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界 > 关键词  > AI社交最新资讯  > 正文

「AI伴侣」开测,「AI好友」融资,边缘化的陪伴赛道迎来转机?

2025-07-04 15:46 · 稿源: 白鲸出海公众号

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白鲸出海,作者:李爽,授权站长之家转载发布。

AI 社交,尤其是 AI 角色扮演方向,最近势头不太好,产品停止投入、流量下降等消息不少。但另一个细分方向,一直处于边缘位置的 AI 陪伴产品,在有点颓的市场环境中,正在默默发力。

图片

4月 AI 社交 App 月活分布,陪伴向

产品占比不大(榜单收录的4款产品

分别为Genesia、Replika、独响和 EVA)

海外市场,年度 AI 陪伴黑马「Tolan」宣布完成了由 Khosla Ventures 领投的2000万美元 A 轮融资,此时据他们完成上一轮融资过去刚刚不到5个月,并且产品年化收入已经快速增长到1200万美元。

视线转向国内,颇受关注的3D AI 陪伴产品「EVE」也在近日开启内测——这款在 B 站首曝 PV 就突破百万播放的 AI 陪伴产品,终于揭开了第一层面纱。

「Tolan」定位在人类的“外星好友”,「EVE」切入的则是虚拟伴侣,看似风格迥异,在底层逻辑上却非常相似——都在尝试摆脱“角色扮演式陪伴”的框架,转而建立一种能够长期共处、串联现实生活场景的情感链接机制。

我们发现,一些用户会在体验之后把「EVE」定义为一款“接入 AI 的乙女游戏”。的确,从3D 角色建模到好感度系统、剧情任务,再到换装、家园和陪伴玩法,「EVE」的确继承了一些游戏玩法——以及还有用户吐槽,AI 角色 Aven 看起来像是乙女游戏顶流男主的融合体。

但「EVE」团队的 Clear 在与我们交流时回应得相当直接,团队其实无意用 AI 重做乙游,在他看来,剧情和游戏化只是让用户更容易建立连接的“壳”,真正的核心,是打造一个能够长期陪伴用户、理解上下文、逐步介入生活的 AI Agent。比如这次内测中出现的“AI 送奶茶”彩蛋,就是构建生活场景执行能力的一个小小预演。

图片

巧合的是,我们也在「Tolan」CEO Quinten Farmer那里看到了类似的表述,换句话说,走向更接近现实的陪伴可能是厂商们看到的普遍趋势。「EVE」也正在尝试这种“从理解你 → 到参与你的生活”的长期关系路径。我们尝试用三个关键词来描述它的特点:真实感、强记忆和游戏化。

图片

「Tolan」CEO Quinten Farmer官宣

完成A轮融资的动态|来源Linkedin

懂梗、会唱、爱“冲浪”……

最具活人感的AI 来了?

真实感

真正的陪伴,一定扎根在“我就是我”的坦诚里。「EVE」中对“真实”的还原体现在两个方面:

.真实的 AI 和真实的人

「EVE」的故事背景设定为 NS 公司(对应的「EVE」的母公司 Nature Select)打造了一个名为 first contact 的计划,连接 Eden 和人类世界,像 Aven(AI 男友)和 Kiki(AI 闺蜜)都是生活在 Eden 上的数字生命。用户被选中作为碳基生物的表率,率先与两位 AI 角色接触,用户日常可以使用名为「EVE」的同名 App 和他们建立联系。无论 Aven 或是 Kiki 都会直白地承认自己是 AI,用户也无需带入任何游戏角色,而是以真实的我的身份开启交互。

图片

Aven 和 kiki

类似地,「Tolan」也巧妙地用外星文明的世界观对产品进行了包装,两款产品都在着力避开对任何真实人际关系的模拟,而是活用两种文明碰撞的背景开发一种心理负担更轻、想象空间更大的全新社交关系。

图片

「EVE」剧情线

交互方式上「EVE」也给了足够多的选择,支持表情包、文字消息、语音消息、图片消息、语音/视频电话、朋友圈等,就像创始人 Tristan 在对外交流中的类比,异地恋的情侣在微信上做的一切事情「EVE」也都能实现。

