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这十多年来,从报纸到网媒,方三文在其间做了很多有意义有趣的事情,如今,他创办了「雪球」,希望借助它来实现自己长久以来的希望,建立一个符合自己预期的平台,在上面,信息和内容都是有价值的,并有着一套独特的产生和传播机制,方三文希望用户最后能够通过这样的平台赚到钱。 方三文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雪球究竟会按照如何的途径发展?他的预想最终会实现吗? 对此,他有着自己的执念和答案。

修司 修司

本专题策划/作者

2013-08-15-162029

灼热的味道弥漫在川流不息的人潮之中,汗液和油脂在这个城市中蒸发、膨胀、充斥与激荡,白色的阳光中,细密的灰尘和躁动混合在一起,就像蛇的信子一般蠢蠢欲动。

没有阳光,没有凉风,唯有凝滞的空气,汽车轮胎驶过在高温中快要融化的路面,发出的沉闷的声音稍纵即逝,迅速淹没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之中——他们漫步,闲话,聒噪,骚动······

北京,两千多万人的大都市,每天,每小时,每分每秒,以激烈明显或不易被人发觉的势态发生着变化,人们说的、想的、交流的、做的,对的、错的、真实的、虚假的,新的、旧的、趋时的、落伍的,公开的、私下的、有意的、无意的,这个城市,无时无刻不在嬗变,无时无刻不在信息与事实中跌宕。

三楼的咖啡厅,靠着玻璃窗的座位,窗外,几块绿得病恹恹的草地在高楼遮蔽的阴影中了无生气,龙井茶叶在玻璃杯中翻腾、起伏,对面的方三文呷了一口拿铁,露出直率而近乎憨直的笑。

这是一个关于一个自称没有多少故事的人的故事,这是一个发生在急促变化的大时代里的小故事。

一   潮骚

1994年,电影『股疯』上映。

现实中,中国的股民们正遭遇着连绵18个月的股市颓势,「老八股」的扩容使得上证指数在18个月的时间里暴跌近八成,从一千五百多点的高位直线下坠至三百二十五点。

人们不止谈股变色,更多的人更加担忧的是与股票指数下跌相映成趣的飞升的物价指数。「 通货膨胀」,这个之前陌生而新鲜的名词,随着每个人都能切实感受到的生活状态而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成为日常的话题。

焦虑、不安乃至恐惧——对当下的以及对未来的——如不能确诊未知治疗手段的传染病一般蔓延开来,这病并非身体上的顽疾,在精神与心理上却对人们施加更残酷的影响。

方三文这时已经进入大学两年多,在北大的中文系已经逃课睡觉两年。

他匆匆呡了一口咖啡,好似这一切就发生在昨日,好似他正说着与自己不相关的另外一个人的故事。光线照在他眼镜的镜片上,遮蔽了后面眼睛的光亮。

人人都需要面对严苛的现实,都需要面对现实做出自己的抉择,选择自己的道路和人生,股市离方三文很远,物价离他很远,困扰绝大多数人的问题似乎与这些居住在象牙塔之中的天之骄子们没有多大的干系。

但是方三文也有着自己的焦虑和考虑。

没有什么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师,在北大上学,对他而言不过是膨胀了些许信心而已,最后他终于发现,自己对语言并没有多少兴趣,而且也不得不承认自己在文学上没有特别的天赋。

福建高考第二名,这时陌生、无足轻重得就像未名湖畔的风景一般,没人在意,也没人关心,北大中文系毕业,并不能如预想中那样让方三文有一只生花妙笔,也不会让他去做一个作家。去机关写公文,他并没有多大的兴趣,留学校写论文,他自认不是那块料。

5

有一些彷徨,又有几许无聊,之后,就在日复一日的逃课、睡觉的规律的生活中,方三文突然醍醐灌顶一般,寻找到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在大二那一年,他确定自己将来要当一个记者。

他看别人的报道,他试着写自己的报道。逃课睡觉的他,懒得不想自己洗衣服的他,在一次去取洗净衣服的时候,与打扫卫生的人闲聊起来,聊到洗衣人的正在上小学的女儿。也许,于别人而言只是一次再平常不过的寒暄而已,但是,方三文却留了心,洗净的衣服扔在一边,逃课依旧,只不过把那些睡觉的时间都用来搜集素材、调查,用来写自己的报道。

