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 单一任务情景下使用。在单一情景下,若用户需要专门腾出时间来使用某产品时,说明此时正在完成某个重要的任务,应以确立任务为导向,建立清晰的任务模型,层级结构,确保在使用过程中有良好的体验并降低学习成本。如支付产品,它涉及用户的资金及账户信息安全,常态下用户都会小心翼翼对待,属于单一任务产品。
2.为特殊情况而设计
产品服务的是大多数用户,但也必须考虑到特殊情况,为特殊情况设计能体现出对用户的关怀。如微信设计的文字放大功能,能很好地关怀到中老年人,双击文字消息全屏放大显示,解决了中老年人视觉不好的阅读障碍。
在支付场景中,是否考虑了用户在乘坐交通工具过程中进行支付的场景?如用户急需对某件商品进行支付,但在摇晃的车厢里无法快速打字,那么设计支付密码时,在不牺牲安全的前提下,是否可以考虑以数字键盘替代全键盘呢?以iPhone5s为例,全键盘每个字母按键的大小是52px*76px,而数字键盘每个数字按键的大小是220px*108px,按键的可控区域越大,用户密码的输错率也能降低。
二、到现场找答案
很多设计师认为做设计从某个角度上讲就是再设计,即把元素重新排列组合。对于有经验、见过足够多好设计的设计师来说确实如此,但对初级设计师来讲,只会是天马行空。为了研究用户真实的需求,设计师经常会做用研工作,但用研的弊端是用户有可能会撒谎,这需要设计师有去伪存真的智慧。
而到现场找答案的方法能迅速有效地发现用户的真正需求。此时,交互设计师要变身为一个触觉灵敏的侦探,不放过现场任何的蛛丝马迹。
如一家海边大排档的老板希望开发一个能响铃的桌牌号,当按下对应桌号的按钮,桌牌号能响起来。当我们到现场调查时,发现老板要的并不是桌牌号,而是一个能让传菜员快速找到桌号的方法。原因是当生意很好客人很多时,老板会招揽一些兼职传菜员来帮忙,但客人经常会把桌上的号码牌给挡住,生疏的传菜员难以迅速把菜送到对应的桌号。
通过仔细观察现场环境,发现大排档顶部是用柱子搭建起来的,可视性很强,可以悬挂一些轻量的物件。最后给老板的解决方案是:桌上除了放桌号牌外,在每桌的上方挂一张对应桌号的纸,这样传菜员就能迅速判断桌号了。
这种答案在现场的方法让我们以最小的成本最短的时间做了对的事。如果一开始接到需求就直接设计的话,也许出来的是一个开发周期长、投入较多但实用性也许不强的高科技产品,现场嘈杂的环境让能响铃的桌牌毫无用武之地。
因此,现场的场景化考虑很重要。
但并不是所有的需求点都能从首先现场获得,设计师必须有敏锐的触觉和分辨能力,到现场找答案更适合生活场景化的产品,主要在开发新产品时使用。如果我们想了解年轻用户听歌的喜好,跑到KTV去听他们唱歌这种方式就不合适,网络搜索会更快捷有效,迅速了解24小时的热歌榜、流行榜和新歌榜。
三、一场走心的交流
和音乐人杨坤所提到的“走心”不一样,这里的“走心”是指漫不经心、心不在焉,意思是你可以随时随地和陌生人在一个变化的场景里来一场即兴的走心的交流。
它能让我们收集到更好的点子,获得更多新的灵感。多问多看多听多思考,生活中任何一个人的行为也许就是你挖掘需求的源泉。
如你坐出租车时,发现师傅不认识你要去的地址,但他又没有使用导航,你也许会猜测他可能是没有安装导航工具,或是手机坏了,或是觉得不好用而卸载了,或是流量不足不准备使用……
此时你可以继续猜而不问,但当你开口问师傅为什么不使用导航时,也许你就知道真实的原因是师傅经常发现导航没有提供特出线路,它所规划的路线远比师傅自己计划走的多花上几分钟路程。那么关键路径的优化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需求点。从产品侧来看,消耗的是师傅的时间,但对师傅来说,消耗的更多是金钱,有这功夫带客人饶圈子,不如多载几趟客人。
走心的交流关键在于我们要有一双时刻准备着发现问题的眼睛,它不需要我们花大量时间、不需要研究任何的方法论,只需要对自身所在领域、对周遭领域有持续的质疑的冲动,从情景出发,保持思考的习惯。走心的交流多了,自然而然也就能快速找出用户的需求点。
四、5个为什么法则
对一个问题点连续以5个“为什么”来自问,以追究其根本原因。运用5个为什么能努力避开主观或自负的假设和逻辑陷阱,从结果着手,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
以用户很少在公共场所(如网吧)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支付为例:
★问题一:为什么用户在网吧很少进行支付?
因为感觉不安全。
★问题二:为什么感觉不安全?
因为容易泄露密码和个人信息。
★问题三:为什么会泄露密码和个人信息?
因为我要在网吧电脑上输入支付密码才能完成支付。
★问题四:为什么要在网吧电脑上操作?
因为没有其他支付方式。
★问题五:为什么没有其他支付方式?
因为你没有提供。
经过连续五次不停地问”为什么“,我们发现,真正的原因是,用户在公开、敏感的场所里进行支付无法感知账户的安全性,需要一种在公共场合支付也感到安心的方式。对症下药,结合现有的技术,我们给出两种合理的解决方案:一是在订单页增加二维码,让用户使用自己的手机进行扫码支付,二是把订单推送到手机上,再进行支付。
如果没有以这种追根究底的精神来发掘问题,设计师给出的设计很可能是则增加一些安全标语和图标,真正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写在最后
从情景出发,将需求变成可用性设计是件痛苦的事情,需要交互设计师时刻准备着四心:同理心、探究心、走心和挖掘心,但一旦为用户解决了问题,所获得的成就感将让你无比高兴——做出来的产品能改变很多人的生活,被更多人享受,对设计师而言,是有意义的事情。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