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媒 > 关键词  > 正文

技术基因&自主创新,光鉴科技塑造3D视觉感知新范式

2024-01-16 11:45 · 稿源: 站长之家用户

根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的统计数据,预计到 2027 年我国机器视觉市场规模将超过 560 亿元,其中3D视觉市场规模将接近 160 亿元,占比接近三成。目前,3D视觉感知技术已经渗透到智能汽车、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智慧城市、新零售和智能家居等广泛领域,凭借精度高、速度快、适配性强、抗干扰能力强等突出优势,3D视觉感知技术迅猛发展之势已经不可阻挡。

产业热度高让相关企业率先受益。在3D视觉感知赛道里, 2018 年成立的光鉴科技借产业东风,已经从行业新星成长为一家行业领先的3D感知公司。 2023 年 12 月,光鉴科技完成了两亿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公司发展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光鉴科技创始人&CEO 朱力博士在接受电子发烧友网采访时表示,完成B轮融资通常意味着公司产品已经完成了市场的初步验证,取得了一定的市场成绩。过去两三年光鉴科技业务每年都有数倍的增长,“让投资人看到了我们处于一个非常好的发展状态,是一个非常优质的投资标的。”

一般而言,B轮融资之前,公司通常已经证明了其商业模式的可行性,证明了自有技术和产品的价值;B轮融资之后,公司需要进一步继续扩大业务规模,加强财务和治理结构,并开拓市场。毫无疑问,B轮融资会是公司发展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那么光鉴科技完成本轮融资后会有怎样的变化呢?光鉴科技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避开市场内卷:持续打造有差异化的3D视觉感知方案

机器视觉技术在工业领域已经发展了数十年,当然此前更多是2D视觉技术。2D视觉基于物体平面轮廓驱动,无法获得曲度、空间坐标等三维参数。因此,从2D视觉感知到3D视觉感知是一次技术跃迁。随着底层硬件和算法的成熟,目前3D视觉感知技术的应用早已不再局限于工业领域,我们上述提到的广泛领域,3D视觉感知技术都已经有所涉猎。

过往,3D视觉感知的技术流派主要有双目视觉、3D结构光技术、激光三角测量和TOF飞行时间法。光鉴科技进一步创举性地提出了sToF (structured ToF)方案——基于纳米光子芯片调制投射光场设计的硬件系统,仅需一组光学硬件即可同时实现结构光和ToF 深度重建,配合自研算法,达到近距离的超高精度和中远距离的高精度深度重建。

朱力表示,从 2018 年成立至今,光鉴科技一直都专注在3D视觉传感这一领域,目标就是基于公司各项技术帮助各行业实现更好的视觉感知能力。“现在,我们在这个领域走得更加深入,完成了从技术到产品的升级,开始了公司商业化进程。当前,从‘刷脸’到‘刷掌’,从‘屏下3D感知’到‘3D视觉智能座舱’,这些热门方案都有用到光鉴科技的3D视觉感知技术。”

光鉴科技行业解决方案

这一点记者感触颇深, 2019 年当记者初次接触光鉴科技时,该公司的分享基本是围绕核心技术,当然会给出落地愿景,但大都是在展望。如今,光鉴科技已经从拥有创新技术的行业新星,蜕变为在众多领域有领先方案和落地案例的行业领先型企业。

谈到创业过程,朱力称:“ 2018 年和 2019 年的时候,我们的主要精力还在点亮公司的科技树,还处于产品化前期的技术开发阶段。五年的时间过去了,我们走过了从技术到产品,然后让目标市场接受我们产品的商业化全过程。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但是收获了令我们满意的成果。”

通过官网能够看到,光鉴科技目前已经成功推出了多款产品及解决方案,这些都融合了光鉴科技自研的“光学+算法+计算”思维模式,包括Stellar ToF系列深度相机、Aurora结构光系列深度相机、Nebula sToF系列深度相机、屏下3D结构光方案、刷掌支付解决方案、智能座舱3D视觉方案等。