命运就是无数偶然性因素的组合与叠加。

方三文写完稿子,投给『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栏目,然后果然就登了出来,而正是这篇报道,让他之后获得沈灏的青睐,在毕业的时候被招徕进入了『南方周末』,开始了自己的报人生涯。

当时非常坚定地选择了中文系,现在回想起来,这个可能是个错误。

冷不防地,方三文说出这样的话来,语气中的无奈口吻更近调皮语气,说完连他自己也笑了。

你大学学什么,这个其实是你人生中很偶然很不重要的一个东西,你没有必要把你的人生通过十多年前高考志愿上填的几个字束缚在那里。

隔壁一桌的人似乎在争论着什么,声音越过方三文的肩头,在桌子上动荡,杯中的茶水荡起小小的碧绿的涟漪。方三文脸颊上一根白色的髭须似乎也因此而微微抖动了,他继续补充了一句,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很严肃,然后似乎感到自己有些过分庄重似的,喝了一口咖啡,笑了。

二   i 美股必须死

2010年12月8日,优酷登陆纳斯达克,当日股价暴涨超过160%,同日上市的当当股价涨幅高达86%,这两家互联网公司的势头成为当年中概股热潮最生动的缩影——2010年,共有43家中概股在美成功上市,融资规模超过40亿美元

这一年,网易新闻「年终策划」的主题围绕着「选择」展开了,八个普通人在自己人生十字路口面临着必须的选择,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

这一年,方三文也作出了自己的选择,他离开网易,开始自己创业。

在还没有离开网易的时候,就已经有国内的 VC 打电话联系过他。方三文平日最大的兴趣就是研究股票,他投资美股、港股以及 A 股,并从中获得了不错的收益回报,既然如此,既然想创业,为何不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尽管已经拥有网易的期权,有着自己积年的储蓄,还有朋友圈子,但方三文还是没有那么多的资源和成本可以支撑他去做一个综合型的产业网站,同时他对如何去做、如何做好这样的网站也完全没有头绪。恰逢中概股潮流水涨船高的一年,于是,方三文决定另辟蹊径,选择了美股这个当时相对小众、市场潜力也相对大的领域。

他在自己的博客上张贴出招聘启事,招募内容编辑,两个多月后,和之前同事现在合伙人梁剑的一起操持下,i 美股终于上线,这是一个专注美股的信息平台,在当时,它既不是第一家也不是唯一一家做美股资讯的网站,作为 i 美股最早的种子用户,这个新生的内容平台上最初的分析评论、回帖、和用户的交流乃至内容编辑都要曾经的总编和梁剑亲历亲为。

繁忙,却也充实。

在方三文的创业过程中,幸运似乎总是如影随形,i 美股推出的时机却自觉不自觉遇上了与中概股最美好的岁月。如果再晚些去选择做美股的话,或许他就不得不面对中概股急转直下的困顿局面,而那时再想获得投资人的认可或许也就不那么容易了,更别说去吸引那些用户了。

在2010年中概股如火如荼的氛围中,i 美股靠着简洁的设计、不错的用户体验以及异常丰富的内容,很快就脱颖而出,成立一个多月后,i 美股的注册用户超过千人,薛蛮子爽快地做了他的第一个天使投资人,一年之后,2000万人民币的 A 轮融资如期而至。

2011年初,i 美股新版本上线,首页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核心的改变集中在了用户的个人页面,用户所关注的人和股票全都以微博的方式呈现出来,从 Web1.0进化到这种符合方三文预期的内容生产传播模式,仅仅过去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以前是有特定的人生产、传播内容,受众是不特定的对象,但是现在情况发生了颠倒,不特定对象创造内容,通过技术手段将个性化的内容推送给特定的用户。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口味定制内容,每个人接受到的内容都是不同,就算是碎片化的零散内容、冷门的小众的内容,最后也有可能因为受众规模的膨胀而迅速实现长尾效应。

