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媒 > 关键词  > AI生物制药最新资讯  > 正文

AI+生物制药的时代已来,创业者与科学家的机会在哪里?

2024-08-16 10:45 · 稿源: 站长之家用户

今年年初,AI生物制药领域迎来重磅消息:Isomorphic Labs近期分别与制药巨头礼来(Eli Lilly and Company)和诺华(Novartis)签订了合作协议,这两项合作未来价值或将超过30亿美元。

这一重大合作展示了AI在药物开发中的潜力,也预示着AI与生物技术领域的交融将带来更多变革。这次合作不仅是商业上的进展,更反映了生物制药行业对有效、比较准确与创新技术的迫切需求。

在AI逐步改变各行各业之际,生物医药领域的企业应当如何看待这一工具?与大公司相比,创业公司的机会与挑战又在哪里?基于近期N1Life创始人及CEO臧晓羽博士与YDS Pharmatech创始人及CEO车兴博士的对谈,我们可以一窥未来的“AI+生物制药”的种种可能性。

AI+生物技术:数据驱动的新趋势

随着技术成熟,AI技术在现代药物研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浅层神经网络到深度神经网络,AI模型在处理和分析海量生物数据方面表现出色。英伟达(NVIDIA)的BioNeMo便是一个针对生物医学领域的大型语言模型(LLM)和生成式AI框架,它旨在加速生命科学和医疗保健领域的研究和发现。BioNeMo这类平台的底层设施展示了AI对生物数据的巨大需求,而这些数据正是训练先进AI模型的基础。

AI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处理大规模数据集的能力,以及在这些数据集上提取复杂模式的能力。这使得AI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极为广泛。例如,AI可以用来预测蛋白质的三维结构,模拟药物与目标蛋白的相互作用,甚至预测潜在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通过这些应用,AI不仅提高了药物开发的效率,还显著降低了成本和时间。

基于这一特性,近年来涌现了许多AI生物制药企业。比如Isomorphic Labs,它由Alphabet旗下的DeepMind团队于2021年创立,基于 DeepMind 的 AlphaFold2技术来预测蛋白质的结构。通过揭示这些结构,研究人员有望能够识别出新的靶点路径,以便开发出针对疾病的新型药物或疗法。

而Iambic Therapeutics是一家使用生成式AI平台开发新型治疗药物的公司,主要聚焦于小分子药物。Iambic结合物理基础和实验数据生成新分子,其技术不仅用于预测蛋白质-配体相互作用,还用于生成分子设计。Iambic的两大主要项目——针对HER2的IAM-H1和针对CDK2/CDK4的IAM-C1,分别计划在明年进入临床阶段。

在AI的加速发展过程中,NVIDIA等公司不仅提供强大的计算资源,还推动数据标准化和共享,以支持AI模型的训练和应用。预计到2025年,随着数据量的不断增长,AI模型可能会遇到数据增长的瓶颈,而具有海量数据的Biotech极有可能成为驱动下一增长点的先进力量。这也是NVIDIA这类企业不断投入、甚至成为Biotech-AI生态主要推动力量的主要原因,具体做法包括投资这些Biotech公司去支持更多数据的产生、应用的落地和计算方法开发等,深度、广泛地进行长远布局。

赢者通吃的市场?创业者的机会与挑战

在AI与生物技术的交汇点上,大型Pharma公司和小型Biotech公司各自面临不同的挑战与机遇。

像谷歌旗下的DeepMind和Meta(原FaceBook)这样的科技巨头,凭借其丰富的计算资源和技术储备,有着雄厚的资源推动AI大模型的研究。

例如,DeepMind的几代AlphaFold模型在蛋白质结构预测方面取得了革命性进展,成为生命科学领域划时代的里程碑。这些公司的技术和算力优势使它们能够迅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突破技术边界,引领行业发展。与之相对的、资源量相对落后的技术,例如RoseTTAFold All Atom模型的准确度已经遗憾地落后于AlphaFold3。从某种意义上来说,AI模型方面的创新已经基本形成由巨头公司推动的形势,而非学术机构或创业公司。

AI创业公司在人力和技术资源以及资金上虽然不如大公司充裕,但在灵活性和创新速度方面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们能够迅速适应市场动态变化,将新技术快速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然而,创业公司也时刻面临着持续融资和技术迭代的挑战。与大公司相比,创业公司缺乏大规模的研发团队和基础设施,在开发新技术时也就面临更多的风险,尤其是在数据的获取和模型的优化方面,必须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保持竞争力。