光鉴科技产品矩阵

对于“光学+算法+计算”这套构建产品的组合拳,朱力解释说:“3D视觉感知归根结底是感知+计算,那么就需要做到软硬件融合,单独做哪一个方面都会有缺失。对于下游市场来说,客户需要一个整体最 优的方案,那么‘光学+算法+计算’这三部分是缺一不可的。这是我们的优势,我们以行业领先的光学技术为基础,配合一批全球领先的研发团队,能够提供非常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对于整个3D视觉感知市场而言,光鉴科技的产品和方案都相当创新。当然,完全从底层技术创新的技术,在实现商业化落地时往往会遇到更大的挑战,光鉴科技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绝非易事。朱力称,之所以选择了一条看似难度更高的路,和光鉴科技确定下来的两条发展路径有关。

其一便是通过技术创新赋能终端市场。“我们希望看到的创新成果是,不在已经形成共识的市场和国内厂商去同质化内卷,而是通过我们的技术和产品,为下游终端市场创造新的卖点和价值,进而体现光鉴科技自身的价值。光鉴科技不会去做市场蛋糕越卷越小的产品,而是和产业一起用科技创新把市场做大,这是科技公司不断成长的必然方向。”朱力对此讲到。

显然,这是光鉴科技在B轮融资之前的产品策略,本轮融资之后这并不会发生改变。当然产品会做进一步的升级,比如在产品集成层面,计算芯片能够把传感硬件和算法融合,做进一步的集成,进而降低方案的功耗并优化性能。“更集成的方案可能会带来50%,甚至是更高的性能优化。”这就是光鉴科技产品下一步的升级方向之一。

用数据说话:让投资人看到最真实的市场表现

从时间节点来看,光鉴科技完成B轮融资的时间几乎就是行业资本最为谨慎的时刻,很多数据都表明,电子信息产业的投资在收窄,当然这也从侧面体现了光鉴科技公司的硬实力。如何去打动投资人?如何打消投资人的顾虑?朱力的回答很简洁:用数据说话。“B轮融资就是要看公司的商业转化能力,所以营收数据就是我们给投资人的最 好答案。”

3D视觉技术在移动支付、消费电子、汽车座舱、机器人等领域有非常明显的赋能价值,给用户带来全新的交互体验。针对这些领域,光鉴科技目前都已经推出了产品。“B轮考验的是产品规模性落地的能力,从我们的业务表现来看,我们在移动支付、机器人市场已经具有一定的销售规模,并且仍在高速增长。在汽车智能座舱的人机交互方面,车厂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在汽车领域,无论是我们合作车厂的领先性,还是我们技术/产品的领先性,都将支撑我们取得可观的市场成绩。”朱力在交流时提到。

目前在汽车领域,3D智能交互是一个非常热门的概念,一些车厂已经将这种方案作为标配。通过引入3D视觉感知技术,汽车座舱系统控制复杂度高的问题迎刃而解。朱力表示:“汽车座舱里的屏幕、座椅、空调、音响、车窗和遮光板等都会和驾乘人员形成交互。光鉴科技在汽车座舱里面提供的方案,实际上会比感知更进一步,我们将其称为‘意识’——让汽车能够意识到座舱内驾驶员和乘客的状态,进而提供自动化的服务。”

光鉴科技车规级3D深度相机

上述内容我们提到,光鉴科技有两条确认的发展路线,一条是关于产品创新的,另一条实际上就是针对产品落地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短短四年多的时间里,光鉴科技能够将一项创新技术成功落地到移动支付、机器人、智慧城市和智能座舱等广泛的终端领域。

朱力称:“我们探索出一条有效的市场迭代之路。实现的方式是,我们要和行业标杆客户做深度合作,大家秉持充分信任的态度去打造具有颠覆性的产品,对双方而言都会有很大的收获。对光鉴科技来说,这样做让我们打通了一条从技术创新到市场转化的快速通道。”