提供足够好、足够差异化的个性内容,看上去,i 美股正朝着这个方向有条不紊地行进着,但是,最终事情却起了变化。

rongzi

今年6月,雪球获得 B 轮1000万美元的投资,仅仅一个月后,i 美股便宣布了自己的改版,网站上的内容全部由机器抓取,i 美股上的资讯全部归属到了雪球上,成为后者美股信息的聚合,原来的内容团队成立了新的资产管理公司,着手管理一只人民币基金, 美股网站成为这间公司的官方网站——换言之,曾经的那个 i 美股已然作古,不复存在,成为一段历史。

改版之后,来自用户的质疑和杯葛不绝于耳,方三文很清楚,对这一切心知肚明,早在公司内部讨论这项决定的时候,就已经有人担心并反对这般激烈的转型,但他依旧固执地决策并执行,尽管他也知道这是一个「比较狠的决定」。

我们已经放弃了生产内容,你不满意还有什么用呢?

方三文无奈而又有些狡黠地笑着,如此解释。

很难想象他对内容生产竟是如此的深恶痛绝,他把之前 i 美股上的转载工作形容成「灭绝人性」和「反人类」,言谈之间,几近咬牙切齿。

之前,以梁剑为首的十多人的 i 美股内容团队负责网站日常内容的生产,他们编译美国上市公司的财报、外媒的报道、转载国内媒体的信息,同时还要自己再产生原创的内容,方三文形容他们以前「每天做得死去活来,很不开心,也很看不到前景,但是现在他们做这些事情,他们觉得很high。」

事实上,不止是为了刺激团队的创业积极性和进取心,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在雪球这个平台的影响力和价值不断提升的同时,仅仅作为一个单纯的内容产出平台,在现在这个时代几乎是没有多少前途可言的,暂且不谈变现与否的问题,仅仅维持平台的长久生存发展都是一项繁重而痛苦的任务,而在未来,这样单纯生产内容的媒体几乎是没有任何出路可言的。

由编辑手动选择热门内容进行编辑加工再进行推广,就相当于接触 BBS 之后再看传统报纸的生产流程一样——同样的低效,同样的无聊。最可怕的是,热门的内容最终总会出现一个最大的公约数,结果,推送到读者面前的几乎是千篇一律的内容,这样的模式在微博等新的社会化媒体的冲击下注定是必然会失败的。

信息本身是没有价值的,有价值的是能够交流的信息发生的作用,信息交流的广度和深度越突出,发挥的作用的越明显,其价值也就越大,只有这样的信息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普通用户可以不知道,外人可以不在乎不理解,但是方三文自己清楚这一点,雪球也清楚这一点,所以,i 美股必须「死」。

做媒体总体来说是一个附加值很低的事情,附加值最高的事情是把这种分析能力变成一种投资决策,最后赚到钱。

玻璃杯中的茶叶渐渐沉下去,茶水的颜色逐渐变深,淡淡的带着一丝若有若无苦味的茶香弥漫在周围。说完这句话,方三文仿佛沉默了一刹那,而就在那一倏忽而过的瞬间,似乎连茶水的热气也凝滞了。

似乎已经「洗心革面」一般,方三文努力摆脱传统媒体的操作模式和思路,就像他当年说再也不会回纸媒一样决绝。

但是,他毕竟曾经经历并见证了中国最优秀报纸最辉煌最光荣的岁月。

三   留下,或者离开

6

我不知道什么叫媒体人的节操和理想,这个价值缺乏一个普适性的标准。

方三文仿佛在极力地摆脱「理想」这类的说辞,说的时候,嘴边泛起苦笑。

现在的方三文却似乎对曾经的那段职业生涯保持着特别的超然和淡定,只是平静地表示,『南方周末』带给他最多的在于型塑了他自由主义的价值观,让他掌握了用逻辑去思考问题的方法论。

沈灏是比他大四届的师兄,是他在报社的上级,初到编辑部,他所能做的就是帮助沈灏打下手,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记者做到『南方周末』的头版编辑,方三文并没有用多久时间。

