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z.com - 站长之家

会员投稿 匿名投稿 投稿指南 RSS订阅 站长资讯通告:
搜索: 您的位置站长之家>合作专题>2008站长大会>阅读资讯:第一场圆桌论坛实录:互联网社区的变革与未来(3)

第一场圆桌论坛实录:互联网社区的变革与未来(3)

买空间、服务器就上主机网(CNIDC.COM) 虚拟主机评测+IDC导航=IDC123.COM

  主持人:谢老师你是否考虑过整合社区或者大平台这种方向?

  谢文:这两种方向都跟我有点关系,小戴在做UCenter之前我们讨论过若干次。我们做过售货车、阳伞等等。现在卖的多了,50、60万个,但大伙儿很感谢我们给了送货车等等,发现我们这里是一个山沟,一年来不了几个人,所以窄带同志就进了一步,我们把50个售货车建一个城市,把人口聚集起来,你们各有所长的东西就来了,这件事只有康盛创想能做,别的人是不可以学的,因为是有历史传承的,也是绕了远路的。好在窄带和他们的同事们有许三多精神,若干年来坚持走这条路,现在进入一个新阶段,我认为是顺理成章,但不可福祉的,如果谁幻想做一个标准的2.0平台,免费给站长使用,10几年以后,我认为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更多的恐怕是从小到大有没有本事把一个社区做起来。

  各方面MySpace和Facebook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像51应该是。说社区有四种意思在我看来,第一种意思是BBS状的,从互联网有的第一天差不多就有的,这里在中国的代表比较典型的是天涯,这类社区不在基础架构功能服务有多强,在你能不能忽悠到什么猛人,在那里常年不断的写东西。天涯撑到现在,修成正果,但你说他的平台、架构、技术有什么可参考的,我觉得除了考古学家参考一下没太大意思了。这种恐龙级的,现在比较健康的活着的,恐怕也就天涯一个了。

  第二是方刚同志做的,一个是用户、垂直网站或者某种主题的综合服务的,里面附加一块BBS也好、Space也好,作为服务的一个补充,肥水不流外人田。另外一类,比如王兴做的,在比较新的起点上,起码是05年以后的型号了,有人叫2.0,有人叫SNS,真的做了一个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但是在主观上或者客观上自觉不自觉的是把资讯网站、电子游戏、电子商务等等并列起来的某一种服务。最后一类是Facebook代表的,就是真的从革命的意义上做互联网底层,基本架构,让大家架构在一个新的基础上重新获得第二春。这四种都可以马马虎虎,都在社区概念上讨论,但说到后来大家说的根本不是一国语言。

  主持人问的前两种我认为是一个派别,更多的是历史的惯性,是过去的回光返照。后面两种各有生命力,各有各的玩法。对我的50万用户说或者以后的100万用户来说,我是底层、基础架构,什么时候侵略到我的范围之外,现在还看不出来,罗川是不是有这种感觉,以他的狡猾程度可能往这个方向去。但MySpace和Facebook基因不一样,Facebook是纯技术血统,MySpace落到默多克手里之后,看样子跃跃欲试的要做自己的服务,而不是特别注重技术架构的建设,所以很有可能这两大web2.0的宗师会形成两大不同的派别,至于我们做什么,我们不敢预测,但我个人认为Facebook带有更大的革命性和商业价值。

  主持人:现在是提问时间,有问题可以提。

  提问:我问一下谢文老师,我们是一家为所有网站提供运维的公司,而且现在戴总的IDC服务我们也在做,奇虎也是我们的可,我想问一下谢老师一个问题,今天谈的主要是产品的问题,作为我们的网站,不可避免的会考虑到运维,谢老师是不是觉得这是很好的解决自家后援葡萄架不到的方式呢?是不是我们是很好的选择呢?