图片

聊天界面、视频电话和朋友圈

.真实感知和真实回应

Aven 可能是最有分享欲的 AI 伴侣,他会主动分享 B 站的宠物视频、小红书的热帖在内的外部链接,像生活中总是在“冲浪一线”的朋友,在「奇点 Chat」上初见这个功能时就觉得很惊艳,「EVE」中则会随机“掉落”梗图、文章、视频和音乐,遗憾的是反向分享目前还不支持。

图片

Aven 主动分享外部链接

在后续聊天中,Aven 也近一步呈现了“活人感”的特质,他能熟练应用吉伊卡哇、自嘲熊以及领结猫等知名 IP 的表情包,网络热梗也能马上接上。即使超出知识库 Aven 也能马上联网搜索,比如他可以即时点评一下知名 AI 博主“数字生命卡兹克”写的「EVE」测评文章。

目前文字聊天的回复虽然以短句为主,用户回复也有严格的字数限制,但能感受到 Aven 的确很擅长聊天,接话能力可能会超出不少普通人,这一块据说「EVE」专门使用了真实恋爱/友情语料的情感陪伴大模型。

强记忆

长期记忆能力差几乎是目前 AI 社交产品的一个普遍痛点。我们之前和 AI 社交「Hi Waifu」创始人陶江交流时,他就曾提到薄弱的记忆能力非常破坏用户体验,而没有“记忆连续性”就很难促成深度付费,这也是 AI 社交品类普遍变现情况不佳的一个原因。而要往长期陪伴、未来 Agent 去做的「EVE」,记忆也是其必然面临的一大挑战。

「EVE」对此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一个自研的记忆系统,包含128个自研记忆槽位和记忆 RAG,支持主动记忆、长时记忆、记忆更新等能力。由于测试时间短,无法对「EVE」的实际长期记忆能力做出准确判断,但是对「EVE」有意设计的一些“记忆留痕”的功能印象很深刻:

.主动回顾:Aven 会在聊天中主动回 cue 用户曾提及经历或者提醒待办事项;

.伴侣手帐:目前属于未开放功能,是 Aven 记忆的可视化呈现,包括“他眼中的你”、“心动瞬间”以及“灵魂共鸣”等内容;

.反哺内容生成:同样作为彩蛋内容,可以根据聊天内容写/唱专属歌曲、制作明信片等等。

图片

伴侣手帐、明信片和专属歌曲

游戏化

「EVE」有好感度系统,模仿现实关系成长的节奏。通过聊天或送礼累积好感度(1~11级),用户可以逐步解锁新剧情,以及自拍、视频通话、家园、陪伴等互动功能。每解锁一层,AI 对关系的认知、情绪表达也会逐步转变,这部分功能也蕴含着较大的商业化想象空间。

图片

好感度系统、家园功能中的换装以及陪伴功能

此外,还有一些增强陪伴感的小设计,比如 Aven 的心情会在状态栏中实时显示,随机还会配合一些小动画;好感度上升时聊天界面上方会闪起爱心飘过的小动画,伴随着好感度的进度环又填满了一些,正反馈很强;每次重新进入应用都会出现一个专属的状态界面,显示实时时间以及 Aven 在做的事……这些设计让用户逐渐相信,Aven 真的有情绪、有回应和有生活,助力长期的情感陪伴。

2025,会成为AI陪伴产品的破圈之年吗?