如今,面对愈来愈无力的现实,人们不禁会更加怀念和感慨曾经的所谓『南方周末』的黄金岁月,方三文和他众多杰出的同仁已经一道被深深地镌刻在了这份报纸的历史和记忆之中,没错,他也想过一直在这份报纸做下去,做一个永远的媒体人。

然而,从某时某事某人开始,倏忽间,同志们都渐渐地远去了。

在他之前,江艺平走了,迟宇宙走了,钱刚走了,陈菊红走了,在他之后,有更多的人离开,走的是一批人,磨灭的是一个时代。

在那个壮怀激烈的年代,与那些因为不得志、不平、不满而出走的人有些微的不同,方三文却发现了一个别有洞天的新天地。

早在还是四通立方的时代,他就已经感受到了互联网的魅力和能量,和一份发行量堪堪百万份的报纸相比,动辄数百万计的BBS网民无疑让方三文进一步感到了自身的局限性——以报纸为载体的传统媒体并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代的信息产生和传播。

方三文泡在论坛里,感受到了新的生机和力量,比起读者来信这种形式的反馈,他更看重论坛的转帖和回复,而且,浸淫论坛越久,他便越加信奉与推崇这种 UGC 模式,跟帖与回复的数量、质量都让他看到了一种颠覆的可能性。

作为一个报纸编辑,方三文不止将互联网上的传播当做衡量报道价值的一个重要维度,他还尝试着从中发现新闻线索、寻找当事人和线人,他试着将网络上零散冗杂的碎片化信息组合、整理、分析成为完整的信息图谱。

4

信息的生产机制和传播渠道随着互联网的出现流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方三文与互联网接触愈亲密,他对此的感受就愈刻骨铭心。

在互联网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报道者,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报道的一部分,碎片化的信息最终是有可能通过合理而科学的手段组织成为完整内容的。

在互联网上,信息产生和传播的路径变短,速度增快,相形之下,传统媒体的操作方式变得越来越笨拙繁重,效率和执行力都愈加显得低下。

在互联网上,随着内容生产者的增加,内容的数量和质量将呈几何级数爆发增长,内容的大众化将可能颠覆专业和精英主义对知识、信息的垄断。

报纸,这个方三文耳濡目染景行行止的行业在他看来正变得垂垂老矣,记者,这个他曾经憧憬并矢志终身与之的职业的前路似乎变得越来越不明朗。

方三文像是陷入了被怀疑、焦虑、压力、反思浇筑而成的铁屋,在其中彷徨呐喊。

反正你在报纸工作是拿一份薪水,你去互联网工作也没少你一份薪水,也没什么担心,生活还要继续。

八年,做了八年的报人之后,方三文最终抽身离去。

2005年,他去了网易,若干年后,继任他的唐岩提出了不乏争议的「有态度」的口号,在这几年间,网易新闻一时风头无两。

但是,这样的局面和方三文理想中的结果或多或少有些间隔。

他无法判断别人口耳相传的那个网易新闻是否就是他规划的产物,他也无法判断究竟以怎样的标准去判断究竟是好还不好,他甚至无法确定自己带去的那那套新闻专业素养和自由主义价值观究竟发生了多大的作用,究竟是好还是坏。

这样的疑问困惑着方三文,更紧迫的问题来自门户新闻模式本身的窠臼,方三文发现,这种内容同质化竞争越来越严重的生产方式和他的预想几乎是南辕北辙,他越来越难以在这种固有的内容生产传播中寻找到真正的价值和意义。直到2009年,一款新的产品的面世让方三文嗅到了一丝清新的空气,他期待的差异化用户定制的内容产出模式终于随着新浪微博的出现和流行有了实行的可能性。

