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界 > 关键词  > 具身智能最新资讯  > 正文

热钱涌入,中小资本挤不上具身智能牌桌

2025-07-04 11:13 · 稿源: Tech星球公众号

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Tech星球(ID:tech618),作者:任雪芸,授权站长之家转载发布。

今年3月,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清仓式”看空人形机器人的言论引发市场热议,关于具身智能投资退潮的讨论愈演愈烈。不少观点认为,这个赛道商业化周期漫长,当前阶段的投入性价比越来越低。

但实际上,资本动向却逐渐火热。2025年以来,具身智能领域头部企业持续获得融资。宇树科技完成C轮融资,估值突破百亿元大关;银河通用于6月拿到宁德时代领投的11亿元新一轮融资。

与此同时,京东、美团、腾讯、华为等巨头,也纷纷将目光投向这一领域。除了投资初创公司以外,大厂和大厂前高管们也躬身入局。

Tech星球通过IT桔子创投数据服务平台梳理发现,截至2025年7月3日,国内具身智能行业年内投资事件已达114起,超过2024年全年91起的总量。

一边是“退潮论”甚嚣尘上,一边是头部企业融资不断。尚未入场的投资机构陷入两难困境:他们既担心具身智能商业化周期太长,投进去的钱短期见不到回报;又怕错过行业爆发的机会,只能旁观先行者收割红利。

于是,从行业巨头到初创团队,从投资人到创业者,都试图在这场充满不确定性的“淘金热”中,找到风险与机遇的平衡点。一位早期VC投资机构的投资经理向Tech星球坦言,“具身智能项目的技术迭代速度、商业化落地路径都充满未知,但站在行业爆发前,没有人愿意彻底退场。”

AI,机器人画画

具身智能,迎来一场价值重估

具身智能,通常是指具备环境感知、逻辑推理及物理世界交互能力的“智能系统”,而具身智能机器人则可视为这一系统的物理载体。

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至1950年,但长期受限于传感器精度、算力成本等技术瓶颈,发展始终不温不火。直至近年大模型技术突破,才为具身智能的迭代升级提供了机会。

一位资深行业从业者表示,大模型技术能力直观体现在产品上,会让机器人更智能、动作更灵活,拥有更强的运动控制能力。

这种技术升级在蛇年央视春晚首次引起广泛关注。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与舞者同台表演,不仅流畅完成甩手绢、扭秧歌等复杂动作,还根据舞蹈节奏调整姿态,展现出类似人类的互动能力。这也是具身智能首次以“拟人化”的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而这也成为投资圈的关键时刻。上述VC机构投资经理透露,自宇树科技凭借春晚表现引发关注后,部分具身智能项目的估值攀升。

另一位投资机构的投资人则提到,宇树科技引发的这轮行情,直接让其持续跟踪的一个具身智能项目估值翻倍,“但实际上,这个项目的商业化路径并不清晰。”

受这股行业热潮推动,具身智能初创企业的融资节奏显著加快。其中,它石智航在成立仅50天之际,便拿到1.2亿美元天使轮融资;成立未满半年的原力灵机,也完成2亿元天使轮融资;而成立约一年的千寻智能,更是顺利完成5.28亿元Pre A轮融资。

一些明星具身智能企业的估值在多轮融资中持续攀升。比如,成立于2023年的智元机器人,今年3月完成由腾讯领投的B轮融资后,第三方调研机构评估其估值达150亿元,较上一轮融资时直接翻倍。

上述投资机构的投资人坦言,如今即便是初创阶段的具身智能项目,其投资门槛也已水涨船高,动辄数亿人民币的融资规模,早已超出中小投资机构的参与能力。

高资金门槛下,头部资本成为行业主导力量。据Tech星球不完全统计,高瓴创投、启明创投、红杉资本等顶级VC/PE机构,与京东、腾讯、美团龙珠、蚂蚁集团等互联网巨头战投部,以及宁德时代、联想、TCL创投等产业资本,正高频次现身具身智能投资赛道。

豪赌技术拐点

在今年3月末的一次投资人交流中,朱啸虎直言不讳地指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路径仍不清晰。他还透露,某具身智能项目在B轮以3亿美元估值退出时,企业年营收仅800万美元,现金流缺口高达2700万美元。

这番言论在创投圈曾引发不少争议,但从当前具身智能的商业化进展来看,其观点却能显现出相对的合理性。一位资深从业者坦言,即便头部企业,眼下也尚未探索出可规模化变现的商业模式。

从宇树科技来看,结合其官网披露,目前产品覆盖Go系列四足机器人、B系列工业版四足机器人、G/H双足人形机器人原型、模块与软件(视觉、控制器)。

据天眼查信息,宇树科技中标项目主要面向高校、能源、医疗、消防等领域,其中科研类高校成为订单主力。例如,同济大学贡献了宇树公开中标项目中最大的订单金额,达825.66万元,采购内容是10个单价70万元的H12通用人形机器人。

