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媒 > 关键词  > 智能机器人最新资讯  > 正文

智能机器人的未来在哪里

2015-10-30 14:37 · 稿源: 站长之家用户

承载着梦想与思考的机器人

我们最熟悉的科幻载体是小说与电影,机器人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它们或为主角,或穿针引线,创作者通过这一特别的存在表达出对现在与未来的思考。

2011年上映的电影《铁甲钢拳》中,描绘了一个以欣赏机器人格斗为比较高娱乐的未来图景。片中机器人atom骁勇善战,但是依然是通过人类的操控,影片的核心还是在于表达父子亲情的交流与沟通,看似酷炫的机器人其实只是编剧的一个噱头而已。

而在《机器人瓦力》中,蠢萌的扫地机器人瓦力和它的“白富美”小女友就成了相对的主角。但影片中的各种机器人只是披着器械的外衣,内里其实还是一个个性格各异的人类自己,机器人在影片的重要性和境遇虽然有所提升,但是依然只是人类反思自身的媒介而已。

在科幻大师阿西莫夫的作品《我,机器人》中,机器人才真正脱离于人类意识作为一个全新的“生物形态”引起大家的思考。阿西莫夫在其中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1、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人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2、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首先定律;3、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首先、第二定律。从更深层次上引发了人们对机器人社会学的思考,亦喜亦惧间展现了无穷魅力。

走入现实的机器人

幻想无止境,然而现实中于存在在各行各业的机器人,却是另一番模样。

在工业中,机器人意味着高度自动化,通过精妙的编程配以合理的硬件设计替代枯燥反复的人工作业,解放人类劳动力。

而作为最喜欢把高新科技用在“奇怪”的地方的日本人民。机器人会走上一条何样的道路,就请恕小编脑洞不够大了。

我们自己的机器人

电影与行业中的机器人,虽然美好而奇妙,满足了我们想象与期望,但是走回家中关上电视,似乎还是和我们家居生活距离很远。难道身处这个时代的我们,只能在幻想和期待中等待着机器人的真正到来么,能不能让未来更近一点?

其实现在,就有一款梦想照进现实的产品——派宝机器人。

派宝机器人是广州映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运用科技的理念与先进的技术,发明了一款可外观设计类似白天鹅,适合家居使用的,可以远程呈现的机器人。

此款机器人通过蓝牙与苹果或安卓平板电脑连接,而平板电脑随即变成机器人的脑袋(即机器人的脑部中枢系统)。

人们可以在有WiFi或4G网络的情况下,使用手中的手机或者平板电脑,即可远程控制在家里的派宝机器人,进行高清视频通话,自如行走,以及抬头低头。而且在家里无人的时候,派宝机器人还可以实现自动唤醒、自动充电。派宝机器人可以作为你的替身,视觉与听觉的延伸,实现你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机器人的梦想。

虽然对比小说和影视剧中那些高度智能,科技无限的机器人,派宝机器人的还略显单薄,但是作为一款在这个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机器人,这个起点其实已经足够稳固。在未来,派宝公司还将不断研发各式机器人,透过这个小小的派宝一代,我们不妨将自己幻想的机器人形象及功用投射一下,甚至是儿时梦想要的“终结者”,毕竟——“梦想不要怕大,万一它实现了呢”!

推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均为站长传媒平台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对本页面内容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相关信息仅供参考。站长之家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页面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可及时向站长之家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点击查看反馈联系地址)。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依规核实信息,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
  • 海尔智家的新增量在哪里?

    文章概述了2024年上半年中国股市结构性行情,恒生指数上涨21.06%,港股新消费受追捧。国证指数公司发布"国证港股通消费"指数,覆盖科技、成长属性企业。海尔智家作为唯一入选前十的家电企业,通过全球化布局实现快速增长,海外业务收入占比从2015年21%提升至2024年50%,年复合增长率25.39%。公司在东南亚、南亚等新兴市场表现突出,多品类全球销量第一。通过产品高端化和数字化转型,海尔国内利润率显著高于海外,但随海外业务升级,盈利差距有望缩小。海尔正从中国家电龙头成长为全球化企业,其发展路径展现了中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

  • 第10万台机器人下线,普渡机器人领航全球服务机器人规模化量产

    普渡科技在江苏盐城建湖超级工厂迎来第10万台机器人下线,标志着其产品累计出货量达重要里程碑。该工厂占地4万平方米,年产能10万台,采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公司业务覆盖60多个国家地区,海外营收占比超80%,其中商用服务机器人"贝拉"成为出海代表产品。普渡已构建配送、清洁、工业配送三大产品线,并率先完成专用、类人形、人形机器人全形态布局。2023年公司以23%市占率位居全球第一,预计2035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1950亿美元。