于是,方三文再度离开。

为什么会离开?有时候是因为身不由己,有时候是因为有更好的,有时候是因为不满;为什么不满?是因为失望;为什么失望,是因为抱有期望;为什么抱有期望?是因为喜欢。

『城市画报』如是说。

沈灏,那个将方三文带进记者这个行当的人,却依旧没有走,依旧在坚守,他说自己「除了做媒体外,不会做别的」,即使如今这个行业真得已经如明日黄花。

这群做媒体的人,要么向左,要么向右,很多时候,其实并没有第三条路可以选。

四   八卦的意义

任何时候,关注八卦的人都会远远高于关注严肃话题的人。

方三文大部分的时候都保持着微笑的状态。像不少南部沿海省份的人一样,他的普通话并不标准,夹杂着闽南风味,他用力咀嚼着每一句说出来的话。

所谓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每个人的价值取向都是不一样,那么没有一个标准,又如何去判断究竟是否有价值?价值孰高孰低?什么样的内容才是有价值的?在方三文看来,就算是关于女星泼墨的一篇八卦报道,只要其中有料,他认为那就是一篇「最杰出的调查报道」。

没错,这就是一个曾经报人的态度,这是发出「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的呼吁的报纸的见证者的态度。

一个让人惊悚并不寒而栗的事实或许是,我们普通人大概在那份报纸上寄托了太多的理想,于是想当然地编造美化出一个偏执而严苛的「新闻理想」的虚妄之物······

然而事实上,与其说『南方周末』在读者中获得了新闻专业主义、悲悯、关注现实民生的价值和口碑,毋宁说是读者的口味决定了这份实际上是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报纸必然形成这样的风格和价值观。

方三文比任何人都更清楚这一点,从报纸到门户网站再到雪球,他摸索着如何最好地满足用户的兴趣和需求,他摸索着如何在不同的载体和平台上将内容的价值最大化。

归根到底,这十多年来,他做的就是这一件事情。

现在,他在雪球上做的就是这件事情。

五   雪球,滚起来

直到推出 i 美股一年以后,雪球才上线,这是一个投资社区。事实上,i 美股推出没多久,方三文就开始了雪球网站的筹划。

这是 2011年11月。

这一年,方三文在网易的继任者唐岩也选择了创业,推出的陌陌获得不小的成功。

这一年,王微的土豆网流血赴美上市,分众传媒、奇虎360遭遇做空,中概股陷入凄风楚雨的惨境。

这一年,上证 A 股指数在2500点多徘徊,最终在年末下挫至2200点以下,全年跌幅超过21%,成为 A 股史上仅次于1994和2008年的第三大熊市。

幸运依旧伴随着方三文,不到半年前,雪球刚刚获得了 A 轮投资,在资本市场的冬天来临之前,他为自己储备了足够的粮食。所以,就算雪球的广告少到几乎可以忽略的地步,就算还没有清晰的商业模式,就算雪球在烧钱,就算现在「处于严重亏损」,方三文也有足够的底气和耐力在这场创业拉锯战中坚持到最后——尽管无人知道最后的结果究竟是输还是赢。

方三文现在每天都会花上十四五个小时在雪球上,扮演着双重的角色。

首先,他自己是一个地道的投资者,当初创办雪球也有部分原因是因为彼时市面上找不到一个让自己感到称心满意的信息平台和交流社区,现在,他也是数十万雪球用户中的普通一员。

然后,他又是一个公司的管理者,在使用雪球的过程中,他要以鸡蛋里挑骨头的态度去找茬,去发现雪球的问题,同时,他还需要考虑为雪球规划当下和长期的发展步骤。

我们现在融的钱可以够我们花很久。

他又喝了一口咖啡,咖啡已经被他喝去一大半,他放回咖啡杯,瓷质杯和玻璃桌面碰撞发出的清脆声响悠悠地震荡开来,而后迅速被咖啡厅中的背景音乐所淹没,平静地说。

快速地算着一笔帐,雪球刚刚又拿到1000万美元的 B 轮融资,1000万美元就是6000多万人民币,现在整个团队不过三十多号人,满打满算下来,把各种开支算进去,每年也花不到1000万元元。

就算「烧」,这笔投资也能支撑雪球烧钱烧上一阵子。

至少,理论上,是这样的。

user

雪球现在每天有着数十万的活跃用户,其中六成以上都来自移动端,活跃度和用户增长都有着不错的增长曲线,而在将来,雪球的目标是将成为一个跨品种、跨市场的投资交流社区。但是,这款产品有着极大的特殊性,这是一个用户利益驱动型的产品,如方三文所言,他希望用户最终能够通过雪球这块平台真正赚到钱。

如果如方三文设想那样拥有了1000万用户,并保持着不错的社区用户活跃度,在移动端继续获得用户的认可和接受,雪球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将平台上内容和信息的价值最终转化成用户的利益,使用户在雪球这个社区通过建立的社交关系、信息交流来指导自己的投资行为,并能够从中获得真实的回报。

理想和计划总是很曼妙,但是,问题在于,雪球能实现吗?