上述投资人表示,宇树科技当下的客户结构反映的是具身智能技术在科研场景的集中落地,但也侧面反映其在消费级与工业级大规模应用上依旧存在滞后性。同时,他表示,宇树已实现批量交货,但赛道内多数玩家仍停留在研发阶段,能达到量产交付能力的企业寥寥无几。

这与具身智能技术的阶段性瓶颈密切相关。“医疗、养老、零售、工业制造等领域都存在应用前景,但以当前的硬件性能和软件算法水平来看,行业发展注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位业内人士指出。

他同时表示,对投资机构而言,这种情况反而存在新机会。“整机企业估值越来越高,机构可以将目光投向人形机器人的上游产业链。”

今年以来,的确有不少零部件公司拿到了融资。灵心巧手公司近日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由中金资本私募领投,蚂蚁集团等机构参投。智能传感器公司千觉机器人拿到了来自元禾原点、戈壁创投及小苗朗程的投资。

随着具身智能融资热潮延伸至上游产业,一位产业投资人称,其现在投的其实不是当下的订单,而是赌大模型与机器人融合的临界点。“一旦突破,整个产业链的价值都会重估。”

从资本狂热到商业化大考

在具身智能掀起融资风暴之前,大模型创业曾是资本圈最炙手可热的赛道。2023年至2024年间,国内大模型领域上演“百模大战”。但仅仅一年时间过去,百模大战便进入偃旗息鼓阶段。国产大模型“六小虎”中,已有多家开始调整策略,进行转型。

具身智能的确复刻着大模型创业初期的资本狂热,它们有着相似的技术想象、相似的估值泡沫,以及尚未被验证的商业化谜题。

不过,在股权投资市场投资活动仍然承压,投资机构出手愈发谨慎,投资次数和规模普遍下降的大背景下,投资人也在趋于冷静。

5月中旬的一次公开场合上,SEEFUND无限基金管理合伙人马麟指出,2025年,具身智能创业最重要的是PMF(产品市场匹配度),要有现金流、有收入,“哪怕没转正,至少证明市场对你的接受度”。

前不久,松延动力因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中的出色表现,迅速成为人形机器人创业赛道的焦点。据松延动力创始人兼董事长姜哲源透露,“北京机器人马拉松比赛结束后的一个月内,我们就拿到了1000台以上订单,截至目前,累计订单量已突破2000台,总合同金额超1亿元。”

与此同时,银河通用的人形机器人也在北京进驻7家无人药店,24小时由人形机器人完成药品拣取并对接骑手。

与大模型构建估值的逻辑相似,具身智能的投资正在从团队、技术转向交付。“这其实表明,资本已经开始关注技术在细分场景的落地能力”,一位上述从业者称。

对此,一位投资人也表示,今年是机器人交付元年,具身机器人企业达到千台交付量后,场景需求将不再局限于展览展示等简单操作。“到时企业就需要聚集签约方与用户共同探讨需求、成本等问题,在此背景下,谁能快速且稳定交付、保证质量、降低价格,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一位尚未入局具身智能的机构投资人表示,眼下具身智能已度过概念红利期,投资会更加谨慎。在他看来,参照智能驾驶的行业周期,以及大模型从参数竞赛转向场景的发展轨迹,下一轮投资窗口期可能出现在量产阶段,“那时才能筛选出真正能打通技术和场景的优质标的。”

举报

  • 相关推荐
  • 和机器人做工友?华为博士天团详解盘古具身智能的工业落地

    华为开发者大会HDC2025聚焦具身智能技术发展,多位专家围绕机器人智能化展开深度探讨。会议指出当前人形机器人已实现基础运动控制,但需突破3D空间理解、长序列物理推理等核心技术。华为云推出CloudRobo平台,通过数字仿真、生成式AI等技术解决工业场景数据短缺问题,已应用于物流分拣等场景。专家预测未来3-5年工业机器人将率先落地,家庭陪护机器人仍需长期技术突破。会议特别强调需建立机器人伦理边界,确保技术发展与社会价值相协调。华为将持续探索AI与机器人融合,推动具身智能在千行百业的应用创新。

  • 点猫科技:携手地瓜机器人,共筑具身智能教育新生态

    点猫科技与地瓜机器人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打造覆盖K12的具身智能教育体系。通过编程控制机器人完成垃圾分类等实践任务,让学生获得沉浸式AI学习体验。双方整合资源开发了贯穿小学到高中的项目式课程体系,并开展教师AI教学能力专项培训。同时构建多层级科创赛事网络,设立具身智能专项赛道,打通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培养通道。这次合作既是技术革新,也是对AI教育本质的探索,将共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AI人才,绘制具身智能教育新蓝图。

  • 对话智源研究院王仲远:做具身智能的“安卓系统”,而非专用的“iOS”

    大模型的发展正在遭遇瓶颈。随着互联网文本数据被大规模消耗,基于数字世界训练的AI模型性能提升速度明显放缓。与此同时,物理世界中蕴藏着数字世界数百倍甚至千倍的多模态数据,这些数据远未被有效利用,成为AI发展的下一个重要方向。 在2025北京智源大会上,智源研究院发布了“悟界”系列大模型,试图推动AI从数字世界迈向物理世界,实现所谓的物理AGI。这一系�

