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 > 关键词  > 域名最新资讯  > 正文

互联网域名与地址管理机构安全官被劫持背后

2008-07-15 09:01 · 稿源:域名资讯网

以下为引用的内容:
域名劫持频繁,而ICANN在被攻击中不断成长,但仍然显示了他们在域名安全管理机制上的漏洞,而国内的媒体与站长却鲜有关注,似乎认为那是ICANN与CNNIC们的事。

2008年6月26日,国外媒体报道,一个自称是“土耳其”的黑客团伙挟持了下列域名:icann.net,icann.com,iana-servers.com,internetassignednumbersauthority.com,iana.com等。然后把这些域名全改变原来指向,并在更改指向的网页上留下下列这些字眼:你们控制着所有的域名?不对,包括ICANN(互联网域名与地址管理机构)的域名,都在我们的掌控之中。你们不信?哈哈。

在全世界媒体看来,这实在是很讽刺的一件事情。一直提供网络域名安全指引的ICANN这回自身难保,同时被攻克的还有互联网地址指派机构(IANA)的主页。仅仅一天过后,在中文网站上就可找到有一万多条相关报道,足见人们对此事的兴趣。

ICANN 在美国时间7月3日(美国时间)发表了《关于近期域名安全威胁问题的说明》。在声明中,ICANN承认:“ICANN最近成为(黑客)网上攻击的目标。”ICANN同时指出,这些受到错误引导的域名,如icann.com和iana.com,仅仅作为ICANN和IANA主网站的镜像指向而己。ICANN和IANA两个机构的网站主域名www.icann.orgwww.iana.org 并未受到影响。

此次icann.com、iana.com两个域名的DNS被修改指向的结果,是由于ICANN的注册商的注册系统受到攻击所致。这家注册商已经向ICANN提供了一份有关这次攻击的全面、绝密的安全报告。

据分析,这次黑客攻击的手段非常老道,他们采用从社区和技术两方面相互配合下手的技巧,只是效果有限和不太明显。ICANN分析说,一经发现DNS重新被指向现象、在20分钟之内便将其恢复正常;当然,全球互联网恢复正常访问最长不超过48小时。

ICANN认为,汲取这次事件经验教训、将采取新的安全措施确保今后不再出现同样情况。ICANN的“安全与稳定咨询委员会(SSAC)”正在研究,将本次事件列入优先研究课题,把研究成果循正常途径加以利用。

几天之后,在与这次攻击不相关的事件中,攻击者采用了一个最新开发的程序对ICANN的博客系统进行攻击。不过,这次攻击立刻被监控程序发现,而把ICANN的网站博客系统断开。有关上述两次事件的全面报告书已经被提交给相关执法机构。

见到上述媒体报道之后,笔者一直想向ICANN的技术总监CTO)了解详情。一直到北京时间7月5日凌晨1时,才见到ICANN的CTOJohn上线,他是笔者从2002年就认识的老朋友,下面是我们二次对话的记录:

笔者: ICANN在同意开放新域名后的第二天就遇到黑客攻击,这个消息是真的吗?

John:不完全对。攻击导致的缺口是对着我们的注册商的,有一些ICANN注册的域名被修改了DNS指向到宣称是黑客的网站上了。我们用的主网站icann.org和iana.org没受到影响。

笔者:哦,有很多家注册商受到波及?

John:只有我们register.com这家注册商。他们是受害者,被黑客入侵后,通过这个注册商挟持了icann相关一些域名。

笔者: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John:只有几个icann的域名受到挟持,用修改DNS的方式。 黑客从来都没有进入到我们的网站,他们只是修改了icann.com等域名的DNS指向而己。

至此,我们对本次事件已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这是全球管理互联网域名及地址资源机构ICANN自己相关域名被人修改了DNS指向。黑客的手法很特别:从.COM域名注册商端口入侵数据库、然后通过修改DNS指向。

从ICANN的官方声明及John的回复中可以看出:这次事件暴露了ICANN注册商安全管理的漏洞,但是并不代表ICANN的数据库或者主域名及网站受到了入侵。也为国内媒体在传播这次事件中译文错误作了一个纠正。

另外,此次事件在国内外媒体中广为传播,但是却不见国内有媒体找了解详情的技术专家做判读、让大家明白域名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在我国已经拥有1182万个.CN域名及约400万个.COM/.NET/.ORG域名、域名拥有位居全球国别第一地位时,如果媒体仅仅传播注册域名重要性及价值,却缺乏全面、系统、准确地引导注册域名用户合理布署、安全使用域名重要性及影响,这将有可能阻碍中国用户全面认识域名的基础价值。

举报

  • 相关推荐
  • 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星思引领卫星互联网基带芯片创新

    七部门联合发布《终端设备直连卫星服务管理规定》,将于2025年6月1日起施行,重点推动卫星通信与地面移动通信融合发展,鼓励为信号盲区提供网络接入服务。星思作为中国通信芯片领域新锐企业,凭借"空天地一体化"基带芯片方案实现多项技术突破,其自主研发的Everthink系列芯片功耗降低30%,体积缩小至传统方案的1/5。2024年底,星思CS7620芯片完成首次高清视频通话测试,实现超100Mbps卫星通信能力,标志中国企业在卫星基带芯片领域已达国际领先水平。目前产品已应用于低轨宽带卫星互联网星座测试,并与多家手机厂商展开合作。未来星思将持续加大研发,为6G空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 全网超20亿次围观,“乡村老头宇宙”被捧成新一代互联网meme