和产品创新策略一样,对于这项产品落地的政策,光鉴科技也会持之以恒地贯彻下去。

扎根中国、放眼全球:成为一家世界 领先的高科技公司

从科技公司发展角度来说,产品创新和产品落地是核心指标,也是硬性指标。服务于这两项核心指标,也会有很多软性指标,比如人才梯队的搭建、生态系统的培育以及地域性市场扩展等。

关于人才梯队搭建,根据朱力的介绍,光鉴科技目前研发人员占比大概在80%左右。“融资之后预计也会保持这个状态,所以光鉴科技依然会是研发聚焦的公司,同时我们的研发创新会聚焦我们已经服务的市场。在市场销售和组织架构方面,我们也会吸纳一些更有经验的人才,让我们继续保持这种良好的增长势头。”

关于生态系统培育,朱力表示,“现阶段我们的生态布局策略依然是将我们的底层技术和客户的市场需求深度结合起来,在客户进行产品规划和定义的时候,我们之间就已经有充分的合作,这样能够实现更有效的转化。未来,出于产品集成方面的考虑,我们可能会和芯片公司进行深入合作,完成产品形态的进一步升级。这个过程中,对于合作伙伴的选择,我们更看重双方对于创新场景的投入意愿。”

无论是产品创新、产品落地,还是人才培养和生态培育,这些其实都服务于光鉴科技的公司目标:成为全球领先的科技公司。因此,光鉴科技也已经开始自己的全球化布局。“依托于我们在当地的合作伙伴,早期是将我们的产品和方案复制过去,当取得一定的市场成功后,我们会针对其他国家市场的本地化需求做更多的事情。”朱力最后说。

推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均为站长传媒平台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对本页面内容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相关信息仅供参考。站长之家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页面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可及时向站长之家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点击查看反馈联系地址)。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依规核实信息,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
  • 北京赛凡光电:以精密光科技,点亮产业创新之路

    北京赛凡光电仪器公司专注光电仪器研发制造,以光谱测试和精密运动控制为核心技术,致力于为光伏、航天、农业等领域提供高精度太阳光模拟器及系统解决方案。其LED太阳光模拟器实现紫外到近红外波段的高精度光谱模拟,显著提升光照均匀性与稳定性,有效克服传统氙灯模拟器的痛点。在光伏领域帮助提升电池测试一致性与生产效率,在航天与农业领域提供定制化光照支持。公司构建完整产品生态,坚持创新合作理念,助力中国智造与科研发展。

  • 苹果iOS 26普通照片秒变3D照上热搜 “空间场景”功能引热议

    苹果正式推送iOS 26系统,支持iPhone 11及以上机型。新系统引发用户吐槽,如LiquidGlass设计被指“丑出新高度”,升级后出现发烫、卡顿等问题。但“空间场景”功能广受好评,可将普通照片转换为裸眼3D效果,操作便捷,还能设为动态壁纸。不过该功能在不同屏幕上的表现存在差异,低刷屏会出现卡顿,高刷屏则效果更流畅逼真。

  • IFA 2025“杰出创新奖”揭晓:三星电竞显示器以裸眼3D体验引领行业变革

    三星玄龙骑士3D电竞显示器G90XF荣获2025年IFA创新奖,凭借裸眼3D技术突破行业瓶颈。该产品通过眼球追踪和视图映射算法实现无眼镜立体视觉,同时保持4K分辨率、165Hz刷新率等顶级显示性能。结合AI视频转换功能与游戏生态建设,三星正推动显示技术从二维向三维沉浸式体验跨越,重塑行业标准。

  • 三星Galaxy手机:AI创新领航 重塑智能生活新范式

    三星通过Galaxy AI技术重塑智能手机体验,推出Galaxy S25系列和折叠屏Z系列,实现“零延迟”智能交互。产品支持即圈即搜、AI创作辅助和跨应用协同办公,大幅提升信息获取与创作效率。折叠屏设计拓展多任务处理能力,让用户在办公、生活和创意领域更高效从容,引领智能生活新趋势。