  • 声通科技受邀出席 “智汇前沿” SUES 创新论坛,共探具身智能交叉融合新路径

    2025年6月19日,由中国计算机学会指导、上海工程科技大学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智汇前沿"创新论坛在上海举行。声通科技董事长汤敬华发表《交互式AI技术与具身智能》主题演讲,提出可信AI交互是智能发展基石,并分享"多模态+多模型"可信AI架构。论坛聚焦具身智能与交叉创新,探讨AI从感知、生成到具身交互的进化路径。汤敬华指出,继感知智能和生成智能后,具身智能正成为产业升级新引擎,将重塑产业分工模式,推动工业、通信等领域的效率革命。活动汇聚学界业界专家,共同探索智能体协作新范式及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 2025杭州国际人形机器人展会启幕,微美全息(WIMI.US)AI+具身智能产业跃迁新范式

    2025杭州国际人形机器人技术展览会将在浙江举办,聚焦人形机器人关键技术突破与产业化路径。作为国内首个专注人形机器人全产业链的专业展会,为期3天,汇聚全球200余家企业及专家,覆盖从零部件到应用服务的全产业链,展示仿生驱动、具身智能、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特斯拉、阿里云等领军企业参展,分享技术产品与场景应用。摩根士丹利预测,2050年中国市场规模将达6万亿元,总量5900万台。微美全息等企业加速技术落地,推动产业升级。展会将成为行业风向标,促进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

  • 华曦达赴港交所递表:AI Home领域领军者开启资本新征程

    深圳华曦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由中信建投国际担任独家保荐人。该公司在AI+Home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业务涵盖硬件与软件解决方案两大板块。2024年数据显示,华曦达已成为全球第八大AI+Home解决方案供应商,同时是中国第三大供应商,并成为全球最大Android TV智能终端供应商。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2-2024年研发成本逐年递增,拥有239项专利及软件著作权。客户覆盖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300家企业,包括多家财富500强电信运营商。未来华曦达计划继续拓展产品种类,深化AI+Home技术研发,推进全球化布局。此次赴港上市标志着公司发展进入新阶段。

  • 建鼎智能:以 “智” 造链通产业升级 构建智能物流新生态

    浙江建鼎智能科技公司通过"技术+生态"双轮驱动,构建了覆盖研发-制造-服务的全产业链布局。这家深耕20年的企业拥有32人研发团队,已获16项专利和多项认证,业务延伸至智能工厂规划等领域。其智能分拣系统帮助快递企业提升效率40%,客户覆盖全球500+场景。公司拥有8万平米生产基地和180人团队,年产能达2万台设备,并积极布局海外市场。未来将研发AI视觉分拣系统等新技术,计划3年内在海外设立3个研发中心,推动"中国方案"成为全球标准。

  • 智能体时代,还得看豆包大模型

    火山引擎,又有大动作了。 2025年6月11日,火山引擎Force原动力大会发布豆包大模型1.6、视频生成模型Seedance1.0pro等重磅新模型,以及迭代了一站式AI云原生全栈服务。 对此,字节跳动CEO梁汝波表示:“做好火山引擎对字节跳动成为一家优秀的科技公司、保持技术竞争力很重要。未来,字节跳动会坚定长期投入,追求智能突破,服务产业应用。通过火山引擎,持续把新模型、新�

  • 更智能的Galaxy相机:懂你所见 即时互动

    本文探讨了移动设备成像技术的发展趋势。三星Galaxy设备通过硬件、软件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突破了传统影像工具的局限,构建了全面的技术体系。其相机不仅能"看懂"场景,还能提供实时反馈,进化成更直观的视觉信息交互界面。当这种交互与折叠屏结合时,将带来更震撼的沉浸体验。同时,三星始终重视隐私保护,确保用户数据安全。即将发布的三星折叠屏新品相机将更智能,不仅能生动记录生活瞬间,还将使日常使用体验更流畅、个性化和有意义。令人期待的Ultra体验即将在折叠屏上展开。

  • HDC2025丨华为推出小艺智能体开放平台,全面赋能鸿蒙智能体开发

    6月20日,华为在开发者大会2025上发布鸿蒙智能体框架(HMAF)及白皮书,标志着鸿蒙系统全面进入Agent时代。该框架定义了操作系统、应用与智能体的交互模式,支持自主决策与群体协作的AI生态。小艺智能体作为系统级中枢,可拆解复杂任务并调度多智能体协同完成。同时推出小艺智能体开放平台,提供全链路开发方案,支持50+系统插件和自然语言创建工作流。目前已有50+鸿蒙智能体即将上线,覆盖天气、音乐、资讯等场景。华为表示,鸿蒙智能体将带来更高效、自主的人机交互新模式,未来将持续开放AI能力,与开发者共建智能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