  谢文:我把问题翻译一下,以个人为中心的2.0的兴起,我们看到从电信、IT、通讯最底层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我们看到宣布cisco他在做支持2.0的设备,我们看到浪潮服务器,从游戏继续向底层的流量模型的转变,势必对带宽、IDC、各个公司自己的运维提出更多的挑战。如果这将来这些成为主流的话,也许运维就不再是一个各个公司里没什么前途的人在那里常年不断的问,哭着闹着做产品,可能变成非常专的专业,中小公司可以考虑将比较专门的系统运维外包出去,这需要相当时间,会滞后于前台的建设,也许两三年以后才会看到。谢谢。

  提问:下面我问一下谢老师和罗川、王兴先生,我的问题关于SNS,在全球最成功的是Facebook,Facebook一出来,就好象从校内、占座,海内,忙否等等,据我感觉,在国外,我自己本身也到过香港,因为他们的Facebook成功是在一个线下的互动很强,线上只是沟通的平台,更多的是在线下,比如线上组织一种活动,西方很开放。但中国的整个社会体系,大部分人还是比较含蓄,我们不能像西方那样聚在一起,我觉得SNS,在国外纯粹复制过,我很怀疑最后剩下的能有几个。能不能在中国有适合本土的SNS,而不仅仅复制外国的。我是一名在校大学生,谢谢!

  王兴:我们建筑用的材料、水泥、钢筋、材料什么是中国发明的?我意思是说社区要做底层的通讯机制,这个机制要反映这个社会结构的,做的好的就会满足各自不同的需求,技术上很多是跟国外学的,这有各的看法,我认为比国外落后很多。所以符合本地的网民需求,有很多线下活动,我在海内看到很多朋友,但以前只是犯泛泛之交,但在海内我们很快熟悉,我们见面可以聊,这就是线下活动。国内国外有很多差别,但最基本的需求是一样的,相似的技术满足国内的需求,所以我对总的发展趋势还是非常看好的。

  罗川:我说说我的看法,完全照搬是没有什么希望的,像王兴也谈到了,我们用的建筑材料,引擎是一致的。但服务人群的文化是很不相同的。随便说几个文化不相同的地方,首先说MySpace强调的是个人、自我。美国在中学毕业的时候,他们会有盛大的聚会,来证明自己成年了.那时候需要非常充分的满足自己,MySpace最初就是这些中学生,把照片放在上面跟大家分享。中国跟西方不一样,可能我们开始的时候会看到,这个同学在看一本书,我发现你也喜欢,我们可能就成为朋友。客观西方的人过来看到你也想搭讪,是那样的方式。我们要尊重不同的方式。

  Facebook也好、MySpace也好,里面很多部分是通过电子邮件公开化了,公开化的信息的展现成为希望人来阅读的资料,像站在桥上看风景。把本来私有化的沟通,公开化了.这是因为西方国家很习惯用电子邮件做为基本形式。咱们的沟通方式用电子邮件,虽然是基础服务,但频率和依赖性来讲,跟及时通讯都差很多。所以这两个方面来讲,我觉得万完全照搬不靠铺。

  谢文:香港不是国外,第二香港的十几年没有出过一件对互联网有贡献的真家伙。香港整体包括同行在内,对互联网的认识远低于我们在座的水平,所以不要拿香港的言论讨论我们的事。

  第二SNS、视频,电子商务也罢都可以讨论,技术论技术没问题。说中国人出不了诺贝尔奖我信,但说中国人含蓄,这还是很不错的,也有人写博客说中国人傻、中国人笨、中国人不会交际,中国人看到屏幕就哆嗦,这种上升到民族性的讨论一般都没出过国。我在美国16年,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中国人对SNS的依赖于很多。在美国,你们家猫上树了,肯定找警察,在中国你肯定找邻居里会爬树的。你家小孩病了,夜里找谁,在美国找警察,在中国敲邻居门。包括我们找工作或者现在的场合,SNS起巨大的作用,我们谁认识谁?谁命令谁?谁能阻止谁?你可以不同意SNS但不要上升到民族性,我昨天还在我的MSN上挂了三个红心呢。

编辑整理

Tags:红钻石   奇虎   百合网   Phpchina   PCTI   圆桌论坛   社区营销   互联网发  
责任编辑:胡扬
  • 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用户名:新注册) 密码: 匿名:
    评论总数: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