  • AI日报:腾讯发布混元3D 3.0模型;昆仑万维上线Agent Studio功能;阿里Qoder推出付费订阅服务

    AI日报汇总最新行业动态:腾讯发布混元3D+3.0模型,建模精度提升3倍;昆仑万维Mureka上线音乐创作功能;阿里Qoder推出付费订阅服务;VEED Fabric 1.0实现图片转视频;OpenAI发布GPT-5-Codex革新编程;全国发布AI安全治理框架2.0;Mini-o3实现超长视觉推理;上海AI Lab推出多模态模型Lumina-DiMOO;腾讯微调技术提升图像美感300%;Meta推出轻量级MobileLLM-R1;腾讯启动AI应用繁荣计划;谷歌DeepMind�

  • 海尔空调获行业首张Wi-Fi人体感知认证,真正实现主动服务

    海尔空调于9月17日获得行业首张Wi-Fi人体感知认证证书,成为目前唯一通过该认证的企业。其核心技术基于Wi-Fi通感一体模组,具备三大创新:首创双天线Wi-Fi模块,在通信同时实现高精度人体感知;自主研发FMCW算法,精准检测6米内有无人员及1米、2米距离识别;采用CNN与LSTM融合的动态抗干扰算法,人体探测率超95%。该技术无需额外传感器,不依赖路由器信号,实现“人走电断”节能及防直吹等主动服务功能,被评定为国际领先水平,推动了智能空调感知技术的标准化与普及。

  • 锻造新质生产力新引擎 三大创新背后的海尔探索

    9月19日,“现代化进程中的新质生产力”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发展改革委指导,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海尔集团联合主办。会议聚焦激发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海尔集团代表周云杰强调企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主体,需通过科技创新、激发人才活力和构建开放生态实现突破。2024年海尔业绩创新高,全球收入达4016亿元,增长8%,利润总额302亿元,增长13%。会议呼吁企业从有限博弈转向无限共创,以科技引领产业升级,服务国家战略。

  • 业界首个!腾讯混元Voyager3D世界模型发布:支持原生3D重建

    今日,腾讯混元官方宣布,HunyuanWorld-Voyager(简称混元Voyager)正式发布,这是业界首个支持原生3D重建的超长漫游世界模型。 该模型在斯坦福大学李飞飞团队发布的世界模型基准测试WorldScore上位居综合能力首位,超越现有开源方法,在视频生成和3D重建任务中均表现出色。 在视频生成和视频3D重建两个任务上,Voyager也均取得更好的结果。

  • 腾讯云联合IDC发布AI Infra报告:定义Gen Al时代智算新范式

    2025年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于9月16-17日在深圳召开。在Infra+Agent专场,腾讯云与IDC联合发布《AI+Infra:加速智能体落地的基础架构、发展趋势与产业实践》报告。报告指出,随着AI应用规模化落地,AI云基础设施正向核心智算设施演进,涵盖分布式底座、异构硬件、高性能软件和场景化方案四大维度。报告还提出六大演进趋势:架构重构、行业垂直化、算力智能化、安全能力提升、研发范式创新和服务化转型,并解析了腾讯云在交通、制造、医疗等领域的落地案例,为企业智能化转型提供实践指南。

  • 小米17全系搭载全新M10屏幕发光技术

    小米17系列手机于9月23日正式发布,全系标配全新M10屏幕发光技术,采用国产新型红色发光材料,发光效率高达82.1cd/A,直逼行业最高水平。设计上采用超椭圆R角设计,边框窄至1.18mm,视觉震撼。标准版配备6.3英寸小尺寸直屏,重量仅191g,单手操作无压力。Pro和Pro+创新引入“妙享背屏”,支持自定义显示内容及自拍预览,提升便捷性与趣味性。核心配置首发骁龙8 Elite Gen5平台,安兔兔跑分突破400万,性能强劲。小米总裁卢伟冰透露背屏研发成本高达10亿元,彰显技术投入决心。

今日大家都在搜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