    一个东北大爷挥手去南方打工的视频突然火了。 视频画质模糊得像是上个世纪的产物,镜头前的东北大爷“君哥”穿着朴素的条纹Polo衫,腰上别着一串钥匙,手里拎着一个红色的购物袋,背着黑色双肩包似乎准备远行。 按下手机视频的录制键后,君哥对着镜头挥手告别,嘴里念念有词地说着:“好了,打工去了。南方见,南方,南方见,没有时间跟你一一回了昂,不好意思�

  • 苹果官网首次支持国补 目前仅限北京收货地址及上海线下购买

    此次补贴政策针对不同品类设置了不同的补贴比例和金额上限。移动产品类可享受最高15%的补贴,单产品最高补贴金额为500元,不过商品价格需低于6000元。电脑类产品则按照最高20%的比例进行补贴,单产品最高补贴金额可达2000元。 然而,目前该补贴政策仅在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开展。北京地区的消费者在苹果官网下单时,可通过京通小程序领取补贴优惠券,在线上享受国补�

  • 女子连续一周被邻居冒用地址点外卖 网友猜测原因

    7月7日,上海一名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爆料,称自己连续一周遭遇邻居冒用地址点外卖,甚至被对方当面拦截,引发网友对隐私安全与平台监管的关注。 据当事人李女士(化名)描述,自6月底起,她频繁发现家中门口出现非本人订购的外卖,起初以为是配送错误,未予理会。但连续多日后,李女士调取楼道监控发现,邻居张某(化名)多次在骑手送达时,通过短信或平台消息指�

  • 动态域名解析全攻略:从原理到实用方法详解

    本文介绍了动态域名解析(DDNS)技术及其应用。DDNS通过将动态变化的公网IP地址与固定域名绑定,解决了远程访问动态IP设备的难题。文章详细解析了三种实用方法:1)使用专业DDNS服务商;2)利用路由器内置功能;3)安装专用软件如花生壳。重点推荐了花生壳软件,其支持多系统、智能DNS解析和端口映射等功能,拥有1800万用户。使用DDNS需注意选择可靠服务商、正确配置记录、定期检查更新等事项。动态域名解析技术极大便利了远程访问需求,而花生壳凭借强大功能成为理想选择。

  • “安全、资深、透明”博雅诠释当下免疫细胞存储机构新理念

    本文介绍了免疫细胞储存作为新兴健康保障方式的发展趋势,重点分析了博雅干细胞库作为行业标杆的三大优势:1) 安全性方面,拥有国际认证的GMP实验室和严格质量管理体系;2) 专业度方面,具备16年行业经验,拥有近百项专利;3) 透明度方面,通过数字化管理系统和"透明实验室"实现全程可视化。文章指出选择储存机构时应重点考量这三个要素,为健康未来做出明智选择。

  • 微云全息:基于区块链多任务学习的车联网优化技术框架,将为私家车通勤体验带来革新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和私家车数量激增,通勤体验成为一大挑战。微美全息公司推出基于区块链多任务学习的车联网优化技术框架,通过区块链保障数据安全与隐私,利用多任务学习算法分析车辆轨迹、交通流量等数据,精准预测用户出行需求并提供最优路线规划。该技术能有效缓解交通拥堵,提升通勤效率,同时为城市交通管理提供智能决策支持,推动交通系统向智能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 微云全息(NASDAQ: HOLO)引领车联网数据安全新纪元:创新分片技术重塑区块链存储与计算

    随着车联网(IoV)技术发展,数据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区块链技术凭借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特性,在解决车联网数据安全需求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微云全息(NASDAQ: HOLO)针对区块链存储压力大和跨分片通信效率低两大挑战,创新性地提出内容分片和节点分片两种解决方案。内容分片通过智能合约将数据分类存储在不同节点,降低单节点存储压力;节点分片则将网络节点分组协作,减少跨分片通信次数。这两种方法有效提升了系统性能和可扩展性,为车联网数据安全提供了新思路。

  • 国内电商仓库管理系统功能齐全

    快麦ERP是一款功能全面的电商仓库管理系统,支持多平台订单自动处理、智能库存预警、精准分仓管理,实现采购、销售、财务一体化管理。系统提供实时数据分析,优化运营决策,提升企业效率。适用于电商卖家,助力业务自动化与智能化发展。

  • 女子连续一周被邻居冒用地址点外卖 专家提醒:可能侵权

    ​近日,上海一名女子通过网络平台发帖,公开了自己连续一周被邻居冒用住址订购外卖的离奇遭遇,事件迅速引发社会关注。据当事人李女士(化名)描述,自6月底起,她频繁发现家门口出现非本人订购的外卖,起初以为是配送错误,未予深究。然而,当类似情况持续一周,且监控画面显示邻居曾主动拦截送至其门前的外卖时,李女士意识到问题严重性。 监控录像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