除此之外,AI Biotech公司还需面对传统制药公司的竞争——这些公司拥有深厚的行业经验和强大的研发能力。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小型AI Biotech公司需要找到市场中的独特定位。AI biotech典型的例子如上文提到的Iambic,利用AI技术在管线推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另一方面,传统Biotech公司则更关注解决实际的科学和医学问题,并利用AI工具加速实验科学的进步,推动新药的发现和开发。N1Life便是典型的Biotech公司,致力于将多肽等生物兼容性分子材料用于药物递送载体的研发与应用,目前已开发针对不同药物类型的Absotride和ChARLS两大模型。N1Life的N1-109正是这种创新的例子,针对转移型卵巢癌、胰腺癌和胃癌等适应症,展示了很高的治疗潜力。目前N1Life将理性设计及AI技术结合,实现指定性质的筛选和定向优化,逐步建立了从载体设计、到载体筛选、再到载体成药应用的“干湿结合”研发线路。通过平台合作等方式与国内外数家创新药企达成技术合作,将自主开发的载体分子应用于不同的疾病领域,旨在以更低的成本和更短的研发周期。

这些各有所长的AI biotech公司正面临着一个蓬勃发展的市场:Transparent Market Research报告预测,到2030年,AI生物制药市场将增长至131亿美元。

科学家 vs AI:日益紧密的共生关系

AI驱动的生物技术革命中,科学家扮演着关键角色。

尽管AI模型在蛋白质结构预测和药物设计等方面展示了强大能力,但这些模型的开发和应用离不开科学家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例如,DeepMind的AlphaFold2模型整合了物理学和生物信息学的研究成果,利用了科学家们几十年来积累的蛋白质结构数据,使其在蛋白质结构预测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科学家们的贡献不仅在于数据的提供,还包括对AI模型结果的解释和应用,这对于推动模型的应用(例如新药研发)非常关键。

除了为AI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和研究成果,科学家们还参与了模型的设计和优化。这种紧密的协作确保了AI技术在生物技术领域中的科学准确性和实用性。

从另一方面来看,科学家与AI的共生关系不仅体现在数据的分析和模型的优化上,也包括在临床试验和药物开发的各个阶段。除靶点模拟和分子设计之外,科学家还利用AI技术分析临床数据,设计临床实验,提高生产效率,加速法规流程等。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不断加速整个药物开发的进程,还提高了药物开发的成功率。

更重要的是,人体生物系统是如此地复杂难解,比计算机要复杂许多,仍有大量的问题需要受过经验丰富的科学家来定义问题、设计解决思路、论证和优化模型。未来,对于交叉学科科学人才的需求将呈现爆发式增长,生物语言和计算语言的互通将成为无法阻挡的趋势。从教育体系到人才职业培养、科学训练,也是人类驾驭人工智能不可或缺的工具。

随着AI技术走向落地,有一点已成行业共识:AI无法代替科学家,而能够提升科学家效率、以合作共赢心态来开发的AI解决方案,未来会成为帮助生物制药领域科学家的优秀工具。

AI推动下的未来医药:更有效、更准确

未来AI与生物技术的融合将继续推动药物研发和医疗技术的发展。除传统技术类型之外,AI在新兴领域,例如基因编辑、疾病诊断和新型疗法开发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这不仅将提高新药的开发效率、优化现有流程,更能打开理解和治疗疾病的新视角。

随着AI模型的不断完善和应用的扩展,我们有望看到更加准确和个性化的医疗解决方案。这种变革不仅能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还能显著降低医疗成本,并提升全球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大量资金涌入、技术突破频现之际,AI与生物技术的结合可能是医药行业的本世纪最重要的转折点。这一趋势可能改变我们对疾病的理解和治疗方式,还将引领整个医疗行业进入新的时代,为人类健康带来深远影响。

然而,AI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包括数据隐私、算法偏见和模型透明度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行业和监管机构共同努力解决,以确保AI技术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安全应用。

推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均为站长传媒平台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对本页面内容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相关信息仅供参考。站长之家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页面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可及时向站长之家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点击查看反馈联系地址)。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依规核实信息,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
  • 神秘物体每44分钟向地球眨1次眼 科学家解释不了

    近期,澳大利亚科廷大学、中国南京大学等研究机构的天文学家在大约16000光年之外,偶然发现一个神秘物体。 该神秘物体与以往任何见过的天体都不同,它每44分钟就会向地球眨眼般地闪光一次,每次持续2分钟。 原本科学家以为,它只是又一个脉冲星的亲戚”。直到最近,美国NASA的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捕捉到同一个地方居然也在发出同步的X射线这才让事情变得不寻常起来�

  • 老人给3岁孙子抹自制药膏致感染 医生:切勿盲目使用偏方

    ​近日,江苏常州发生一起因错误处理儿童烫伤引发的医疗事件。一名3岁男童不慎被热水烫伤后,其奶奶立即用凉水为其冲洗降温,随后却使用了邻居提供的自制烫伤膏涂抹伤口。据家属描述,用药初期孩子哭闹症状有所缓解,但次日凌晨突发高热,伤口出现红肿溃烂迹象,家人随即将其送医治疗。 经医生检查发现,患儿创面存在严重细菌感染,已发展为继发性伤口感染。�

  • 海尔智家的新增量在哪里?