方三文手上到底都有哪些可以争胜的底牌?

2

他最看重的首先是目前三十多人的团队,在方三文看来,他们这群人既玩得转互联网,对投资也有一定的理解,在单个方面未必是最拔尖的,但是却在两者之间取得了微妙的平衡,他们能够在技术上保证用户能够获得足够差异化、个性化和有价值的内容,团队现在拥有公司一半以上的股权,牢牢把握着雪球未来的航向。

方三文对现在雪球吸引到的用户和建立起来的社区氛围也相当骄傲,随着雪球的口碑和影响力的提高,这个平台上的用户也会越多,当增长到一个临界点的时候,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也会迎来爆发式的增长,在这个基础上信息的价值和变现才有实现的可能性。

不止于此,雪球平台的另外一个优势还在于,他们已经做了 i 美股、i 港股,按照方三文的规划,A 股将来必定是这块平台上最主要的交易品种,所以,他们还可以在这块已经运营成熟、体系完善的平台上推出 i A股、i 基金之类的板块

雪球现在已经有了一个整体的框架结构,如果未来时机成熟的话,他们可以往里面持续性进行补充,有信息的整合、有可以不断丰富的产品,雪球同样可以建立起自己的平台与生态体系——与那些大公司相比,差异的地方其实仅仅在于规模和包容度而已。

最后的王牌在于,当雪球最后的用户规模到达理想的量级,那时它就有了整合行业上下游的底气,,那时他们也有了足够的资本去和券商谈合作,不是一家两家的谈,而是一揽子的计划,把所有的券商免费免费雪球这个平台—— 到时就可以打造成一个涵盖信息查询、社区交流和市场交易的一条龙服务式的大平台。

那么,阻碍雪球越滚越大的绊脚石又在哪里呢?

首先的问题就在于,雪球必须规模以上的用户量,方三文定下的目标是1000万,而现在雪球却连这个数字的十分之一都远未达到。

吸引用户加入雪球平台现在已经成了方三文思考的重中之重的问题。

提升用户体验。

实现功能的差异化。

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

这些都是策略和手段,且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这些能够实现雪球1000万用户体量的目标吗?

现在,沪深两市股票账户总数超过1.73亿户,其中有效账户数在1.37亿户以上,两市基金账户总数接近4300万户,每周参与交易的账户书超过1000万。

现实和理想之间还有不小的鸿沟。

这意味着雪球必须从线上和线下的渠道、券商和雪球的渠道、投资和交流的渠道等入手,花费一番功夫打通自己的任督二脉。

对雪球这样的专门产品来说,也许可能出现用户在某个节点的爆发式增长,但总体而言,却必然需要通过长期的口碑和自身改进慢慢实现用户数量的积累,这个时间注定不会太短。

而另一个更现实的问题则在于,雪球究竟如何才能赚钱?

投资人投资之后,他也只能去庙里烧香,无能为力了,他还能干嘛呢?

他爽朗地笑了,厚厚的嘴唇上既有几分认真,亦不乏调侃的神色,好似即使投资人在场,他也会如此说话一般。

话虽如此,但雪球毕竟是门生意,总归是以赚钱为目的的。

1

方三文已经明确了雪球上的基本信息服务不会收费,他坦诚自己现在的主要工作就是改进产品和吸引用户,而根本无暇考虑商业模式、盈利等等——而这些在他看来其实就是产品足够优秀、用户规模足够之后水到渠成的结果而已。