  • 和机器人做工友?华为博士天团详解盘古具身智能的工业落地

    华为开发者大会HDC2025聚焦具身智能技术发展,多位专家围绕机器人智能化展开深度探讨。会议指出当前人形机器人已实现基础运动控制,但需突破3D空间理解、长序列物理推理等核心技术。华为云推出CloudRobo平台,通过数字仿真、生成式AI等技术解决工业场景数据短缺问题,已应用于物流分拣等场景。专家预测未来3-5年工业机器人将率先落地,家庭陪护机器人仍需长期技术突破。会议特别强调需建立机器人伦理边界,确保技术发展与社会价值相协调。华为将持续探索AI与机器人融合,推动具身智能在千行百业的应用创新。

  • 点猫科技:携手地瓜机器人,共筑具身智能教育新生态

    点猫科技与地瓜机器人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打造覆盖K12的具身智能教育体系。通过编程控制机器人完成垃圾分类等实践任务,让学生获得沉浸式AI学习体验。双方整合资源开发了贯穿小学到高中的项目式课程体系,并开展教师AI教学能力专项培训。同时构建多层级科创赛事网络,设立具身智能专项赛道,打通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培养通道。这次合作既是技术革新,也是对AI教育本质的探索,将共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AI人才,绘制具身智能教育新蓝图。

  • 挑战与追问,流量短剧的天花板到底在哪里?

    短短数年,短剧便从内容缝隙中野蛮生长,一跃成为不可忽视的文化与商业现象。 可在行业蓬勃发展之际,却出现了“千亿愿景与增速放缓并存”的挑战,这让短剧行业站在了发展的十字路口。 当“草莽生长”的粗放时代终结,行业该如何转向精细化耕作?流量短剧的增长天花板究竟在哪里? 在2025上海国际MCN大会召开之际,「克劳锐」与剧点网络副总、合伙人吕少龙进行了�

  • 强强联手!华沿机器人与基恩士共同赋能工业检测升级

    6月5日,基恩士(KEYENCE)精密测量部门负责人到访华沿机器人,双方就全新"飞扫激光"测量技术展开深度交流。该技术采用电机扫描光切断方式,无需照明和编码器,0.2秒内即可完成尺寸、外观等检测,重复精度达0.3μm。双方在华南国际工业博览会上联合展示了该智能检测方案,吸引众多电子制造行业客户关注。华沿机器人表示,其协作机器人可达到±0.02mm重复定位精度,与基恩士技术完美匹配,能实现1+1>2的效果。未来双方将深化合作,拓展更多行业应用场景。

  • 李想:理想汽车是自己最后一次创业 目标是成为机器人企业

    在参加央视《对话》节目录制后,理想汽车CEO李想在网络社交平台谈到,未来我们就盯着一件事:AI硬件终端做出像iPhone那样颠覆性的产品。” 李想坦言,理想汽车是自己的最后一次创业,我们最终一定不是个标准的汽车企业,如果按照我的定义,我们会是个空间机器人企业。” 他表示,创业不是紧绷着硬熬,而是越做越知道怎么抓重点。

  • 既是工具人也是情绪搭子,INDEMIND助力打造陪伴机器人新范式!

    陪伴机器人,不只是玩具!对“娱乐化”的过分追求,让陪伴机器人更像是一个玩具,以至于人们眼中它就是一个华而不实的智商税。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无疑是他们的客观感受,但对于行业而言,“娱乐化”的背后更多是技术缺位的无奈抉择。图片来自网络“玩具化”的“基因”陪伴机器人的发展轨迹,天然埋下了“玩具化”的基因。初代产品诞生于消费电子领域,早期以索�

  • 老博会现场引围观!收获高关注的海尔外骨骼机器人有何黑科技?

    2025上海国际养老辅具及康复医疗博览会开幕,海尔AI运动外骨骼机器人W1成为焦点。这款行业首款消费级AI外骨骼机器人运用AI步态算法和双擎独立助力技术,帮助老年人实现日常行走、运动等场景需求。数据显示,中国60岁以上人口2030年将达4亿,行动能力成为老年生活主要障碍。海尔外骨骼机器人突破传统产品局限,实现"人机合一"体验,具备独立双擎单侧助力功能,满足康复训练精准干预需求。产品覆盖日常锻炼、登山等多场景,续航达12-15公里,穿戴舒适便捷。海尔还推出智能清洁解决方案,包括扫地机器人、洗地机等产品,通过"技术+场景"双轮驱动,推动从"被动照护"向"主动健康"的养老模式升级。科技适老化产品正从概念走向刚需,成为支撑银发经济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

  • 智元发布新款人形机器人产品灵犀X2-N

    智元机器人发布灵犀X2-N机器人,实现科幻电影中的"变形"功能。该机器人可在轮式与足式间无缝切换:足式模式下稳健行走,能应对复杂地形并负重12斤;轮式模式下快速移动,轻松通过狭窄空间。这种"无痕变形"技术不仅是技术突破,更为机器人应用场景开辟新可能,堪称机器人界的"变形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