    文章概述了2024年上半年中国股市结构性行情,恒生指数上涨21.06%,港股新消费受追捧。国证指数公司发布"国证港股通消费"指数,覆盖科技、成长属性企业。海尔智家作为唯一入选前十的家电企业,通过全球化布局实现快速增长,海外业务收入占比从2015年21%提升至2024年50%,年复合增长率25.39%。公司在东南亚、南亚等新兴市场表现突出,多品类全球销量第一。通过产品高端化和数字化转型,海尔国内利润率显著高于海外,但随海外业务升级,盈利差距有望缩小。海尔正从中国家电龙头成长为全球化企业,其发展路径展现了中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

  • 评测界鼻祖王自如宣布在AI领域重新创业 直言选AI是来钱快

    今日,王自如B站账号复更宣布回归,并改名为王自如AI,以AI测评UP主身份二次创业。 王自如在视频中表示:未来我想做的第一件事是做AI的内容创业,坦白来讲,因为这件事确实来钱快、资源整合的也快。” 王自如称,会选择高度聚焦AI应用方向,比如跟消费电子、产业、服务的结合,为第二件事做准备。

  • AI+且慢 MCP 如何重塑投资报告生产流程?

    盈米叩富团队借助AI大模型和盈米MCP系统,将投资顾问服务效率提升5倍以上。传统模式下,每份定制化投资诊断报告需团队耗时半天至两天,仅能服务高净值客户。现在通过AI快速分析客户持仓数据,结合MCP精准金融数据源,实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报告,1人1天可产出至少5份高质量报告。同时,AI解决了数据幻觉问题,使分析更客观准确。客户转化率实现翻倍增长,服务流程从割裂的"诊断分析"与"资产配置"转变为完整闭环。团队总结出七步工作法,通过分阶段任务拆解和人工校验关键节点,确保AI输出质量。未来,AI将解放投顾重复劳动,使其更专注于建立客户信任与价值传递。

  • 挑战与追问,流量短剧的天花板到底在哪里?

    短短数年,短剧便从内容缝隙中野蛮生长,一跃成为不可忽视的文化与商业现象。 可在行业蓬勃发展之际,却出现了“千亿愿景与增速放缓并存”的挑战,这让短剧行业站在了发展的十字路口。 当“草莽生长”的粗放时代终结,行业该如何转向精细化耕作?流量短剧的增长天花板究竟在哪里? 在2025上海国际MCN大会召开之际,「克劳锐」与剧点网络副总、合伙人吕少龙进行了�

  • 商汤小浣熊牵手蚂蚁百宝箱,共建AI+数据分析方案

    商汤科技"小浣熊家族"与蚂蚁集团旗下智能体开发平台"蚂蚁百宝箱"达成生态合作,双方将联合打造"AI数据分析助手",为百宝箱用户提供大模型服务。该助手将支持多模态输入,能精准解析用户意图并提供针对性分析建议。目前小浣熊已推出网页版和小程序版,未来将登陆支付宝平台。此次合作将推动AI+数据分析场景落地,后续双方还将共同打造使用教程

  • 宜人智科“智语大模型”备案完成,旗下宜享花开启AI+多元场景

    宜人智科自主研发的"智语大模型"成功通过国家备案,标志着公司在AI领域取得重要突破。该大模型具备文本生成、智能解析、合同审核及多语言翻译等核心功能,已应用于金融科技、智能客服等业务场景。公司将通过该技术升级核心产品"宜享花"的智能化服务,优化风控评估和智能决策支持,提升数字化服务体验。未来还将深化智能风控、自动化审批等金融场景应用,打造行业标杆级智能服务平台。公司将持续加大AI研发投入,推动"AI+金融"深度融合,加速向AI企业转型。

  • 蚂蚁变阵,AI时代的应变与坚持

    在商业世界里,变化是一种永恒的节奏,看似平静的水面下,是涌动永不眠。 最近一些暗涌成为了摆在桌面上的明牌:京东既做外卖又做酒旅,四面出击;饿了么、飞猪合并入阿里中国电商事业群;理想新设两大机器人部门,加速推进AI战略;快手则成立了可灵AI事业部,与主站、商业化、电商、国际化、本地生活并列为一级业务部门…… 各家秣马厉兵,似乎行业又重回了久违的�

  • 科创AI+本地化服务双轮驱动,企知道携手北京佳朗集团激活京津冀创新链

    6月15日,企知道与北京佳朗集团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佳朗集团将作为企知道科创大数据AI平台服务商,全面代理"科创空间"与"商贸空间"产品,为京津冀唐企业创新转型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双方将共同打造区域企业数字化转型标杆,助力京津冀高质量发展。佳朗集团拥有600多人的复合型专业团队,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000多家,将依托企知道平台能力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数智化服务体系。此次合作不仅是技术赋能,更是佳朗服务模式的革新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