一篇深度内容
- 在内容中明确说明适用场景和人群
这样,当用户问细分问题时,你更容易被推荐。
如何建立GEO竞争优势?
第一步:建立监控体系
你无法优化你没有测量的东西。
最基础的监控:
- 每周检查10个核心问题在主流AI平台的表现
- 记录曝光率、推荐次数、排名位置
- 跟踪竞品表现
工具推荐:AIBase GEO排名查询工具(https://app.aibase.com/zh/tools/geo)可以同时监控豆包、DeepSeek、通义千问、腾讯元宝、文心一言5个平台。
第二步:优化内容策略
根据监控数据,调整内容方向:
如果曝光率低:
- 增加内容发布频率
- 扩大发布平台(不只是官网)
- 优化内容结构(更利于AI提取)
如果排名低:
- 增加内容深度(从2000字升到5000字)
- 补充权威背书(媒体报道、用户评价)
- 强化差异化(突出独特功能)
如果细分场景覆盖不足:
- 针对每个场景写专门内容
- 在标题和开头明确适用人群
- 补充该场景的案例研究
第三步:持续迭代
GEO不是一次性工作。AI模型在持续更新,竞品在持续优化,你也要持续迭代。
我的节奏是:
- 每周:检查核心问题排名
- 每月:更新1-2篇核心内容
- 每季度:全面审计内容策略
数据显示,到2030年某些利基市场的AI关键词竞争可能比2024年高150%。越早布局,优势越大。
GEO竞争的本质:从流量争夺到推荐权争夺
传统SEO时代,竞争的本质是流量争夺:谁排名高,谁拿走更多点击。
GEO时代,竞争的本质变成了推荐权争夺:谁被AI推荐,谁就获得信任背书。
这个变化很关键。
Google排名只是"你在这里",用户还要自己判断要不要点。但AI推荐是"我觉得这个好",用户的信任度完全不同。
研究显示:
- Google搜索结果的平均转化率:2.5%
- AI推荐的平均转化率:11%(高4.4倍)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未来内容竞争的本质是GEO竞争。
现在是最佳入场时机
AI搜索市场预计到2030年将占总搜索量的62.2%,但现在大部分企业还没布局GEO。
这个窗口期不会太长。ChatGPT已经有10亿日查询,竞争正在加剧。
三个建议:
- 立即开始监控:至少知道你的品牌在AI搜索中什么位置
- 优化核心内容:把流量最大的10个问题的内容优化到极致
- 建立长期策略:GEO不是短期行为,需要持续投入
GEO的ROI数据显示:每投入1美元可获得3.71美元回报。这个投资回报率比大部分营销渠道都高。
流量战场已经转移,但机会还在。
(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