唯一露出的苗头是,如果雪球上的用户认为自己的信息是需要别人付费的,而也的确有用户愿意为此付费,那么雪球则可能从这种有偿信息服务中收取一定的分成。

乍看上去,这不过是一些小钱,但是在方三文看来,这些付费的用户并非金字塔尖的存在,而更像是长尾,无数零散长尾的积聚最终能实现的受益绝不可小觑,更重要的是,雪球现在不仅有不少高净值、对基本面研究在意的用户,还有很多很多机构、基金等,他们都是愿意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付费的。

另一方面,方三文一直设想着将雪球打造成一个平台。

假如一个平台有了完善周边、接口、层级,并在规模以上用户的基础上占据社交、移动与大数据的入口,即使是在一个细分的专门领域,这样的优势也足以让这样的平台成为该领域中当仁不让的胜利者。

雪球能做到这一点吗?未来的轨迹或许并不明朗,但是却也确实让人看出他们在这方面的摸索的端倪——比如,雪球现在依旧屏蔽 QQ,但是他们也计划在11月份推出自己的通讯工具,将用户在雪球上的关系导入进去,实现闭环的交流。

从理想到目标实现,中间并非通途,雪球也有走偏路把自己带到坑里去的可能性。

比如,社区的活跃度、用户质量成长遭遇瓶颈,再比如,社区的核心用户被竞争对手挖墙角,又比如,期间的某个战略级别的决策失误。

路走偏了,那就是我们是傻逼呗,承认我们傻逼呗,把公司关了,无非就这样嘛。

方三文并没有固执地把雪球看成一个「非卖品」,如果情况和条件发生了变化,例如他又发现了更有活力的内容生产模式,也许,他还有可能离去。

这十多年来,不是一直如此吗?

每一次当事人的转捩在外人看来都如此绮丽,然而,在他心中,这一切——每一次的抉择——如今早已经平淡下去,正因为每一次选择都是他审慎思量的结果,所以,最终竟然都已经磨平了棱角,平淡到融入进他的血和肉里,成为他身体和生命的一部分,再无刻骨铭心和传奇可言。

这一切,方三文都说得极为坦然,杯中的咖啡喝得只剩下三分之一,他额头上的疤痕在晦暗的光线中让人无法分辨出究竟是何时造成的。

窗外的天空,没有一丝太阳的踪迹。

六   「我们不是道德法庭」

3

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雪球也不例外,用户之间的争论、争执乃至谩骂并不鲜见。

而诡谲的地方在于,雪球团队对社区用户间的纷争抱着听之任之的态度,他们不会去处理用户的申诉,也沒有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在国内规模以上的社区中,还有别人实行类似的措施吗?

乍听起来,这样的规则无疑让人感到莫名其妙乃至荒谬,甚至不免吊诡与惊悚。但方三文对这一设计却又有着自己逻辑自洽的解释。

我们并不是法院,更不是道德法庭,根本没有能力去鉴定什么是人身攻击,什么是不文明行为。

方三文杯中只剩下些咖啡残渣,棕色的液体挂在杯子的内壁上,缓缓留下,他舔了舔嘴唇,似乎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从沙发中坐直身子,继续介绍起他的这套规则。

雪球不是也不愿扮演一个全知全能的角色,它的价值观和判断能力并不凌驾于用户之上,基于此,它了放弃自己的一部分权力,把这些权力送还给普通的用户——当某用户感到别人的骚扰和恶意时,他可以在雪球上屏蔽该人。

有用户因此离开,社区氛围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

但是,方三文坚定地认为这样的决策是合理而正确,坚定地认为这样的规则是真正民主高效的,坚定地相信用户最终会接受认同这样的规则,整个社区能够在这套规则之下良好运行。

在外面我们世界上,当你把权力都让渡给政府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政府最后成了最大的问题,它就会滥用权力。

这种不可救药的倔强,这种与我们所谓常识相悖的执念,如同已经进入膏肓的痼疾一般坚固地占据着方三文的每一根神经,支配着他的一言一行。

七   命运的转捩点

2013年,1月28日,用户「地面静风」在雪球上披露了委托美国有关机构进行的茅台塑化剂检测报告,当日,深陷塑化剂风波的茅台酒业股价暴跌近5%,一日之内市值蒸发超过109亿元。