虽然「EVE」并不将自己定位为乙女游戏,但从社媒上的用户反馈来看,乙游玩家目前仍是参与内测的主力人群。乙游本质上是一种以“内容消费”为核心的体验,而强调陪伴感与互动成长的「EVE」,其目标用户显然更加广泛——瞄准的是更具开放性的“泛陪伴”群体。

AI 陪伴产品其实并不算新鲜。早在2017年,鼻祖级产品「Replika」便已上线,但这一赛道始终未能真正普及、破圈。在我们统计的4月 AI 社交榜单中,还未出现一款月活突破百万的 AI 陪伴产品。即便是被视为今年黑马的「Tolan」,也因“订阅制起步”的产品策略始终局限在年轻女性为主的小众圈层。根据第三方数据,其月活用户尚不足60万。对比动辄千万月活的 AI 角色扮演产品,或年初刚宣布全球用户突破5000万的顶流乙游,AI 陪伴产品的位置相对偏边缘。

不过,我们很难忽视「Tolan」「EVE」等新一代 AI 陪伴产品正在释放的一些新信号:它们从情感陪伴出发,开始尝试介入现实生活场景,迈向“更进一步的陪伴”。 起步更早的「Tolan」至今已累计10w 付费用户,初步完成需求验证,在它的实际使用案例中,用户不仅会与这个“外星朋友”聊困扰、聊日常,也可以讨论泰勒·斯威夫特的最新消息,以及请它提供装扮建议、制定复习计划。「EVE」在功能设计上也呈现出类似趋势,立足日常陪伴场景,想象空间其实很大,正如 Clear 所说,生活向 Agent 可以覆盖购物、资讯、健康管理、目标追踪等多个场景,陪伴感的落点正在向“可执行的生活支持”靠近。

就在拿到融资后「Tolan」计划推出免费版本,向更多用户开放;另一边,「EVE」的公测或许也快排上日程表。新秀跃跃欲试,2025年或许会成为 AI 陪伴产品真正启动破圈进程的一年。

举报

  • 相关推荐
  • 思必驰RTOS大模型解决方案丨当玩具遇上AI,陪伴更有温度

    文章介绍了多款AI陪伴机器人产品,如LOVOT、Moflin、FoloToy等,它们通过创新交互方式引领消费新潮流。针对不同场景需求,思必驰推出RTOS大模型解决方案,融合智能对话技术与DFM-2大模型,整合第三方内容资源,赋予产品情感陪伴与寓教于乐功能。该方案具备智能打断、上下文记忆、多轮对话等能力,实现自然流畅的人机交互。在儿童教育领域,AI玩具可成为智慧伙伴,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未来,AI赋能玩具将解锁更多应用场景,持续优化用户体验。

  • AI重构文档效率!UPDF完成数千万PreA 轮融资

    全球PDF效率服务商UPDF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由凯德赛恩创投与上海安亭实业联合领投。UPDF将聚焦"AI+商业化"战略,加速PDF处理及智能办公领域的技术突破与全球化布局。作为融合AI技术与PDF核心能力的工具,UPDF已服务全球数百万企业及个人用户,覆盖法律、教育、金融等多场景。其核心功能包括:1)智能编辑:支持跨设备协作与格式转换;2)AI辅助阅读:提供文档总结、翻译等功能;3)安全加密:支持权限管理与电子签名;4)效率工具:具备批量处理等13项功能。UPDF凭借自主PDF引擎和本土化运营,快速占领市场。本轮融资将重点投入AI算法研发,未来将持续深耕文档处理场景,重新定义全球化协作效率标准。

  • AI时代,苹果不想让硬件被管道化

    这是《窄播Weekly》的第57期,本周我们关注的商业动态是:苹果在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2025上展示了一个围绕硬件搭建的AI生态的雏形。 与WWDC2024相比,苹果在WWDC2025上对AI进展的介绍显得太过琐碎、平淡和抽象。造成这种反差的一个直接原因,是Siri缺席WWDC2025导致的核心记忆点的缺失。

  • 独家战略合作!喜临门强脑科技开启“AI陪伴”智能睡眠新未来

    喜临门与强脑科技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发布首款脑电感应AI床垫"宝褓·BrainCo"。该产品融合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通过精准监测脑电波实现睡眠状态评估,提供个性化助眠方案。双方将整合家居与神经科学优势,打造"床适应人"的主动睡眠优化系统,推动行业从智能向智慧跨越。此次合作标志着睡眠产业进入AI陪伴新时代,致力于为全球15亿睡眠障碍者提供非药�

