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一个胖子的世界。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钱致远
题记
一个做汽车新闻的年轻女记者,如何阴差阳错走上了共享单车的创业道路?
为什么说摩拜单车的创业模式,是致命的,是注定了难以成功的?因为违反了精益创业的快速试错、廉价失败的基本生存法则!
但又为什么摩拜居然活着走出了创业的死亡谷?什么样的天使投资人和什么样的能人,改变了这个历史进程?
为什么说摩拜的创业模式,是典型的职业范、国际范,产品的工业设计甚至可以得国际大奖?
听完摩拜单车的三生三世,就能明白,它与小黄车ofo的相比,真是“来自星星的你”。
正文开始
前面说了小黄色ofo的创业成功史,下面说摩拜单车的。正如前面说的,摩拜单车走的是正打正着,中间歪了一下。
我们先看它的创始人, 1982 年浙江出生的胡玮炜, 04 年浙大城市学院新闻系毕业。做了差不多十年的媒体汽车记者,在极客公园老板张鹏的支持下,创办了一个叫极客汽车的科技新媒体,就创个小业。
她其实跟我们很多人一样,之前接触过公共自行车。比方说在杭州西湖,想租一辆公共自行车,但是办卡的小亭子已经关门了。在国外旅行的时候,想租一辆车,按照操作说明鼓捣了半天信用卡,也没办成功。所以就留下了一个念头,说什么时候有一辆随时随地,可以骑的自行车就好了。
这和我们很多人的念头一样,事后就很快忘记了。直到有一天,有一群人在一起聊天,工业设计师,投资人,也包括胡玮炜。而这时候易车董事长,未来汽车创始人李斌突然说了,说你有没有想过我们做一个公共单车,就是手机扫描一下就能开锁的那种,一下子就启发了大家。
大家很激动,胡玮炜说想干。当然了,一开始想干的人很多,陆陆续续中途就有人退出了。因为大家发现困难很多,担心它被偷走。所以胡玮炜就成了这个项目的创始人,李斌成了这个项目的早期投资人。
期间,胡玮炜把这个事情告诉了极客公园的张鹏。但张鹏就提醒她说这是一个大坑,而最大的异议,也是你放在城市里,什么用户都有,很容易被全部偷光,所以张鹏就没有直接参与投资这个项目。
但胡玮炜他们还是坚持下来,胡玮炜说她自己比较轴,所以坚持下来了。创业是需要一些轴,也需要坚持。有些轴的创业者成功了,但是大部分轴的创业也失败了。
因为个人品质重要,但是,它既不是充分也不是必要的条件。这也是创业创新的方法中,比较难的地方,就貌似没有一个直接可以确定的因素说就是它。核心观念,必备要素都在变化当中,都可以取出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所以创新创业的方法论确实是隐藏的比较深的。
一开始胡玮炜拉了一个团队,从汽车圈她一个在福特做技术的朋友,来做她的技术合伙人。一个汽车设计师设计的一个方案,被采用了。他们按照这个方案找了一些自行车公司寻求合作,但是他们报的配件价格,非常高。
毕竟你是定制化的,相当于你重新redesign,重新设计了一辆自行车。你提出的这些配件让大家都要重新为你去做出来,所以这个价格很高,高攀不起。
所以只能自己去组装,找到了一个天津,北方最大的骑行车市场,发现也找不到,也没有合适的配件,发现也没有能够深度合作的公司。最后,被迫下决心自己成立一家自行车工厂。
最后就是说,你本来打算只做一个项目,就是租自行车,但变成了你要自己造一辆车,这样就一头扎进了产品设计中去了。
这个完全是不符合精益创业的,但是这种路子特别符合硅谷的创新气质。像埃隆·马斯克就是这样,就是要从平地起高楼,是完完全全的创新,不成功便成仁。
话虽如此,精神可嘉,但是摩拜公司还是经历了很多次濒临资金枯竭的险境。其中最困难的时候,要通过民间借贷去支撑公司的发展。
所以也能理解为什么新闻上报道有不少创业者创业没成功,把自己的房子搭进去了,就是一个坑,越陷越深。
当然,这个项目也可能是过桥贷款,就说投资方谈的差不多了,钱确定到了,但是还没到,临时中途中转一下也是可以的。这样,避免这个项目因为资金一天两天没到就断掉了。
所以整体上看,就是正打正着,这个项目的模式非常的简洁,就是一个随时随地可以取用的自行车,共享单车项目。
但是这个项目包括的几大模块都非常大,要做一个独立的app,要自行设计一辆独特的自行车,要开发智能锁和后台智能锁的运营系统。而且你要有一个区域化的运营模式和队伍,所以每一块都非常大。