此时,距雪球上线不过14个月,距离他进入网易已经过去了7年,距离他成为一名报人则已经整整有16年。

16年前,1997年,互联网在中国刚刚萌芽,那时候,瀛海威「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的口号预示着一个时代的悄悄来临。

7年前,2005年,盛大与新浪之间的「毒丸」之战成为中国互联网史上最波澜壮阔的华丽纷争之一,百度的上市标志着互联网群雄分割局面的成型。

14个月前,2011年,新浪微博注册用户超过1亿,成为当代中国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媒体平台。

一切就好像才发生在昨日一般,如此猛烈而急切,似乎我们稍慢一些的话,似乎就会被时代抛弃。

报纸已经渐渐显露出被时代抛弃的迹象,『第一财经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及财新等现在都遭遇了亏损之痛,转型势在必行,可是怎么转,往哪里转,这些传统媒体人现在自己似乎也并不十分清楚。

曾经风光无限的门户网站如今全面萎缩,新浪把未来全都赌在了微博上,腾讯、网易早已经转型,门户究竟应该如何顺应时代的变化,是每一个从业者时时刻刻扪心自问的难题。

方三文或是幸运的,他每次都做出了近乎正确的抉择。然而,仅仅以运气并不足以完全解释这一切。

或许更确切的原因是他一直以来都在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冷静地看着这个世界,观察分析着别人无暇或没有关注到的细节,从他的言行中总是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与世界、规制保持距离的情绪。

尽管总是微笑着,尽管总是以南方人特有的慢条斯理的方式说话,用合理的逻辑组织自己的言行,并且表现得不疾不徐,但是,方三文骨子里似乎流窜着「无因的反叛」因子,似乎随时都喷薄欲出,炽烈、壮丽、否决。

与其说是这是一种焦虑意识,不如说这是近乎苛刻的自省意识。

这种自省在方三文还是少年时就已经在他的身体和心中萌芽,离开了那个他上大学之前从未离开的小县城武平,那个他度过了中学时光的武平一中,他就和以前的人生永远地告别了。

2005年,『高三』这部纪录片讲述了方三文母校的高三(七)班的故事,那些18岁的少年少女们们唯有通过高考这一条途径才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走出去他们将面对一个迥然不同的世界。

当年,从福建一个闭塞、落后的小县城忽然来到首都,他们的师兄方三文自卑了。

见识少而导致的无知,让人自卑,和同学相比之下的贫穷,让人自卑。

因为前者,方三文这十多年来一直在摸索着信息和产生和传播,一直极力想让内容以更加高效的方式发挥出期价值。因为后者,这个高高大大的南方人最终确定了自己的创业方向是希望能让更多的人赚到钱,通过信息实现财富的增殖。

1992年,风尘仆仆的方三文背着行李站在北京大学的门口,看着那个代表了无数人希望和欲望的牌匾,呼吸也不免急促了,心中泛起复杂的情愫。

那一刻就似无数人人生的缩影,在那样的时刻,许多人的命运其实已经以他们自己都未察觉的速度在那一瞬间悄悄发生了变化······

结语

1975年生人的方三文,马上就要进入不惑之年,人到中年,总需要沉潜和反思,每到一个新的阶段,方三文都是如此。十多年来,他一直做得有条不紊,事实也证明他做得不错,如今,「雪球」似乎也按着他预想的轨迹逐渐成长、壮大。 若干年后,回首过往种种,历来将自己与宏大叙事隔绝开来的方三文又会如何评价这段岁月呢? 那又是另外一个很值得期待的故事。

梦想家专题
  • 光荣梦想家:快乐的梁耀明和他的站酷 光荣梦想家:快乐的梁耀明和他的站酷
  • 光荣梦想家:虞航与美食天下 光荣梦想家:虞航与美食天下
  • 虞航与美食天下  使命感下的焦虑 虞航与美食天下 使命感下的焦虑
  • 许式伟:我在创业路上 许式伟:我在创业路上
  • 阿里巴巴全球招募梦想家 唯一要求:有梦想 阿里巴巴全球招募梦想家 唯一要求:有梦
  • 七牛 CEO 许式伟:我想找个更大的舞台 七牛 CEO 许式伟:我想找个更大的舞台

相关评论