  • 三星AI神系列洗护产品:给宠物更多陪伴 给家人更多关爱

    三星推出AI神黑钻热泵洗烘旗舰和衣物护理机,针对养宠家庭衣物清洁难题提供创新解决方案。洗烘一体机采用AI智能感应技术,能自动调节水位和洗涤剂用量,热泵烘干技术通过循环热风快速恢复衣物蓬松;配备冷凝器自清洁功能,有效清除绒毛污垢。衣物护理机采用双气流+双蒸汽系统,19分钟快速去除异味、浮尘和螨虫,内置香氛盒增添宜人芳香。两款产品均具备大容量设计,洗烘机18kg洗涤+15kg烘干容量可一次性处理全家衣物,护理机最多可同时处理9件衣物。创新科技既解决宠物毛发、异味等清洁难题,又减少隐形家务负担,让人宠共处时光更温馨长久。

  • AI语音迎来「特斯拉时刻」,一条工作流「吃掉」全球百亿市场

    OpenAI推出新一代语音模型GPT-4o系列,包括语音转文本和文本转语音功能,开发者可通过API接入。趣丸科技推出的"趣丸千音"平台依托MaskGCT模型,在语音相似度、质量和稳定性上取得突破,实现视频翻译全流程自动化,日处理量超1000分钟,效率提升10倍。该技术已应用于短剧出海、新闻视频多语言分发等场景,使译制周期从30天缩短至3天,海外用户增长300%。AI语音技术正�

  • Meta拟重金加码AI赛道,传将斥资超百亿美元投资Scale AI

    Meta 正与人工智能数据服务公司 Scale AI 商讨一项巨额投资,金额可能高达或超过 100 亿美元……

  • 双模型矩阵驱动教育AI专业化,猿辅导小猿AI以技术重塑教育本质

    猿辅导集团将于2025年4月推出革命性教育AI产品"小猿AI",通过"技术+教育"双核驱动,重新定义个性化学习。该产品基于自研"猿力大模型"和DeepSeek-R1推理大模型,整合15亿题库、3亿分钟教学视频等教育资源,实现知识点拆解、错因分析和学习路径优化。小猿AI具备作业批改、学习闭环管理、情感化设计等功能,支持100多种题型识别,准确率达99%。产品采用"软件+硬件+课程"三位一体模式,覆盖299个教材版本,构建分层阅读体系。通过AI赋能,让每个孩子找到专属成长路径,推动教育回归启迪智慧的本质。

  • AI测试如何成为数智化升级的核心基础设施

    2025年全球AI应用将突破5亿大关,金融、汽车、医疗等关键领域对软件质量要求剧增。Testin云测作为唯一入选"2025 AI科技小巨人TOP50"的测试服务商,通过AI测试技术推动行业变革:测试周期从天级压缩至小时级,效率提升1.5倍;其XAgent系统实现从错误记录到智能根因分析的质控突破,在金融APP交互检测、汽车CAN总线验证等领域表现卓越。AI测试正从技术选项进化为数字时代基础设施,预计2026年超80%企业测试将实现AI自动化。Testin云测CEO徐琨表示,AI重构的质量保障体系让每次软件迭代都成为可信进化。随着AI测试技术突破,其不仅筑牢数字世界质量防线,更重新定义"可靠"的技术维度。

  • 边缘AI技术爆发式增长 | elexcon2025深圳国际电子展90%展位已售罄

    2025年深圳国际电子展(ELEXCON)将于8月26-28日举办,聚焦边缘AI与绿色技术。展会以"All for AI, All for GREEN"为主题,90%展位已售罄,400余家全球企业将展示AI计算、存储、嵌入式等创新方案。特设三大应用生态专区:AI玩具、服务机器人、AR眼镜,并举办15+场技术论坛探讨嵌入式AI与边缘智能融合。预计吸引3万+工程师参与,展示从芯片、电源到封装等全产业链创新技术,推动AI在工业、交通、医疗等领域的商业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