这个创业团队做着做着,显得人手不够,能力不足了,这个项目陷入泥潭当中了。这时候,一个核心人物,王晓峰的加入,使得公司的运作跨上一个台阶。
王晓峰, 97 年大学毕业就进了保洁公司。在那个时候能进入宝洁公司,还是屈指可数的,保洁公司在很多高校招人声势很大,但最终可能只挑一两个人。王晓峰从保洁到谷歌,中途也经历过一些公司,后来到腾讯,最后到了Uber, 2014 年在Uber做上海区的运营和分公司总经理。
有投资人评价王晓峰,说他非常的professional,很适合做运营和公司的CEO,就说所有的运营数字都在他的脑海里。如果一个项目从产品设计到推向市场,整个的路线图,他的思路就非常的清晰。
这也是外企在中国这么多年,为中国本土培养的,本土职业经理人,作为一个群体涌现出来。之前那个外企的职业经理人,很多都是八九十年代,去国外留学,留学了之后再回到中国。现在,有一批本土培养的本土职业经理人。
所以这也是有一些项目,草根创始人把这个项目从零到一的路子铺好,中途关键的时候,吸引到一些职业经理人进来。否则的话,你啥也没有,职业经理人也很难信,尤其很多项目都特别草创的话。
这样的话,你这个团队和这个项目就受到有些投资人的偏爱。比方说大家知道滴滴打车后来引进的柳青,就特别国际范,职业化的一个职业经理人。
但是这个项目呢,王晓峰能够加盟,牵线搭桥并且搭桥成功的,就是李斌。李斌是易车的CEO,未来汽车的董事长。他跟王晓峰一直是好朋友,所以拉他过来加入这个项目。
王晓峰加入这个项目,看到这个项目什么样子?就差不多整整半年, 2015 年上半年,这个项目一直在找方向,找重点。基本上时间就都投在研发里面,办产品,实验室,没有进入到市场,牵扯的事情太多了,牵扯的面太广了。
你要知道造一辆车,这是系统工程,这辆车从设计到结构到采购到生产管控仓库,完完全全是一个系统工程。第二个,电子智能锁又是独立的一块。第三个,车锁跟车还得联系起来,最后还得跟人联系上。所以说这几大模块,每一块都非常的大,非常的独立。
所以王晓峰进去了之后, 15 年 10 月份,他就跟摩拜项目组成员说了,我们不能老待在摩拜实验室,锁都做了八代了,我们必须推向市场。
所以在 15 年 11 月在北京一个园区,投了 10 辆车,找了一些用户测试。测了一周,觉得总体上是可行的,车,锁和用户的使用习惯,都很流畅,所以下一步就进入上海市场。
就是 15 年 12 月份,在上海找了一个地方,在一个居民区投了几百辆车,测了差不多四个月,这就是重新回到了精益创业的快速试错的轨道上来。
也就是说,必须尽快的在真实的市场环境里面,让真实的用户使用你真实的产品。并且,从头到尾的体验过程形成一个闭环,你才能验证这个项目,从客户需求,产品体验的模式,对不对,可行不可行。而不是淹没在一个长链条的一个环境里面出不来,陷进去了,那你这个项目什么时候能验证成功,就永远不知道了。
然后,在 16 年的 4 月 22 号,摩拜单车在上海正式发布。前面一年多的时间,基本上就是闭门造车,真的是闭门造车。好在,他们是正打正着,需求摸的是准的,产品也是成立的。
因此之后就一炮打响了,差不多四个月的时间投放了 1 万辆以上,然后 16 年 8 月中旬,进入了北京市,在 16 年的 10 月份,第二代产品,也就是Mobike Lite轻骑版也就推出了,当然,后来也推出了摩拜经典款的迭代版。
所以,我们可以看一下摩拜单车从头到尾创业的套路,就是典型的高级职业范的创业套路。秉承了产品设计,工业设计的理念,花了很长时间精力人力,去做硬件产品,当然,乔布斯当年也这样做过。
我们可以看一下,他们是沿着什么样的思路,来做工业设计的。他们的设计目标是,我们必须要有一个随用随取随还,无人支持,无固定桩的,共享自行车,而且,自行车还要能防盗,所以必须要有定位,后台随时找得到车。为了定位,就必须开发一种特殊的锁,智能锁。这个锁里面,内置了sim卡,比如中国移动的手机卡里面要放一个,还要加GPS,这样的话,你才能在后台随时随地,定位到这辆车。
然后智能锁还得加一个自动开锁,不用人工开锁。为此,这个锁就必须要有供电,为了要有电,要通过什么方式来发电呢?人力脚踩发电机!这个脚踩发电机,要设计进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